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背后(1)
每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牛人,什么秦皇汉高,唐宗宋祖。五百年才出一个,比熊猫还珍贵,快跟上功夫熊猫了。不过,这些牛人确实有功夫,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一大批枭雄。只有把这些枭雄统统干掉,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人。
正像现今热播的后宫剧,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最漂亮的,却一定是最能玩心眼的。打天下也一样,坐天下的不一定是杀敌最多的,一定是最会把握时机的。
比如,朱元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连群雄之一都算不上。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造反。开张不久,就立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皇帝。国号宋,年号龙凤。韩林儿也被称为小明王。
布贩子徐寿辉在湖北蕲水造反,做了皇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
至正十四年(1354年),私盐贩子张士诚,打下泰州、高迪,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年号天佑。
一个个土老帽起事后第一件事就是过把皇帝瘾。
朱元璋出道比较早,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但他此时投奔的是濠州的郭子兴,先做的是郭子兴的亲兵。郭子兴是小明王名下的元帅。也就是说,朱元璋此时还只是一个小喽啰。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占了大便宜。那些急着过皇帝瘾的造反强人们,元朝皇帝就太不过瘾了。要说皇帝也是死心眼,谁冒头当皇帝就打谁。敢跟皇帝争独家冠名权,玩不死你。
如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朝丞相脱脱调集百万大军,在高迪把张士诚打了个屁滚尿流,还把六合给围了。
六和是滁州的东大门,朱元璋此时就在滁州。为了保住大门,朱元璋决定亲自出马。挖坑打埋伏,打了一个打胜仗,还得了蒙古人不少马。
但朱元璋此时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派了中间人,把马全部奉还,还搭了点礼物——牛肉老酒。并且做出保证,良民大大的,不敢造反。甚至愿意为元军提供粮草,请求只有一个,赶快去打高迪张士诚,别打我们。
此时的朱元璋,虽然仍在郭子兴手下,但也有自己的翅膀了。文有李善长,武有徐达、冯胜,亲戚有侄子朱文正、外甥保儿(后改名叫李文忠,开国公爵),还有沐英等一大帮干儿子,兵力至少有三四万。
但朱元璋还是选择了缩头。
因为朱元璋有心眼。上司郭子兴打算在滁州称王,朱元璋说,不好,山脚旮旯的,一称王,先打你,不划算。后来谋士朱升给他的九字箴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被他忠实执行了。
等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做了左副元帅,成了一方统兵大将。当然,正元帅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右副元帅是张天佑。可是,郭天叙没有军事经验,张天佑莽夫一个。两个都中看不中用。朱元璋就不同了,能拉人又能耍心眼。所以朱元璋排名老三,实际老大。
无论老大老三,都承认刘福通的宋国,用着龙凤年号。
成功背后(2)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八月,朱元璋两次攻打集庆(南京),都失败了。但也有好消息,大帅郭天叙、二帅张天佑都被杀了。朱元璋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
据说,打仗前,朱元璋就知道军队出了叛徒,但还是让那两傻哥们去了(他自己当然没去),去了就被人宰了。
至正十六年(龙凤二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后来成了大明的开国皇都。得到应天后,一下子有军民五十万人来降,朱元璋一下子成了大财主。
但此时的朱元璋仍没有自立门户,仍做龙凤的大元帅,十万大军的大元帅。
这里先介绍一下江南形势。朱元璋占据应天,西到滁州、芜湖,东到句容、溧阳。西边疆界长,东边疆界短,像一个梯形。他的应天正在梯形的短边处。
梯形周围都是军阀:东边元将定定守镇江。东南张士诚(后来的主要对手)占领苏州、常州,转攻浙西。东北面张明鉴占据扬州。南面元将八思尔不花占据徽州、宁国。西南徐寿辉占据池州。再外围仍是军阀。
总之,朱元璋还是一个小军阀。四面受敌,别人动一动,他就可能被灭了。
