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于六十年代的中国,我的生活可以认为是简朴,或者说贫穷。用当下时髦的语言来概括,我在青少年时代实际上过的是一种“低碳“生活。同现在的消费状况相比,我那时过得日子真是”Eviromentally Frendly“呀!
你用过搓板吗?
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搓衣板(以下称搓板)就像锅碗瓢盆一样,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之物。洗衣服时,把衣服放在大盆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搓板就被派上了用场。我们先烧些开水,把衣服打上肥皂,然后就在搓板上上下揉搓。那时的衣服大多为棉织品,搓起来很是费力。我家的衣服都是我妈妈洗。一般是每个星期一次。妈妈每次洗衣服时至少要花半天的时间。要是拆洗被褥时,差不多一天就全搭进去了。妈妈坐在小板凳上用力搓洗衣服的情形,我至今仍能清晰地记起。
那时的搓板都是木制的。用久了以后,搓板上的“牙齿”会被磨平。搓板也会越来越薄。洗衣服一般是女人的事,家庭主妇或家里的未婚女子。因为洗衣服是耗时,单调又费力的事情,为了使这一苦差事变得有趣些,很多女子会聚在一起洗。从六十年代就开始流行,并且到现在仍在流行的舞蹈《洗衣歌》表现的就是一群藏族小姑娘在河边洗衣服的情形。(要是每人拿一个搓板就更圆满了)真实的洗衣服远不如舞蹈中那么欢快,那么浪漫。洗衣服是一项很繁重的劳动。不然那么硬的搓板怎么会被磨平呢?洗衣服不仅仅使你腰酸背痛,还有你的双手要经历热水,冷水和肥皂水的浸泡,弄得又粗又糙,冬天时还可能裂开许多口子。把一个搓板磨平,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当几个搓板一个个用完后,一个女子可能已经走过了从女孩,大姑娘,小媳妇,母亲到祖母的人生旅程。人这一辈子能用几个搓板呢?
妈妈对搓板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是你洗衣服的帮手,洗衣服时离不了它。恨是因为,只要你的手一碰到它,几个小时的煎熬就开始了。不再用搓板,从繁重的洗衣劳作中解放出来是千百年来多少劳动妇女的心愿。
这一心愿随着家用洗衣机的出现而实现了。当有史以来第一台洗衣机进了我家门时,妈妈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洗衣机走入家庭以后,搓板的地位一落千丈。(搓板的另一个功能还没有涉及。那就是把搓板作为“家庭刑具”来惩罚不听话的孩子或不服气的丈夫。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搓板是洗衣服用的或如何用,但大家都知道“跪搓板”是怎么回事。)搓板不再是必需品,而是成了摆设和文物。要是洗衣机早些年发明,《洗衣歌》恐怕也编不出来了。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人用搓板洗衣服了。洗衣服在家里也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把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扔,过一会儿再往烘干机里一扔。叠衣服到成了最麻烦的工序了。正因为洗衣服太容易了,所以我们洗衣的次数增加了。导致用水增加了,排水增加了,洗衣粉用多了,排污增加了。 过去我们晾衣服,现在我们烘衣服。用电也大大增加了。衣服也比从前用的时间短了。用搓板洗衣服与用洗衣机所耗能源根本不在同一数量级。从环保的眼光看,不管什么颜色的搓板,其实都是绿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