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怡然:在美國,職場上不必談“感恩”
送交者: 呼吸新鮮空氣 2010年08月22日17:47:14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在美國,職場上不必談“感恩”

說到感恩,那的確是一種做人的美德。中國有句古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講的就是這種為人的境界。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就會心懷虔誠地感謝他從別人那裡所得到的幫助或恩惠;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才會在人際交往中毫不吝嗇地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所以說,感恩是人們友善往來的促進劑也並不為過。

然而,如果將這種“感恩”的情懷帶入職場,在很多情況下,就不是那麼合適,有時甚至會使當事人陷入心理上的尷尬境地。

我的好友菡就是一位非常懂得知遇之恩的人。和大多數人一樣,她來美國先是讀書求學,拿到學位後,開始找工作。怎奈那時經濟不景氣,她遲遲找不到工作。最終還是一家小公司的老闆“開恩”,接受了菡,使她得以在美國合法地呆了下去,公司還為她辦了綠卡,她對這位小老闆的感恩之情可想而知。象許多中國人一樣,菡把這種感恩之情融入到對工作的極端熱忱當中。不管是份內還是份外的事,她都毫無保留拼命地搶着干,這自然贏得了老闆的賞識。但是賞識歸賞識,這位老闆從來沒有什麼實質性行動,比如大幅加薪,或是提拔她個經理什麼的。可這位老闆做人也是相當精明的,他每年聖誕節都不會忘記請菡和其他幾位業務骨幹去飯店吃飯,飯店選擇得都十分講究,給了菡足夠的面子。席間,他也不失時機地高度誇讚菡一番,那些真誠的話語說得菡心裡熱乎乎的。此時的菡,即使有半點心猿意馬,也於頃刻間化為烏有。老闆呢,則是花小錢辦了大事。

這樣過去了好幾年,直到有一天,菡和老闆一起出去喝咖啡,聊起了來美國的零零總總,菡充滿感激地說:“當時幸虧有你幫助,才能在這裡生存下去。”老闆聽罷,卻不以為然地說:“其實,你也幫了我呀,要是沒有象你這麼投入的人為我工作,即使有生意我也是無計可施啊!”菡聽了老闆的一席話,心裡為之一震。正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她以前從來都沒有這樣想過。是啊,老闆不是一直在利用自己嗎?生意場上本來就不該存有“感恩”的心態,正如美國人常說的那句話:“business is business, nothing else.”菡終於幡然醒悟,她很快離開了這位老闆,找到了一份薪水更高更適於自己發展的職位。

朋友菡的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呢?生意場上當然不應該害人,可是也不必懷揣感恩。因為畢竟利益是所有生意人包括公司追逐的最高尺碼。它僱傭你,那是因為你可以為它創造利潤和有用的價值,而不是別的;你為它付出,也是因為你拿到了應得的報酬,而不是別的。當你認為二者是彼此匹配的,就努力幹下去;一旦你認為所得遠不抵所勞,就要想想自己的出路。感恩和任何情感的因素都只會使問題複雜化,而變得素手無策。

我們中國人一向有知恩圖報和禮尚往來的傳統觀念,但是切莫亂施情感於職場,尤其是在處理和上司的關繫上。個人感情是一回事,工作關係是另一回事,二者不可混為一談。常聽老中抱怨說,某某老闆太不夠意思,明明我和他關係不錯,可是,年終評級打分他一點都不照顧面子。這就是美國人,他可能昨天才叫你幫了個大忙,今天就在你的鑑定上畫個大大的“B”。這叫一碼是一碼,人家也沒什麼錯,錯的是你自己,誤把“感恩”情緒泛濫,以為情感表達可以作為權衡工作表現的籌碼。

在美國職場上的這種情形,使我不免聯想起了中美兩國之間的外交較量,中國人也常常犯類似的錯誤。剛剛盛情款待了美國某某高級代表團或某某高官議員,以為萬事大吉了。哪知道,人才走,茶還沒涼呢,美方那邊已經又通過了制裁中國的什麼什麼議案了。

嗨,這才叫有美國特色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申時行: (社論) 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2009: 奧巴馬全民保險的結果究竟會是什麼?
2008: 劉翔不是中國人的英雄
2008: 中國觀眾為美國隊加油為的是那般?
2005: 打開自閉的生命之窗:一位自閉症孩子母
2005: 你在無知里言說無知。讓老夫以毒攻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