但是他没有被灭,因为他还是一个轻量级人物。元朝看不上他,别的大军阀也没瞧得起他。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北面的刘福通和东面的张士诚太能折腾了。像刘福通居然发动了三路大军,对元朝进行了全面战争。有一路竟打到了上都(在内蒙古),烧了元朝皇帝的行宫,又绕到辽东,直逼高丽。还有一路,居然打到了通州,眼看就到大都城下了。
元军着了急,调了大军,左遮右挡,忙着和刘福通掐架。等到快要把刘福通掐死时,自己也被掐得只剩一口气了。而朱元璋北边刘福通,东边张士诚,西边徐寿辉,三大卫星守着,元朝主力根本没法打。
朱元璋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开始大展拳脚。先取了镇江,拔了眼中钉。接着,长兴、常州、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短短一年,眼皮子底下的据点统统落到了朱元璋手里。应天周围再无大忧。
这时的朱元璋已经鸟枪换炮了。东边堵住了张士诚,西边接壤徐寿辉,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和平相处(仍旧不敢主动招惹)。北边是刘福通、小明王,还是名义上的上司,更无危险。
朱元璋决定先打东南,浙江东部的元军。虽然是元朝的正规部队,却有一个特点:孤立无援。死定了。
朱元璋很快搞定了。形势大不一样了。
至正十九年(龙凤五年,1359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这时的朱元璋已经把浙东的驻军全摆平了。
这时朱元璋的局面就变成东北邻张士诚,西邻陈友谅(武力夺了徐寿辉的班,改国号大汉,自称大义皇帝),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xhggfvhnjolyhg78hgffbbhj
成功背后(3)
方国珍、陈友定是两个混世魔王,没什么大志向。
陈友谅、张士诚就不一样了。成为朱元璋晋级皇帝的主要对手。
陈友谅最强, 张士诚最富。
先拿哪一个开刀。手下都说张士诚,因为好打,打下来钱多。朱元璋说不行。这两人一比,张士诚顾虑多,疑心重。陈友谅野心大,欲望高。老张见识短,放他一马,他也跑不了。要是先把他惹毛了,陈友谅再从背后捅一刀,到时别说钱,就是命也难说。而老陈进取,你不打他他也要打你。不如先揍他一顿,东边的张士诚也不会背后下刀子。
不服不行,后来局势的发展,全印证了朱元璋的猜想。
至正二十年(龙凤六年,1360年)陈友谅第一次与朱元璋过招。本来都约好了,老张同时出兵。可是不知怎么回事,从开打到打到高潮,直到最后打完,老张也没露面。
朱元璋可就不客气了,上来就坑了陈友谅一把。挖坑打埋伏,一下子几乎把陈友谅的主力全灭了。据说光俘虏的就有两万。
至正二十三年(龙凤九年,1363年)双方第二局开始。陈友谅60万人(号称),朱元璋20万人,都摆开了拼命的架势,开始了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水上战役——鄱阳湖大战。
陈友谅学曹操,用铁链锁住战船。朱元璋就学周瑜,火烧战船。陈友谅再学曹操,想跑路,但没有学成。陈友谅刚想伸出头看看路,一箭飞来,就直接把他送上了天。
陈友谅大败,朱元璋大胜。
第二年,朱元璋就拿下了陈友谅的老巢——武昌。
第二年,朱元璋就拿下了陈友谅的老巢——武昌。
江南的山大王们,朱元璋一头独大了。
但朱元璋依然不敢与蒙古人公开叫板。
不仅不敢,反而猛拍蒙古人的马屁。因为形势发生了变化。
早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第一次过招的时候,元朝的名将察罕铁木耳,太能打,把陕西河南的起义军全打趴下了,又来打山东。山东一失,不仅小明王的都城安丰保不住,就连朱元璋的老窝应天,也够呛。
朱元璋这几年大发横财,全仗着小明王在北方掩护,吸引元军主力。现在要突然面对大元的正规军,硬拼还真拼不过,况且西边还有陈友谅那厮(当时还没有鄱阳湖大战)。
但朱元璋有朱元璋的办法。
他两次派代表去见察罕,送上了重礼。还写了一封亲笔信,猛拍了一通马屁,就一个要求,通好。
这时的察罕,正在打山东益都,死打活打就是打不下来。察罕也不愿意一个对头没解决,就得罪另一个对头。于是就派户部尚书张昶,带着御酒,八宝顶帽送给朱元璋作为回礼。还送给朱元璋一个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官。这是元朝的官。时间是至正二十二年(龙凤八年,1362年)。
顺便说一句,至正二十一年(龙凤七年,1361年)正月,小明王就封朱元璋为吴国公。这是宋国的官。
成功背后(4)
只是后来,察罕被杀了,察罕的儿子扩郭帖木儿(就是有名的王保保)接班。忙着和别人抢地盘,没空搭理他。朱元璋这才下定决心,不投降了,只做宋国的吴国公。
上天也太眷顾朱元璋了。他怕察罕铁木耳来打,正想投降。察罕就被人刺杀了。扩郭准备南征,又和孛罗铁木耳抢地盘,打得难分难解。陈友谅第一次约张士诚夹击朱元璋,张士诚犹豫不决,误了大事。第二次张士诚打安丰,朱元璋调大军去救,陈友谅不打应天,而去打南昌,还被射死了。
其实每个人都错了一点点。
正因为他们每个人都错了一点点,才成就了朱元璋的宏图大业。
至正二十四年(龙凤十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注意这个)为吴王。还设置了百官,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同时立朱标为世子,连接班人都找好了。
