看到一篇過來人的文章,很有參考價值,和大家分享下。這位朋友在美國留學讀的金融學碩士,現在美國工作,在美國學習生活很多年了。希望對美國留學的同學能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誤區1:身份問題。
去年在金融風暴影響下,美國政府對上百家大小銀行及金融機構進行Bailout。這個program縮寫是TARP。然而政府對企業的條件是苛刻的。其中與我們直接相關的,簡言之是禁止在企業接收TARP
money的期間sponsor H1B visa. 2009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大部分公司已經償還了TARP
money,從此脫離政府苛刻法規的限制。此舉很大程度上是對薪金的限制無法接受。這些已經還錢的公司包括所有國人熟知的名字:Citi,GS,MS,JPM,and
WFC, etc.
也包括許多大家還不太熟悉的大銀行,信託公司,保險和其他金融機構。在企業相繼脫離政府資金的背景下,從法規上說,這些公司不會在H1上卡外國申請者。
誤區2:MSF適合大多數中國商科學生
MSF作為偏quantitative的商科項目,並不是許多美國本科畢業生,或者工作3-5年的美國人的首選,而卻深受亞洲國家留學生的歡迎。許多學生
抱着想出國的想法,在沒有對program深刻的研究的前提下就盲目申請,結果非常多的人來了以後,發現課程很偏重數量研究和編程,而這些並不是其長項和
發展目標,換句話說,沒有對個人能力有充分的認識和評估,而是硬着頭皮學這些並不適合自己的課程。相對而言,大多數美國同學對program有非常深入的
研究和理解,而且數理能力一般的不會貿然申請,所以這些人本身大多在專業上比一些中國學生強一些。大多數美國同學都有相關工作經驗,也有人脈,又有語言優
勢。所以,在職位本來就少的經濟危機下,大多數中國學生是沒有相對競爭力的。
有些公司仍然認牛校文憑,但牛校畢竟只有少數牛人能進,對於普通學校的學生,唯有個人能力能夠幫你找到工作。請拋開80後90後的驕傲,冷靜下來分析自己
的長短板,是否適合quant相關的工作,是否比你身邊的同學(國內的同學)在這方面就有明顯優勢。如果沒有,那你與這邊的競爭對手相比也沒有任何優勢可
言,找不到工作很自然。現實很殘酷,現在的美國更殘酷。事實是只有非常優秀的人,加上好運氣才能找到工作。你站在HR的立場上考慮,為什麼把offer給
你?他還得給你花錢花時間辦visa,還得忍受你差勁的語言,還得給你培訓,縱然你有160的智商,過硬的技術(對沒有工作經驗的人當然不可能),我也寧
願把offer給一個智商100,溝通能力好,有工作經驗,技術還ok的美國人。
作為一個嘗過找工作艱辛,一個同樣曾經錯誤分析了自己能力硬着頭皮學MSF的不明智留學生,我勸大家在來之前就想清楚自己是否適合,以免日後在碰壁中懊惱當初的選擇。
誤區3:現在商科留學生畢業了根本找不到工作
這同樣是不正確的。我在美國已經快4年了,身邊的人來來往往,確實許多人回國了。然而,也有許多人留下來了。我畢業的時候,正是次貸危機爆發之時。與我同
時期畢業的,就有順利去了JPM,Citi,甚至lehman破產後重組的公司NBB(包括我國內的本科同學,研究生不同校)。大多人去的是一些在國際上
不那麼知名的,或美國本土的,甚至小規模的公司。這樣的公司人數少,規模小,發展快,大多是私人的。他們不像大銀行那麼看重名校,而更看重你的能力。有些
公司甚至沒有招收過外國人,但如果他決定要你,並不會被區區幾千美金的簽證申請費所嚇倒,因為你如果足夠優秀,這些費用與你能給公司帶來的回報相比就不值
一提了。
大多數留學生由於沒有經驗和人脈,並不知道這些小公司的存在,也不知道怎樣找到這些公司。其實美國跟國內一樣,國內叫關係,在這裡說得好聽叫networking,如果你不積極的與本地人打成一片,不積極加入各種社團組織,主動擴展自己的社交圈,許多信息就這樣被忽視了。
當然,networking並不是那麼快就能得到回報的。然而多結交朋友,能讓你增長見識,甚至能幫助你發展你所不知道的其它自身潛力,讓你在美國的生活不局限於中國同學和柴米油鹽(其實大多數人最後都是局限於此)。
誤區4:以後非得從事金融工作,忽視自己的興趣
許多留學生都覺得,家裡花了好多錢供我讀書,一定要找個掙錢多的金融工作,興趣阿什麼的,以後有錢了再說。為家裡着想是對的,但有許多人都認死理,非得在
一棵樹上吊死。在美國學了個昂貴的金融,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國。然而來了以後發現自己完全不適合(沒有工作經驗的往往會意識到這點),但又得堅持。
我有一個本科校友,讀了一半商學院,忽然自己喜歡的是藝術,果斷決定轉系,現在畢業了,在紐約的一家藝術機構順利找到了工作,過得很開心。另有研究生同
學,找到份金融工程的工作,天天編程,自己又沒天分,只好老麻煩其它朋友幫忙在家補課,生活很累,工作勉強交差,職業前景不光明。正視自己的興趣和目標,
即使在入學之後,也是有機會轉變人生軌跡的。
誤區5:融入不了美國人的圈子,在美國被人歧視
到底是融入不了?還是不想融入?這是仁者見仁了。最初融入不了,大多因為語言。然而就算你順利融入了,由於文化差異,喜歡的,玩的,吃的都不一樣,到最後
還是很多人選擇中國人,或其它亞洲人的圈子了。其實在中國也一樣,你說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一群吃喝玩樂都能湊到一起去的人呢?
美國是個非常多樣化的社會,歧視這樣的事情,我這4年中,從來沒感受到。剛工作的時候,我老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與人交流的時候總是刻意說明這一點,怕人不知道。後來發現,大多數美國人根本不在意你的國籍,膚色,你是哪國人他不care.
以前人問我:where are you from? 我說中國,好多次人說:不,我沒問你originally from
哪裡。後來我就只說現在住的城市名字。我覺得最近那個電影紐約我愛你,就非常真實的表現了美國社會。你聽到10幾種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然而很少有人問你到底是哪裡人,因為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你也沒什麼特別的。
工作2年以後,我的大老闆有天過來跟大家說話,同事偶爾提到我家人在北京,我老闆驚訝道:“你會說中文嗎?那我去北京的話你可以負責幫我聯絡”
。這個例子只是說明,你只要做好你的事情(不論工作還是學習),你身邊的人都會就事論事,特別是工作上,他只關心你的多樣性能給他帶來的回報。很少有地域歧視,偶爾大家會拿地域來打趣,比如我們就老打趣我同事的底特律腔。他們也會笑我用錯了單詞造成的搞笑句子。
在國內的同學們不用太擔心,做好你自己,不用刻意改變,與美國人多交流,如果興趣相似臭味相投,肯定能成為朋友。也不要為身邊只有中國朋友而鬱悶,不管在哪裡,人們自然會選擇與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一圈人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