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祖国、海归、祸福 |
送交者: 汪翔 2010年08月27日13:57:03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
故乡、祖国、海归、祸福 对于我们这样的华裔,我一直觉得,有个中国在那里,既是我们的福分,也是我们的累赘。是福分,当然是因为我们对于那里比较了解,加之我们自己对中文还有比较好的把握,同时,中国经济还在蒸蒸日上地向前发展。再者,还有一个很“热心”的中国政府在那里,一直在很“贴心”地一而再而三地向我们灌输:那里是我们的祖国;我们是炎黄子孙;热爱祖国是我们应该做的。 此外,还有“叶落归根”的古训和“传统”,似乎是,那才是每一个华裔必须做的事情,否则,你就不是人了。 不明事理的人会很天真的相信这些:那个政府真的很关心我们这些海外华裔,那里还真的就是咱们的家园。到了那里,我们真的会有回家的感觉。 正是因为这种“自以为是”,才让大量的海归们想不明白:现实和想象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中国政府对于自己侨民的公关,是不是太积极地有点过分?对于华裔爱国情操的强调,是不是太有点···(对不起,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汇)? 实际上,现实一直就是那样的现实,差别产生的原因,不是现实的残酷,而是在于你的预期太高。而这种预期太高的根源,又是因为祖国的政府长期误导华裔的结果。 事实上,你现在只是一个对中国曾经有所了解的外国人,你不是一个中国人。再者,中国政府的那些甜言蜜语,事实上也只是对你廉价的安慰,对于你在中国的生活,那种安慰事实上是没有多少帮助的。 对方这样做,是因为它需要大量海归的回游。只有在有足够多的海归供给的情况下,它们政府方面所拥有的需求,才能够在对它更为合理的代价下得到满足。而且,在一个需求为主导的市场,需求方不是就有会多了不少的谈判筹码了吗。在这种情形下,很多海归们不是就不得不贱卖自己,以期能够满足自己那个很不实际的对于故乡的期待了吗。 这,就是“故乡”所给予你的累赘一面。 它动虚招,你动实情,结果当然是对你不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是一直没有人意识到这点,而是那些早就意识到的人,由于他们想在中国那片土地上有所发展,虽然意识到了,也不会(不可能)说出来。很多时候,甚至是不敢说出来。这又是作为一个华裔不得不面临的“冷酷”现实,而这个现实最终又是你自己强加给你自己的。这又变成了自作自受了。 那些人就像是做传销的传销手,他们需要后继有人。也只有后继有人,才能够体现他们的价值。你们这些后来者越是相互冷酷得厉害,他们也才会越是获益更多。 这实际上又回到了一个基本的问题:中国到底是谁的?你爱祖国,祖国爱你吗?你怎么样爱祖国,祖国又能够怎么样来爱你?它会这样来爱你吗?为什么? 如果祖国是母亲,它真的会像母亲那样来在乎你吗? 在祖国积弱和已经有一定实力的时候,这些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应该很不同的。如果有人用积弱时的“证据”和那个时候海归者的“心态”(那些人口中说出来的语言)来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华裔应该怎么做,你不觉得那是在自欺欺人吗?我估计,说话的人都不会相信那是真的,他们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已。工作的需要和动真情是两码子的事情,对于这点,估计地球人都知道。 我不是一个“反中国”的人,也从来没有反过,对于那种事情,也没有兴趣。我热爱那片土地,那里也是我的故乡,也还生活着自己的家人。即使如此,我还是得说出应该说的话,虽然我也没有这个义务。原因在于,我觉得,很多人因为被误导,最后稀里糊涂地付出了前途,甚至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很不值得。说实在的,我需要声明这点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我估计,在这篇博客文章发表之后,不仅会有人砸砖,而且,很多读者可能还不敢站出来说同意的话。这又是作为华裔和中国人的可悲之处:即使我们生活在国外,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没有“资格”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美国给予我们的言论自由,在华裔身上事实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折扣。 我不知道,祖籍来自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人,是不是也有和我们华裔一样的尴尬。我也不知道,不同类型的祖国,对于自己的侨民在他们自己作为公民的国度的公民权利,到底有哪些不同程度的侵害? 祖国啊,你真的很在乎你的侨民吗?你真的是在从内心深处尊重这些侨民的权利吗?或者,你只是在做一个商人应该和必须做的事情,在该做广告的时候,用尽华丽的辞藻,来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至于这些“幼稚”的侨民们的利益,那是与你没有关系的。 在这里,我倒是想起了那些在国内推销人寿保险的经纪人的行为特点:为了自己的那点佣金,他们任何时候都可以将任何和他们有点关系的人拉下水。为了自己的绳头小利,他人的利益实际上算不了什么,从来就不在他们需要考虑的范围之内。 在祖国心目中,华裔的利益是不是也是处于这种地位呢? 作为华裔,如果你想当海归的话,我觉得,你最好是能够认识到这点。不要将自己看得很重要。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哪怕那位是毛泽东呢(毛主席自己说的!)。在明确了这个很冷酷的现实,在你因此想哭而已经哭干了眼泪之后,你再来计划自己的行动吧,至少,到了那个时候,你才会有更好的机会来善待你的未来,正确看到你自己生命的价值。 在这个时代,在侨民和祖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关系,没有永远的无缘无故的爱。祖国实际上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动机来给予你爱,那些夸夸其谈的说祖国爱你的人,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大话连篇,言不由衷的生活。对于这种人的话,你还那么当真,也真的是个二百五了。 你爱祖国,那是你自己的选择,是你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感觉。为了这种感觉的满足,你是不应该期望有所回报的。所以,如果你想回国干一番事业,你就得记住,那是你自己的事业。中国只是一个国家,它或许会给你这个普通的人提供一点机会,或许不会。在任何地方,机会都只是相对于特定的个人的。这种机会是完全开放的,不是单单属于作为华裔的你。当然,如果你在国内有特殊的关系,那就另当别论了。 很多人觉得。