两年后,朱元璋就拿下了张士诚的老家——平江(今天的苏州)。
又过了一年,身为吴王的朱元璋想接上司小明王韩林儿来应天享享福,没想到半路出了交通事故,在瓜洲渡江的时候船沉了。小明王、刘福通全淹死了。
朱元璋就没事偷着乐吧。
现在没有了龙凤,朱元璋干脆就自己定了一个特别的年号——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一个字的年号。公元1367年就成了特别的吴元年。
第二年的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祭天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就在这年的秋天,朱元璋的北伐大军,攻克元朝都城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王朝就此开始了它二百七十七年的风雨历程。
其实,任何一个帝王的成功之路,不仅在于对手的愚蠢,而且更在于自己的狡猾。只是皇帝开国后,就拼命说对手的愚蠢。对于自己则是一副大无畏的模样,战天斗地,无所不能。
但是,斩不断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新生政权多么牛,也必然与老政权有千丝万缕的瓜葛。
像努尔哈赤,刚起兵时仅有十三副铠甲,加上必要的从属人员,估计(据别人)也不会超过五十人,就算杀了仇人尼堪外兰,也就有百十人。要想只以这些人,努尔哈赤就像一个团伙头目。别说斗明朝,争辽东。就是统一建州女真,估计鬼都不信。
但努尔哈赤有一个优势,他的身份是建州左卫首领,明朝封的。受明朝保护啊。并且,努尔哈赤还跟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私人关系极好。在努尔哈赤的民族统一战争中,帮助极大。对着努尔哈赤的老对手叶赫、哈达一顿猛打,就是不打努尔哈赤。
不仅如此,李成梁还在第二次任辽东总兵的时候,为努尔哈赤请了龙虎将军的封号。龙虎将军,散阶正二品,是明朝给女真首领的最高封号。
事实表明,努尔哈赤也相当会拍马屁。给李成梁的礼物自然不用说。努尔哈赤曾数次到北京朝贡,把大明上下哄得是笑逐颜开,晕头转向。
成功背后(5)
努尔哈赤却加紧了扩张步伐。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时,努尔哈赤已经有了四个牛录,用黄、红、蓝、白做标志,形成了八旗中最早的四旗。
之后,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飞速发展,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灭哈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灭辉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灭乌拉,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灭叶赫。
此时的明朝感觉到了努尔哈赤是一个威胁,但一时动不了他了。因为努尔哈赤长肥了。这时努尔哈赤手下有八个旗,六万多人。如果算上投降的蒙古人和汉人,则超过了十万。
长肥的努尔哈赤对明朝可就不客气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给明朝凑了“七大恨”,凑完就跟明朝掐架,完全忘了当年的蜜月时光。
结果不用说了,努尔哈赤走的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老路,明朝皇帝则走的是元朝皇帝的老路。
都是老路,当然驾轻就熟。
只是历史不厚道的一点就是,成功的路人人争着走,失败的路却让成功的人猛踩。
比如,近代史,什么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统统给加了一个帽子:历史局限性。
但反过来看,无论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还是康有为,孙中山。他们一个个都是趟雷者。病入膏肓的老弱中国,在走向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布满了地雷。有八国联军这样的洋雷,有大清死不开窍、坚决排外这样的国产雷,有愚昧麻木、“无健全之人格”的国人这样的土雷,有戴顶留学帽子,就照搬外国经验、外黄内白香蕉式的新雷。
总之,雷太多,谁先上去,谁先挨炸。
太平天国失败了,知道农民兄弟挑不了大梁。洋务运动失败了,知道光学外国技术不赶趟了。维新变法失败了,知道留个皇帝真是累赘。辛亥革命失败了,知道手里没枪,纯属扯淡。
雷被扫的差不多了,再上来的人就有福了。
我常想,要是朱元璋、努尔哈赤、毛泽东这样的牛人早生五十年,会不会也干出这么一番伟业呢?
恐怕肯定不会。因为成就他们的,一个是个人的能力,另一个就是时代的大势。他们早生了,能力或许早生,但时代大势却不会早生。他们会干成什么,只有天知道。
成功的背后,常常有那么多的不可思议,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