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万维读者网 > 诗词歌赋 > 跟帖
再贴的原因
送交者: 犀利 2009月02月09日12:30:06 于 [诗词歌赋]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将进酒 大西线歌 (旧作)犀利 于 2009-02-09 12:20:03
中国旱情发展,受旱面积达1.61亿亩,437万人饮水困难。中国水利部官员2月7日表示,将通过下调黄河上游水,甚至北调长江水,保证受旱农田的灌溉用水需求。()


中新网报导,遭受旱情的中国农田数量,还在不断上升。中国水利部的官员七日表示,将通过下调黄河上游水,甚至北调长江水,保证受旱农田的灌溉用水需求。至
六日,遭受旱情的农田数量,已更新至一亿六千一百万亩。如果把去年冬天东北、西北、华北三地的一亿四千万亩干封地也计算在内,中国遭受旱情的耕地已超过三
亿亩。()


与此同时,发生饮水困难的人口、大牲畜的数量,也已分别扩大到四百三十七万人和两百一十万头。北方冬麦区,是中国夏粮的主产区。其中,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等省,都是小麦的主产省。在这些地区,一亿五千多万亩农田受旱,三百九十四万亩干枯。()


为了提供更多的灌溉用水,黄河干流上的大型水库—小浪底水库每秒钟的下泄流量,已从两百九十立方米增加到七百立方米。在此次抗旱中,黄河流域已调动了五十多亿立方米水,灌溉农田。()


据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消息,由于降水稀少、持续干旱,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五大水库的可调节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三十多亿立方米。其中,在此次调水中名声显赫的小浪底水库,可以调节的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多。()


为了能灌溉更多的农田,一些地方甚至动用了军队,清理、开挖河道、水渠里的淤泥;一些官员走入田间地头,督促农民节约用水,防止大水漫灌。今后,随着气温回升,还会有更多的北方农田需要灌溉,用水需求料将增加。()


对此,中国水利部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彤表示,气温回升、灌溉用水需求增加,原先冰封的黄河河段也会开河,内蒙古河段的蓄水将被下放。河南、山东等地的用水供给,也将增加。()









在江苏北部,可以通过北调长江水,满足用水需求。除了来自黄河、长江的地表水,一些农民也会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他也同时坦陈,如果干旱持续,一些山丘地带的农田灌溉将面临更大考验。这些地方的人口、大牲畜饮水,也会比较麻烦。()


报导说,截止2月6日20点,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61亿亩,有437万人、210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这些受旱地区多数是冬旱与春旱相连,特别
是北京、河南等地竟然出现了超过100天不下雨的现象,北京最多有105天没有任何降水。多数受旱地区基本上达到30年一遇的标准,在一些特别干旱的区
域,包括河北南部、河南、安徽北部等局部地区,干旱的程度达到50年一遇。()


全国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抗旱一处处长张家团介绍,产生今年与众不同的大旱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第一个原因就是去年的受旱区要过去集中,目前全国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的旱情,受旱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东部的一些区域,目前占全国面积的95%,其中冬小麦是93%。()


第二个原因就是现在受旱的面积总量大,现在主产区6个省达到40%—70%多,面积达到了5300多万亩。第三个原因就是部分地区出现的饮水困难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有的超过了100多天无降水,有的地方出现了同期最小值。()


面对特大旱情,我国2月4号启动二级抗旱应急响应,第二天,也就是2月5号就升级为一级抗旱应急响应。这也是我国首次启动一级抗旱应急响应。我国在应对洪
涝旱灾工作中,按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四级编制应急响应预案,其中一级为特别重大,二级为重大,三级为较大,四级为一般。()


在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中,对四级响应行动的具体内容、分工与责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等级越高的响应行动,决策会商的级别就越高,防总各成员单位投入的力
量就越大,对于响应行动的时间要求也越紧迫。启动一级抗旱应急响应也说明目前旱情之严重以及国家对抗旱的重视。全国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抗旱一处处长张家团介
绍说,多个省市发生重大干旱是启动一级抗旱应急响应主要依据。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雪梅香 当前情状 应Blue Ivy 之邀
2008: 西江月 咏史 杞梁妻
2007: 再别故乡情 (改后重贴)
2007: 日出, 在西岳
2006: 花雨
2006: 恭贺新禧!
2005: 七律 和吴宗
2005: 感春(次韵吴宗《庆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