我是自己“家里”的“能人”,祖国的精英,所以,在我回归之后,祖国肯定会给予我应该给予的厚待。注意到,这里的家和国之间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完全没有可比性。而且,也正是有着这种过于奢侈的期待,才让大量的海归们回游之后感觉很失望,很失败,很沮丧。实际上,在你明白了我这里所说的道理之后,你就更能够实实在在地生活了,不管是在海外,还是当海归在国内。祖国将给予你的“爱”,和你母亲给予你的,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祖国不是你母亲,过去不是,今后也不会是。它和你之间的关系,只是一个广告代理商(它代理所有祖国方面商家的广告),和你这个潜在顾客之间的关系而已。你所能够感觉到的来自祖国的“爱”,只有在你“购买”了“商品”之后,那个向你提供商品的“商家”给予你的待遇而已。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有太多的选择,很多时候似乎也不是一件好事。就说这些海外华裔吧,如果没有那个祖国在那里诱惑你,你会不会就死心塌地的,在你现在的地方生根发芽呢?如果是,你会不会就少了很多比较和期待了呢?同时,是不是就少了很多烦恼了呢?如果你老是觉得自己是个人才,能够帮助祖国,给它带来一个更好的明天,你活着,自然就会很累。因为,你一直自不量力。祖国只需要稍微提高一点点效率,或者稍微减少一点点不应该浪费的浪费,那种效益,是不是就已经远比你能够贡献的要大得多?那么简单的事情它都懒得去做,你想想看,还需要你干嘛? 自作多情,害人害己。 人活着的最大幸福是,有梦想,有期待。用你老母亲的话说就是“有个盼头”。当年,老母亲含辛茹苦想让你好好读书,考一所好点大学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这种暗示和言传身教,在我们这代华裔身上,很多时候实际上是起了反作用。 放弃幻想,脚踏实地,在自己能够看到的地方,好好抓住机会,好好的享受自己能够享受的生活,你的日子就会过得很舒畅。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能够让你改变世界的机会。世界上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去改变世界。而且,改变世界的行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的。不是只有到了中国,你就能够感觉到成就感。对于那种感觉的期待,充其量只是中国政府公关成功给你造成的一种错觉。 中国的革命,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坏习惯:只有轰轰烈烈的东西才具有价值,只有革命性的东西才算成就。 实际上,革命性意味着破坏性,大多数情形,破坏就意味着“坏”而不是“好”。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从每日每时做起,从对身边人的关爱开始,这才应该是贡献人类的良好办法,至少对于99.99%的人是这样。 如果你真的是想帮助自己的祖国,你可以从你认识的人开始。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很多人还生活在很困难的处境下面,特别是那些为数越来越多的老人们。 在下面的附录,我给了大家一点相关的信息,供参考。 附录:养老难或因独生子女政策 财新网, 2010-08-26, 记者 兰方 一位92岁的老人瘫坐在月坛街道敬老院宽大走廊的一张轮椅上。他嚷嚷着想站起来,旁边的护工随即用力把他架起,只让他的脚粘粘地,之后又松手让老人摊坐下去。 老先生已经失去行动能力,加之重度老年痴呆,终日需要护工照料。“如果不送到这里,我们一家人根本没法对付。”85岁的老伴王老太太无奈地看着这一幕。 在老先生身边,还有20多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大多已不能说话或行动。一些老人插着鼻饲管,低垂着头颅,目光呆滞。 这所专业护理院要照料50位失能老人,但仍无法满足护理院所在社区的需求。这个敬老院常年都有50名老人排队等待入住。 不论是乡镇集体所办的养老院,还是市属的福利院,北京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律满员。即使是收费高昂、定位于中高端群体的北京太阳城银龄公寓,至8月25日也只剩下最后两间空房,“过了这周末来,怕是就没有了”。 3816家养老服务机构、61823张床位,依然无法满足京城226.6万老人的养老需求。北京一所普通街道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一位老人一般要等两年左右,才轮得上一张空床,“只有等走了一个,才能进来新的。” 不独北京,在中国各大城市,一床难求。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6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2.5%。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1899万人,失能老人已达940万人,部分失能老人约为1894万人。 社会显然没有做好准备。“一个失能老人拖累一家人。”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评论。多年来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以及现代化背景下空巢家庭的激增,传统的家庭赡养早已不堪重负。在不少社会学者看来,大幅增加养老设施和服务投入已是当务之急。 养老缺口:独生子女政策的后果 虽然全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目前尚不满3000万人,但在杨团看来,养老服务的提供,可以比作正反两个金字塔: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口结构是正金字塔,失能老人只是最顶端的部分;向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则应该是一个倒金字塔,最顶端的那部分老人需要提供最多的关怀照料。 然而,理论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巨大的落差。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床位266.2万张。从国际经验来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在50—70张之间。在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不过23.5张。保守估计,养老机构的床位缺口数量在300万以上。专业的护理人员更是奇缺。全国所有机构的护理人员仅有20余万人,而拿到护理证的只有两万多人。 按中国的传统,对老人的照料义务,更多是由家庭承担,但家庭的抚养能力却几乎达到极限,不得不借助于社会机构和服务,这越发加剧了社会养老服务的短缺。 