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新 大 陆 > 帖子
论李密为什么不先入关中
送交者: forgauss 2006年02月23日15:08:21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隋唐历史中有一个难题,就是李密为什么死抱着洛阳不放,而不直接攻取长安。一般
认为这是李密的一个重大失误,而原因是李密对洛阳的几个大粮仓情有独钟。不过我在这
个问题上一直持有异议,当时缺少资料,所以争论也一时无法达成一个共识。现在我对此
问题的思索也算有了一些进展,在此就做一个详细论述。

首先必须说明一点,李密并非毫无战略眼光的庸才,他早已认识到先入关中的重要
性。当他还是杨玄感的谋士时,向杨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中的中策就是遣精兵袭击长安,
其次才是攻打洛阳。但为什么最后先入长安的是李唐,而李密却一直在洛阳毫无动作呢
,这其中确实有很深刻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李渊太原起兵之时的中原形势。李密自杨玄感兵败后,经几年的流浪
,最后投靠了翟让的瓦岗军。当时的瓦岗军还是占山为王的草寇,只有部众万余人。在
李密的领导下,打败了隋名将张须陀,占领虎牢关,收降了秦琼、程咬金、罗士信、柴
孝和、裴仁基父子等勇将。这时的瓦岗军已具备了一定实力,李密也成为了军中的实际
领导人,但瓦岗军毕竟是组织松散的农民军,与李渊的正规部队无法相比,而且洛阳尚
有二十万隋军,所以此时瓦岗军显然还不具备入关的实力。但就在这时,李渊起兵了。

李渊起兵的同时,隋炀帝下了一道命令,命隋将霍世举等率关内军增援洛阳,这一
举动削弱了关中隋军,进军关中第一次对李密来说成为可能。李密的部将柴孝和也劝他
率精锐入关,留翟让守洛口。李密的回答是:我欲入关久已,但部下大多为山东人,不
愿西入关中,诸将又都出身群盗,如果贸然入关,一旦遭遇挫折,很可能全军解体,令
其霸业毁于一旦(李密分析的很有道理,但还有一层原因可能他没有说,就是如果让翟
让守洛口,李密是很不放心的)。此后不久,瓦岗军遭到了一次严重的失败,李密中箭
受伤,进军关中的计划只能搁置。

那么,李密的理由,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可以看看李渊自起兵到占领长安的这
一段时间内的动作。李渊的部队大多是正规军,组织严密,其部将也多是自己的亲戚或
亲信,但他起兵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后方。先讨伐了不服管理的西河,之后又与突厥
签订了互不侵犯,然后又命其子李元吉守太原,这才率三万精兵西进。纵是如此,在途
中还有两次差点犯下重大战略失误,如果不是李世民百般劝说,唐军恐怕不是中途退却
,就是师老城下,很难在半年内迅速攻占长安。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李密,李密没有太原那样的坚城作为根据地,而且面对的是隋军
主力,所以他的后方是很不稳固的。而他的部下之中,翟让还没有死,他在军中还颇有
威信,秦琼、程咬金、裴仁基父子出身军官,正统观念较强,并不可靠,单雄信是墙头
草,徐绩不是亲信,所以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将根据地加以托付。除了这些人,其
他人又很难独当一面,所以如果真要入关,就必须冒后路被断,遭到隋军前后夹攻的危
险。一旦败阵,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指挥官都不会贸然行事的。所
以说李密放弃这次进攻关中的机会,应该说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至于有说李渊出兵前给李密的书信中卑躬屈膝,这显然只是一个权益之计
,李渊是怕李密坏了他的好事,当然要厚加安抚,但这并不表明此时李密入关就一定有
利。其实如果此时瓦岗军入关,不仅前有长安隋军,后有洛阳王世充,而且李渊也不会
放过他们,这次行动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损人不利己,即李密入不了关,李渊也入不了关
,双方都损兵折将,但李渊即使败了至少还有个太原可去,而李密很有可能落一个全军
覆没的下场,就象邙山之战的结果一样。权衡利弊,李密是不可能放着洛阳一带刚打下
来的大好局面不管,一门心思去冒这个险的。

但半年后,历史又一次把机会摆在了李密面前。此时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准备率
军西归,有人认为这时李密最好的决定就是放化及军西进,然后跟在其后面入关。
这确实是一个诱人的计划,它到底是否可行呢,我们再来看一下此时的天下大势。

