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为什么要回国创业?就是会下蛋的那只公鸡的理由:憋不住了。放眼世界,机会最多的地方应该就是咱们经济发展最快的中国。中国的市场让蓝眼睛都看绿了,咱们本乡本土的还不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米最近回国忙活了几次,有了一些体验。来和“海归前”们分享一下。先说经历的一次专家评审。
专家评审是在一家饭店举行。米和主持人早早来到包间,等待各路专家驾临。等的时间一长,禁不住就有些紧张。米出国多年,不知国内学术界已经发展到什么境界。等专家纷纷亮相以后,更是大气不敢出。主持人介绍米是海外学子,米赶紧点头哈腰,专家一个个面无表情,高深莫测。没有谈话的兴趣,甚至没有眼光交流。米也只好低头沉思,不敢套磁。想来也有些灰心,出国前米是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的负责人,被人尊称为专家也不觉得脸红。没想到出国戴了博士帽,干了十来年尖端课题,倒是从国内专家混成了“海外学子”。
说是专家评审,可是开会以后专家才在现场拿到米的计划书,只几分钟后就纷纷放下计划书,一付了如指掌的样子。轮到米介绍项目,所有专家立刻都把手机拿出来,估计不会认真到录音的地步,应该忙着是发短信还是看邮件,完全是日理万机的样子,米刚开始,其中一位就非常礼貌的道歉,出去打电话了。米估计别人也坚持不了多久,赶紧不见好就收,几分钟就结束。然后静候专家的提问。
国内的专家果然和过去不同,整个过程基本只有一个问题和专业有关。就是这一个问题,也把米问的张口结舌。一位专家很认真的问,你这个项目是不是达到世界水平,可以填补国内空白?米晕!好半天才回到米出国前的思维。想当初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就是这个水平,课题国家验收,就是这个标准。为了招待参加验收的记者们,除了准备礼品包以外,反复说明的就是这个高度。但是出国以后,发现所有人的课题都是开创性的,人人都在做新理论或者开发新技术,米一不小心也发表了几篇独一无二的文章,也弄了几个国际专利,所以完全忘记了什么是世界水平,什么是国内空白了。感觉亲切呀,又回来了。
专家的其他问题都是关于商业的运作,看出来国内的专家已经不专攻学问了。这符合经济现实,是好事。但是,当学术专家问出投资家的问题时候,实在是很难回答的。最后把米杀了的问题是: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你的风险是什么?米无语。米放弃国外的事业,带技术,带订单,带客户来到你的地头创业,你还问米个人有什么风险?国外的投资人我也接触过。人家才不关心你个人的风险。他们关心的是否可以有回报。不会因为你自己不怕死,他们就陪着你拼命。不知道比尔盖茨创业时是不是抵押了家里的房产。看看上市公司的高管天文数字般的工资,你以为投资人傻呀。我只好诚心诚意的告诉他们,我可以确定这个项目如果失败了,我不会有任何好处,但是我也确实没有个人的风险,如果你们认为这个项目有市场前景,可以为带来回报,请支持,如果对这个市场没有把握,请考虑你们的风险。我相信这是请各位专家评审的原因。
专家讨论的时候我就回避到楼下研究菜单了。国内的吃真可称为文化。那菜式----,打住,这里谈吃就俗了。还是回到国内的学术界。简单说,海归在国内成功的比例和你在国外发表的文章数量成反比(没有能力发表文章除外)。因为国内真正的科技精英集中在国外封锁的领域,比如航天,军工,飞机等。这个领域国外限制发表文章,没有东西可以抄袭,全靠真刀实枪的干。另外就是从国外产业公司的人才,国外基本不发表文章,但是有真才实学。这种人回国是如鱼得水,就是要当心不要变成工业间谍。如果你一天到晚发表文章,估计回国以后也就是接着发表文章,可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和创业没有什么关系。
专家终于讨论完了。一脸严肃的鱼贯而出,没有眼光交流,更没有虚情假意的告别。急匆匆的走了。要说现在的知识分子就是不俗,美食佳肴也留不住。恭喜那些已经被米选中的鱼虾逃过一劫。专家在机会和风险中选择了风险。我也庆幸再也不用和这些专家打交道,太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