家庭形态的变化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推手。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已有30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已步入晚年,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家庭负担极为沉重。 同时,当前城市化大潮下,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也大大冲击了家庭旧有的代际抚育功能。民政部及中国老龄委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49.7%。而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孩子和中年以上的妇女在家的留守几乎成为常态。空巢家庭的增加以及家庭人数的减少大大降低了其对老人的抚养能力。 这种情况,在农村更为突出。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孩子和中年以上的妇女在家的留守几乎成为常态。据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2008年在山西、陕西、甘肃农村的调查,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一半得自己照顾自己,或由配偶照顾。 即使家庭成员尽到照护义务,赡养质量也常不如人意。来自社科院的一份《融入社区健康服务的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护服务研究》显示,传统家庭照护标准低,专业性差。在农村的农忙季节,家人对老人的照顾容易被疏忽或中断,身边无子女的老人更易被忽略,甚至一些子女在身边的老人还遭遇弃养。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曾透露,农村老人自杀率高于城市老人5倍,农村自杀人数比例占我国自杀人数的90%。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曾在一个公开会议上透露:“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到五倍。在湖北京山地区,甚至出现了自杀屋、自杀洞。相当一部分老人因为患病,不愿拖累子女,选择老屋或荒坡、树林、河沟,安静地自我了结。” 拮据的社会化:七成依赖家人 家庭照顾的缺位,以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的支持和介入变得必要而紧迫。而赡养成本的提高,又令家庭不堪重负。 上述《融入社区健康服务的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护服务研究》显示,高龄老人不仅需要问安式照料,即经常性探望,还需要生活照料、康复保健方面的服务。对于老人的照顾者来说,长年照护失能老人也容易产生身心的压力和慢性疲惫,他们则需要一种替换性的服务,或是日托服务。根据国际经验,失能老人中还有相当部分需要入住机构,入住机构率普遍在3%-5%。而相较于中国老人的养老金水平,这些服务无疑都显得昂贵。 按照护理标准,机构收住完全不能自理的卧床老人,与护理员的配备是2:1,基本不能自理的老人与护理员的配备是4:1。据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根据有关调研粗略计算,人员工资加上护理院住所的设施设备、材料、老人餐饭等等,每月仅成本在1200元以上。在一线大城市,收费则更加高昂。前述月坛街道敬老院严格坚持非盈利准则运营,老人每月的平均收费也在2600元左右。这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老人的支付能力。 在广大农村地区,没有社会养老金的老人更高达90%。正是由于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缺漏,据北京大学和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6年对全国上万名高龄老人跟踪调查,69.9%的老人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子女及孙子女。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学者孙炳耀表示,养老服务的需求,正是随着平均寿命的增长才出现,但“我们对养老制度的设计,还在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方面,而对照顾服务这一块没有考虑。” 鉴于养老机构的紧缺现状和收费偏高,加之居家赡养的传统思维,不少老人仍执着于居家养老。但针对居家养老的入门服务,也不便宜。 政府能否成为养老最后一道防线? 不过,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时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王振耀并不认为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人们常说的“未富先老”。“中国人均GDP跨过3000美元大关,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了。”在王振耀看来,国家的富裕,应该反哺这部分老年国民,增加社会福利投入。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也表示,在市场、第三部门都无法提供服务的情况下,政府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不少学者认为,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对社会福利政策定位不明,既无法以“福利国家”的姿态提供民众无力支付的社会服务,又缺乏刺激社会化供应的政策手段。 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对养老服务缺口缺乏科学的测算。孙炳耀担心,尽管在老龄化的压力及社会各界的推动之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最终“挤”入十二五,但由于相关测算的缺失,也只能是一份原则性的规划。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9: | 解决中国问题的可行良方(一) (379 re | |
2009: | 美国海底墓园竟成潜水者天堂 | |
2008: | 只有投票这老买英雄了 | |
2008: | 30年前中国和今天美国生活消费水平比较 | |
2005: | 西方宗教犯过的历史罪行 | |
2005: |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