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來自於《周易.坤卦》第二爻。很多書的解釋都是“顧左右而言他”,故弄玄虛,講一番理論,就是不能把這句話譯成順溜的現代漢語。俺剛google了個解釋如下: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說文】習,鳥數飛也。《禮記·月令》“鷹始學習”。
【序爻】當位,動為師卦,師為下坎上坤。
【明象】“習”為坎象,坎的形狀像飛翔的鳥張開雙翼。這裡說的還是變動之後的卦象。虞翻已經指出“習”為坎象,尚秉和據《坤卦》斷定“習”為坤象,是不正確的。六二本來是當位,變動後不但不當位,而且還居坎體中心,由好變壞,所以還是不要變的好。所以說“不習”。應該“安貞”,不要飛起來。
【微言】六二當位得正,處於內卦臣位,謙虛謹慎,最能體現坤卦之德,得到《周易》作者的讚賞,於“直”、“方”之外,又下一乾卦專用的“大”字,說只要“不習”,就“無不利”,這在坤卦已是最大限度的自由了。
看!說了半天,就是不說,這“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譯成現代漢語怎麼說?為啥涅,因為按上面的解釋,根本譯不通。最嚴重的問題是“直方大”這三個字,它們是形容詞嗎?“筆直的、方正的、闊大的”?或“剛直的、方整的、大氣的”?哈哈。如果是,怎麼就“不習無不利”了?後面這句中的“無不利”還好解釋,否定的否定即肯定,“有利”也。可“不習”啥意思?“小鳥不飛”?“君子不學習”?都和前面的“筆直的、方正的、闊大的”毫無關係,不是嗎?
俺個人感覺還是聞一多的解釋準確:即“直方”其實是“省方”,即天子到各地巡視,就像乾隆下江南似的,是個勞民傷財的事,故“不習(不實施)”,則“無不利”,即“不搞這類勞民傷財的天子到各地巡視的行動對國家是有利的”。
“直方”為啥是“省方”,誤讀甲骨文是也,本來就應讀成“省方”,“大”上哪兒去了,“大”其實是衍文,就是後人抄來抄去,以訛傳訛,多抄了這麼個“大”字。由於上面這兩個原因就讓這句話成了“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後人不知勘誤,反而從字面上望文生義,結果怎麼也不能自圓其說。迄今,周易古經原文的翻譯得有百分之二三十是這類謬誤情況的。是不是咱們今人笨?不是,是這些文字太古了,已經四、五千年左右了。夏朝就有“易”這種書,稱作《連山》,迄今無人見過,商代的稱作《歸藏》,已經有出土文物了,在湖南,可惜不全。到了周代才稱《易》,而成為《周易》應該是後人把周代的“周”字給加進去了。
這麼古的文字,解不出,沒關係,慢慢來。但強解而致謬誤則大不應該。如上面的“直方大”,解釋為“坤德”,即“大地的品德”,就算是大地的品德,或把大地的品德加在統治這塊大地的人的身上,那又與“不習”有何關係?
而《周易》作為五經之首,這麼多朝代下來,大約都是這麼解釋的。因為已成了“經”,沒人敢挑戰其非了。
等哪天再出土一部《周易》(就像《歸藏易》出土後立馬平息它有無的爭議一樣)儼然寫着:“省方,不習無不利”,則這些強解《易》者自會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