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当“的哥”的日子(五)
中国人把当地最大的出租车行买了下来这件事在“的哥”中引起了轰动,一开始中东人就喜欢聊这事儿,成交价是十二万,以半年为期,把顾客全部接过来就算完成交易,其他具体细节就不清楚了,据他们的评论,这个deal对双方都很Good。
公司五辆车十个司机日夜轮班倒,一个司机一天可以给公司带来一百刀的收入,一个月就是三万美刀的毛收入,日常费用保险费比重最大,而车的费用却很低,都是开了十万以上的二手车,退役的警车没几个钱就可以收一大堆,重新漆一下就能用了,老外一般自己或家人来保养维修汽车,老中自己不会干,雇个专职也是负担得起的。按这么估算,买车行的投资半年一年就可以全部收回了,以后一年至少有个十多万的收入,听上去不错,我跟老板这么一分析,他笑道:“这还得靠你们大家帮衬啊。”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这么乐观的。
一个阿拉伯小伙子跟我说,以前这里生意非常好,在Bart站根本不用等多久,一趟接一趟,不像现在,僧多粥少,等两三个小时才轮到一个五刀十刀的活儿。有一个小子在旧金山开了十几年的“差头”了,也跑来这里开,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不过道理也是有一点的,在大一点的或有机场的城市,饼当然大,但嘴也多,最后大家都吃的差不多多。
就我做的这几个城市的出租车行业来讲,穆斯林们的家庭式经营要较一般的企业化经营更具有利,尤其是在竞争激烈时,由于门槛低,企业化经营完全没有规模优势,反而由于司机的收入比不上业主自己就是司机的收入,这样就无法维持一个稳定的司机队伍,司机很容易转行或被挖走。原来那个白人老板退出看来也不仅仅是像他说的这样想退休了,受大批进入这个行业的穆斯林们的挤压或许才是主要原因。我才开工几天,就有一个阿拉伯老头穿着西装,假模假样要来Recruit 我,我没有任何考虑的意思,我在这能干几天呀,我才不想involve他们这里的什么破事儿呢。和我一起来的那个做寿司的中国人,干晚班,才开了三天人就失踪了,再也不肯回来,比起做寿司,开车是个体力活儿,辛苦不说,收入还少。
很多中国人来美国后,对自己英语能力的欠缺总是耿耿于怀,不过就我的一点经验来说,这也不能太绝对,像瓦爷这样,英语就不行,虽然爷现在服务的公司就我一个人是说中文的,但并不影响爷在业务上独当一面。我对这个“的士”公司老板还是很佩服的,他是我认识的成年后出国的中国人里英文讲的最棒的,我跟过他一天的车,他和一些老客人谈天说地,唠嗑(东北话聊天)挡榜(上海话开玩笑),如入无人之境,不看他人根本不会猜到他是能把广东话,普通话和上海话都说的很流利的中国人。多年后,我在一家卖车的Dealer那里碰到了他,他说看到有人进来赶紧丢下刚热好的饭盒跑了出来,没想到是我。生活吗就是这样,有好有孬,有起有伏,我同他没有什么深的交往,各自有不同的生活和圈子,但大家不用多说什么,我认为我们是互相理解的。
(待续)
瓦斯弹 2008、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