这时关中的主人已经是李渊了,但他正面临西方薛举的威胁,薛举有谋略,又有谋
士郝元相助,部下骁勇,其势不可小觑;李密此时已经杀死翟让(但在此事件中得罪了
徐绩),巩固了统治,同时在与洛阳军的战斗中屡屡获胜,隋军实力已经大大削弱,而
瓦岗军的实力已大大增强,众至三十多万,占领了河南大部分郡县,如果李密与宇文化
及联合,对李唐确实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宇文化及部众十余万人,主要是隋炀帝的禁卫
军,表面上是要返回长安,实际上是走到哪算哪。如果李密让开一条路,让这个烫手的
山芋横冲直撞,不论它是西进洛阳,还是北上长安,都会给李密的敌人造成损失,对李
密是很有好处的。

不用说,李密也肯定想到了这一点,此时他唯一顾虑的就是宇文化及的名声实在太
坏了,他不仅陷害忠良,还弑君夺位,各路反隋义军恨他,就连正统隋军也欲杀之而后
快。如果李密与此人联合,显然会丧失民心,也容易引起部下诸将的不满。李密出身官
宦世家,正统观念是很强的,对宇文化及这种乱臣贼子是极为痛恨的,加上他此时军势
正盛,如果主动示弱,让路给一个人人痛恨的奸贼,这显然是他不能接受的,于是经过
深思熟虑,李密初步决定抗击宇文化及军。

就在李密和化及军交战之际,洛阳隋皇泰主的一纸诏书到了。原来洛阳方面也很害
怕宇文化及,所以文官元文都、卢楚等人建议招安李密,让他抵抗宇文化及,这样他们
就可以坐山观虎斗了。李密接到诏书后大喜,他心中已有了一个伟大的计划。李密当然
知道洛阳方面是在利用自己,但他决定将计就计,首先向洛阳方面表示臣服,并通过歼
灭宇文化及军获取他们的信任。李密本来就是隋朝公卿,他的部下也有很多是隋朝旧将
,现在回归朝廷,率军平叛,也没什么不自然的。一旦李密得到了洛阳方面的承认,就
可以以隋的讨逆大将军之名堂堂正正地进军关中,不仅免除了后顾之忧,也师出有名。
等攻下长安之后,洛阳的那些隋朝残余,还不任他处置。

不能不说李密这个计划比单纯放宇文化及入关要高不少。放宇文化及入关,不仅要
背负一个坏名声,而且实际上还是要与李渊决一死战。宇文化及部乃乌合之众,化及本
人更是一个窝囊废。他们至多只能起到消耗唐军的目的,真正的决战还要瓦岗军来完成
。关中险峻,如果唐军据险固守,瓦岗军能否速战速决还未可知。而另一方面,李密最
担忧的后方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洛阳军随时有可能袭击他的后方。虽然这时候瓦岗军的
实力已经大大增强,但李渊、李世民父子也绝非原来镇守长安的那些隋将可比,鹿死谁
手,犹未可知。对李密来说,一旦战败,仍然可能导致全军崩溃,满盘皆输。所以与其像赌
徒一样的乾坤一掷,不如选择进可攻退可守的稳妥办法。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密完全依计行事。他连败宇文化及军,每战得胜,都遣使向洛
阳报捷,哄的隋朝君臣高兴不已,元文都、卢楚等人都认为李密是真心投诚,每日歌舞
相庆。皇泰主封李密为太尉、魏国公、东南道行军元帅,计划一旦李密平定化及军,就
让他入朝辅政。不久,李密击破化及军,就在他志得意满,准备进入洛阳之时,却发生
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王世充,一个李密一直忽视的人,却命中注定地要成为他的克星。王世充本胡人,
原为江都留守,后被炀帝调来防守洛阳,先后与瓦岗军大小百余战,虽败多胜少,但屡
败屡战,在军中颇有威信。李密的奇谋虽瞒地住整个洛阳,却瞒不住王世充。世充深知
一旦李密入朝,对他将大大不利,即使李密不念旧恶,对他手下留情,元文都、卢楚这
些文官也一定会利用李密排挤他,到那时,洛阳城内就无他容身之地了。于是他散布谣
言,说李密入朝后,一定会对洛阳军痛下毒手,使得各军人心惶惶。元文都等人听到谣
言后,知道是王世充所为,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掉王世充,不料计划泄漏,王世充尽杀
元文都、卢楚等政敌,掌握了洛阳大权。李密闻报后,知道自己联合洛阳方面的计划已
经失败,于是返回金墉城,着手准备与王世充的决战。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邙山之战了,关于此战我要仔细分析,因为一直有一种时髦的
观点,认为李密由于与宇文化及大战,致使精锐尽丧,最终导致了邙山惨败。为了搞清
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两件事:一、瓦岗军在与宇文化及的大战中到底损失有多大
?二、邙山之败到底是因为兵力不足还是有其他原因?

