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
送交者: 犀利 2008月10月04日17:06:34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
回 答: 宋哥哥看過來。 同學,同學。 由 犀利 於 2008-10-04 17:01:08 |
“詩眼”—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
2004年04月13日16:37:53 四川新聞網 王廣清 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鍊字,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意馳心動的,便是所謂“詩眼”。它可以是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也可以是體現全詩主旨的精彩語句。我們在鑑賞古典詩歌時,如能從“詩眼”入手,一方面可以體味詩人創作時的艱辛與歡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詩歌思想感情及藝術手法的一把鑰匙,讀者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對詩眼進行鑑賞。 一、加深形象描繪 比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像一幅巨大的風景畫,形象地描繪了塞外遼闊蒼涼的景象:“直”字展現一種挺拔堅毅之美,落日之圓,襯托在萬里戈壁背景之上,則給人以蒼茫之感。二字將直線之美與渾圓之美融為一體,畫面壯觀,這“直”和“圓”正是該詩的詩眼。再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書懷》)一句,前人劉辰翁評:“等閒星月,着一‘涌’字,復覺不同。”詩中“垂”“涌”二字描寫明星低垂於廣闊原野,江流涌動着白色月光,此情此景與詩中“危檣獨夜舟”之“獨”、“天地一沙鷗”之“一”完全交融,使詩人漂泊無依孤苦伶仃的形象躍然紙上。 二、關乎詩意精確 唐代大詩人杜甫,歷來被視為錘鍊字句的聖手。杜甫在《曲江對雨》中有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濕”,因題於院壁,“濕”字為蝸涎所蝕,令後輩學人頗費心思,蘇軾用“潤”、黃庭堅用“老”、秦觀用“嫩”、佛印用“落”補缺,都不及“濕”字下得精確,詩人乃寫長安亂象,與色彩明快之“潤”“嫩”不合,花在雨中,不一定就“落”,也未見得就“老(色暗)”,此處“濕”正為詩眼。再如齊巳詠早梅詩:“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將“數枝”改為“一枝”,使 “一枝”與“早”意絲絲入扣。齊巳因此拜鄭谷為“一字師”,傳為佳話。其他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 “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及無盡的想象空間。 三、營造詩詞意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的蓬勃春意給寫活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二句憑二字,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宋人葉紹翁《遊園不值》的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個“關”字反襯了春意活躍,一個“出”字則表達了春色撲人的情景,讓人感受到春天到來時杏花盛開的濃烈的生命活力,詩句蘊含着一種衝破壓抑脫穎而出的意味,意境深遠,韻味深長。再如《登岳陽樓》一詩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老杜妙用“坼”“浮”二字,對洞庭湖水勢浩瀚廣闊無邊的景象作了精彩的描畫,氣勢恢弘,意境深邃,為詠洞庭湖五言詩之絕唱。 四、瞄準詞類活用 詞類的活用,有時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在錘鍊字眼時也值得重視,往往以形容詞的活用多。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一剪梅》),形容詞“紅”、“綠”,活用作使動詞,詩人通過桃變紅、蕉葉轉綠的動態,抒寫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紅”、“綠”仍作形容詞用,說成“櫻桃紅,芭蕉綠”,就會味同嚼蠟。周邦彥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將鶯雛與梅子的變化與風雨聯繫到了一起,“老、“肥”經由形容詞轉成動詞後,有如靈丹,在句中起到了點鐵成金的作用。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詩眼“明”也是形容詞用如動詞,使畫面具有動感,化靜為動,富有詩情畫意。 五、體察精當修辭 辭格本身並無高下之別,運用之妙全在於恰到好處地敘事狀物、傳情達意。但就各種辭格相比較而言,在詩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則以擬人居多。詩人既“能以奴僕命風月”,又“能與花草共憂樂”(王國維《人間詞話》)。風月花草,在詩人、詞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擬人的辭格被廣泛採用,這些妙用辭格的地方往往正是詩人精心鑄煉的詩眼。比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詩眼在於“知”字,雨本無知,因人而知,詩人同樣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植入人之情感,用一“知”字寫善解人意之春雨,頓生妙趣。 此外,誇張、通感等手法,在錘鍊字眼時也常為詩人所矚目。如“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維《過香積寺》),該句中的詩眼為“咽”和“冷”,它巧妙地運用了“通感”這一修辭,“日色”是視覺意象,“冷”是觸覺感受,詩人巧妙地使視覺向觸覺轉移,相互交通,從而更精煉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鑑賞古詩時還要注意一點,詩歌中的虛詞往往“虛詞不虛”,詩人對似乎無足輕重的虛詞,也不肯輕易放過,經過精心錘鍊而成為詩眼。如“古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杜甫《滕王亭子》),其中“猶”“自”為詩人精心雕琢的虛字,此句一寫牆外,一寫亭中,牆外舊景“猶”在,亭中松聲“自”響,經過兩個虛字的點染,將滕王閣見證的歷史滄桑一筆喚醒。再如周邦彥詠薔薇詞:“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用了一個虛詞“似”,便使薔薇處於與人似和不似之間,顯出無限情韻。 前人云:“詩之有眼,猶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靈之窗口;詩之眼,則是洞察詩詞旨趣的窗口,它是一首詩的靈氣所在,中學生朋友在閱讀古典詩詞時,只要抓住詩眼這把解讀鑰匙,從以上幾個角度思考,便可弄清情感脈絡,領會詩歌的意境和主旨。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6: | 九月同題:秋天的故事(古詩詞部分) | |
2006: | 七律 秋興 | |
2005: | 七律 憶金陵 | |
2005: | 與君一別到今朝 | |
2004: | 讀許渾途經秦始皇墓詩 | |
2004: | 魚的淚流進了水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