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摸肩擦背”,“个人空间”与文化差异 |
送交者: 云易 2004年07月14日14:08:50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
话说“摸肩擦背”,“个人空间”与文化差异
至于李白是不是同性恋,需要有历史专家们来考证,但我知道那些跳舞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之所以搂在一起翩翩起舞,是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于人与人之间的摸肩擦背(尤其在女性之间)。不是么?在现在的中国,我们还随时能看到手挽手的女孩们在大街上并肩而行的,谁会想到同性恋哪儿去? 那么,一个在中国被视为平常的现象,在西方人眼中却成了不平常(同性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个差异,我认为是来源于东西方人对待个人空间的不同态度,而这不同的态度,自然又来源于文化的不同。 西方人是讲究个人空间的。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在交往时都有保持一定距离的习惯。如果不是情侣,一旦靠得太近,彼此会立即后退一大步,再加一句“对不起”。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的缘故。个人主义,或者个性主义,就是强调个人的存在,把个人的价值看成是人的终极价值的一种人生观。像尊严,骄傲等等这些精神价值都体现在具体的个体上。而一定的距离,正是对这个价值的尊敬的体现。西方人习惯了这种以距离感,太随便的太近的距离,就成了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所以一定要说一声“对不起”。 再看我们中国文化,是从来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个人从属于他/她所在的集体: 家庭,国家,或民族。个体的定义,是基于他/她在这个集体中的具体位置上:或君臣,或父子,或领导或下属。个人的意志,一定要服从集体的意志。所以,个人在我们的文化中也是从来没有太多的价值的,连体现我们的道德至高点的一个“仁”字,也是以“二人”俩字组成。 再看看我们的历史。束缚个性的封建礼教从奴隶制时代开始就趋于成熟,到了两千年后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没有半点改进,以适应文明的进步,反而越来越僵化,对个人的束缚越来越严厉。国门打开后,好不容易有了一样新东西:民主,可我们怎么也学不过来,而共产主义却被我们轻而易举的“拿”了过来,更“发扬光大”,造成了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扼杀个性的空前灾难。 在生活中,我们中国人也根深蒂固地习惯了这种集体主义的意识,处处不自觉地把个人和其所属的外在环境拉扯在一起。如评判一个人的高下,好多人总是首先想到此人的背景:出身,父母,学校,或此人所属的地区等等,而不怎么想到此人自身的因素。我们中国人,包括其他很多亚洲人,也从小习惯于听从他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等,很少有习惯用自己的头脑作思考和决定。可以说,这种习惯了把个人和集体捆在一块儿的人甚至根本无法理解那个排开社会因素而独立的“自我存在”。 由于所有的精神价值都落在集体的头上,个体本身就谈不上有什么尊严,也就不需要什么个体空间来体现这个本来不存在的尊严。人和人也就生活在一个没有空间距离的环境中,彼此摸肩擦背起来。 这样近距离的人际关系当然也有它舒服的一面:解消孤独感。在集体主义的热情中,人摆脱了他最惧怕的东西:孤独。但它的副作用(或者其实是正作用)是个人意识的丧失,对他人的依赖性的增强。人在习惯了和他人朝夕相处,没有自我空间之后,就变得越来越没有自我意识或自我意志,甚至完全失去个人的判断能力和生存能力。 所以,一方面,我们这种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培养出缺乏个性的个体,另一方面,缺乏个性的个体,反过来又更加依赖这种集体主义的文化。这也是好多在海外的中国人完全不能适应孤立的生活环境,于是更加眷念我们早已老掉牙,缺乏生机的传统文化的缘故。 有些人可能会把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扯在一起。其实不然。集体主义,严格来讲,是在人类原始部落时期的共性。它是在进化史上的一种早期社会思想,一种相对落后的意识形态。集体主义精神在原始部落时期曾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使单薄的个体组合成强大的团体,以对付险恶的自然环境(那时的个体,如果不以集体利益为重,自己存活的可能性都没有)。我们中华民族很早就对集体主义观念有所领悟,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氏族制度,渐渐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控制个人行为和思想礼仪规范。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文化如此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当集体发展了几千年,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个体早就有充分的机会发展自我,却仍然被这个早期的思想观念所束缚,这时候的集体主义,往往就成了扼杀个体的无形的筷子手。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摸肩擦背和个人空间,就不光是个文化差异的问题,还是一个在文明史上的进步与落后的问题。对个体空间的麻木感,可以说是我们文明在今天大大落后的一个潜意识的标志。 在此我不得不又再提一下到鲁迅。鲁迅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注2)是吃人文化,也就是建立在其“吞噬个体”这个意义上。一个日本作家伊藤虎丸写了一本关于鲁迅的书,叫“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作者认为鲁迅的思想给整个亚洲(尤其是中国和日本)提出了一个最严峻的文化问题:“个”的思想的空缺。我觉得真是说到了要害处。有很多人批评鲁迅只知道批判中国文化,却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的理论,但我却认为,对传统文化思想中“吞噬个体”的观念的彻底摧毁,恰恰是鲁迅思想的建设性的最大体现。这是因为,在面临西方文化挑战的今天,如果不培养强大的个体,作为整体的中国,是无论如何也强大不起来的。而要培养强大的个体,首先并且必须要做的,就是推翻一个最大的绊脚石---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的那些抹煞个人意志的传统观念。 这个抹煞个人意志的观念,也恰恰又是我们全部传统文化思想建立的基础,把它推翻,中国文化思想的结构就面临崩溃。这似乎是悲哀的事情。但这个崩溃,可能却正是中国人摆脱集体主义束缚,走向个体觉醒的最关键的第一步。
注1:缺乏个人空间的意识不光是体现在亚洲人中,也体现在南美人,印度人,非洲人中间。总之是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从相对落后的文化中来的人群中。 注2:在此我的定义一下“传统文化”。鲁迅批判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国文化中的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指儒家文化中的礼教部分,而并不包括中国文化中的其他方面,如艺术,文学等等。所以,有人说鲁迅把中国文化全盘打倒,这话并不准确。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