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侃劉禹錫《陋室銘》的格律
先看原文:
陋室銘(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首《陋室銘》是用“駢文”風格寫的。大家知道,駢文起於漢魏,盛於大唐。唐代以“詩賦”取士,其中“賦”的體裁即源自駢文的“律賦”。後來甚至連“公文和社交信函”也用駢文來寫,皆以四言和六言句為主體,被後代學者稱為“四六體”。駢文寫文學作品固然好玩兒,但作為公文和社交信函,常會影響內容的精確表達,因為要時時照顧到駢文格式所要求的“排比、對偶、辭藻、格律、用典”等等。於是韓愈、柳宗元等人就發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人稱之為“古文運動”,駢文首當其衝地受到了打擊。不過等韓柳二人死後,晚唐時期駢文又大興,李商隱、溫庭筠都是箇中高手。還有令狐楚,他是唐敬宗時期的當朝首相,寫駢文也是拿手好戲。逗趣的是:李商隱是他的義子,李商隱的駢文之所以獨冠晚唐,就是他手把手教的(於是引起了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的嫉妒,等令狐綯當政時,沒少因此“折磨”李商隱,李商隱很多“無題詩”都是被“折磨”所寫)。那麼駢文的命運後來又如何?到了宋代,歐陽修領頭又發起了第二次“五四新文化運動”,也被後人稱為“古文運動”,竟然基本上“摧毀”了駢文,從此“散文”成了主流,才有了咱們中國文學史里的成名人物“唐宋八大家”。
非常逗趣的是:劉禹錫跟韓愈、柳宗元一樣,都是中唐之人,生活在同一個年代不說,劉禹錫還是韓柳發起的“古文運動”的追隨者。那他為啥還用駢文寫了這篇《陋室銘》呢?一是這《陋室銘》實乃文學作品,不是“公文或社交信函”,愛咋寫咋寫,沒人管;二是劉禹錫在《陋室銘》中也打破了駢文“四言、六言”句的死板格式,用了較多的五言句,令全篇的氣韻流暢靈動,成了傳世的妙文。
來!容咱們逐句賞析一番他全篇的平仄格律(---號後為“曹評”):
第一段:比興點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 這兩行類似詩經的“比興”,為後面的“陋室”鋪墊。平仄搭配出來的的節奏感很強。請注意出句尾字都是平聲。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一行出句尾句用仄,用來強調“點題”,節奏上也起了變化。好!
第二段:渲染“陋室之不陋”的原因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先寫陋室所處的荒野之景,用對偶,平仄搭配全合詩律。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再寫陋室來往之人。用對偶,平仄合律。注意啦:出句尾字也是用平聲。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繼寫陋室中所為之雅。變化成散文句式,以避免節奏上的慣性和單調。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最後寫陋室對人的益處。請注意“絲竹”和“素琴”的區別:“絲竹”是市井的濫調,而“素琴”是玉堂之雅音。而且這陋室里還沒有“案牘之勞形”,“案牘”者,官文檔案也。可見這篇銘或為劉禹錫被貶謫時所作。潛台詞是:“你們貶了俺,俺現在住土房子了,更好!省得俺一天到晚地看你們那千篇一律的官樣文章了。”請注意出句的尾字“亂耳”改用仄聲,於是這一整段兒的平仄旋律有了起伏變化,好!
第三段:結論扣題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最後這行還不忘“自我吹噓”一下,既然介陋室跟“諸葛廬、子云亭”屬於一個品位,那麼這陋室中,人的品位就可想而知了。哈哈。這兩句用對偶,合律。出句尾字也是平聲,這在對偶中是允許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仄仄平:平仄平仄?--- 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見網上有人評論說:“劉禹錫省略了前面的‘君子居之’,可見其謙虛。”介不是胡說八道嗎?還有他這樣讀古書的?那劉禹錫前面還說了“諸葛廬”了,難道那就是不謙虛?
其實劉禹錫追求的是思想境界裡的品位,物質世界的“低陋”,並不影響心靈世界的“高雅”。 這一點全篇第一句就已經點明:“山不在高,有虎則名。”哈哈。就像那景陽岡,一個小土岡子,注意不是“崗”是“岡”啊,根本都不算山,就是因為有景陽大俠居住在那裡,所以才名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