第一个问题比较麻烦,因为史书上的记载有很多前后矛盾之处。从李密与宇文化及
的交战过程来看,李密是一直以守为主,双方正面交锋只有童山一战。如果说瓦岗军有
损失,那主要也就是在这一战中损失的了。但究竟损失多少,史书上却没有记载。等到
邙山之战即将爆发之际,史书上却突然冒出一句:“密破宇文化及还,其劲卒良马多死
,士卒疲病”,如此突兀之话,实在令人奇怪。综合分析起来,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瓦
岗军在与宇文化及的战斗中确有损失,而且损失不小,但筋骨未伤,主力尚存,加上宇
文化及战败后,其部下猛将陈智略、樊文超等率精锐数万降李密,所以从数量上看,瓦
岗军相对洛阳军仍然占绝对优势,这点从邙山之战瓦岗军战前会议上单雄信的一席话可
以得到验证:“兵法曰‘倍则战’,况不啻倍哉”(可见此时瓦岗军兵力是洛阳军数倍
)。但在质量上,瓦岗军损失比较大,士卒们刚经过恶战,十分疲惫,需要休养,战斗
力自然大打折扣,这可以说是与宇文化及交战带给李密最大的损失,而这个损失只需要
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恢复。所以我可以断言:虽然瓦岗军在与宇文化及的交战中有所损
失,但这个损失绝没有大到能够影响邙山之战胜负的地步。

第二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了,只要看过史书的人都知道,李密的邙山之败是败在了轻
敌上。王世充为了邙山之战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想尽了办法;而李密确为众将所惑,没
有接受裴仁基避其锋芒、直捣敌后的战略,冒冒然地与王世充打野战,结果正中对方下
怀。其实,以当时瓦岗军上下普遍具有地那种骄躁轻敌的性情,即使兵力再多,将士再
勇,恐怕也难敌王世充的智谋。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密兵败,瓦岗军瓦解,剩下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驻守黎
阳的徐绩,但李密在杀翟让之时曾误伤徐绩,恐其挟怨报复,不敢往之,不得已之下只
有降唐。但降唐之后不受重用,又屡受猜忌,密愤而复叛,但不久即中唐军埋伏而死,
时年三十七岁。

好了,说了这么多,也该总结一下了。经过以上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
点结论:

1、关中虽好,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入的。如果满脑子只想着先入关中者为王,不考
虑周围的实际情况,那入关之路很有可能就成为一条不归之路。

2、李密之所以没有入关,决不是简单的因为舍不得河南的大好局面,而是有很充分的理
由的。李密所采用的先稳定洛阳再进军长安之策虽不一定是上上之策,但也绝对算不上
战略失误。孤注一掷,率精锐北上入关这个想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是李密最好的
选择。

3、如果让李密、李渊互换一下角色,那我可以断定:李密一定也会直取长安,而李渊也
一定会经营河南,决不会在后方不稳的情况下进军关中。所以他们俩之间不存在谋略高
低之分,只是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4、李密的失败,除了运气的原因外,在于他自视太高,过分轻视了宇文化及、王世充等
貌似弱小的敌人。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李密接受了裴仁基的建议(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一
条妙计,但不知怎么没有接受),那就很有可能取得邙山之战的胜利,进而攻取洛阳。
等到李密稳定了后方,那他随时都可以直取长安,那时的天下大势就很难说了。而我们
也许就不会再去讨论“李密是否应该先入关中”的问题了。

读唐书《李密传》的一个突出感觉就是,造化弄人。论兵法战略,李密决不在李世
民之下,然李家半年即取长安;而李密数十百战不能取东都,及邙山兵败,数十万大军
一朝即作鸟兽散,密周围除王伯当外,竟无一个可信任之人,而唯一一个能助他东山再
起之人——徐绩,又偏偏不为李密所信。及至降唐后旋又复叛,虽有奇袭桃林县之奇谋
,奈何大势已去,终中伏而亡,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也许正如新唐书《李密传》所说,
“其才雄不可容于时”也。

作为本文的结尾,不得不提一下一个小插曲:当公元618年12月李密于熊儿山为唐将
盛彦师伏杀时,宇文化及,这个才能不及李密万一的无能之辈,却在聊城里舒服地作他
的大许皇帝,整日里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直到两个月后,才为窦建德所杀,历史有时
候也真会开玩笑。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文强口述自传 第二章 黄埔轶事
2005: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
2004: 婚外情与找小姐,哪样更受不了?
2004: 把历史熬成一碗皮蛋瘦肉粥zt
2002: 坚持理想,就会美梦成真----谈择偶标准
2002: 我的网海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