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侃:諸葛亮的《誡子書》其實也是一篇銘文
“銘”經常記述的或是一個事物,一個約定,或是一個告誡,一個守則;“銘”經常熔鑄或鐫刻在一件器物上、雕刻在山崖或石碑上,也有書於紙,貼於壁的,以時刻見之,不敢忘也。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是一篇銘文,是他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希望他謹記於心,則受用一生。還是先看原作:
誡子書(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銘文”習慣上要用“駢文”的風格來寫,而駢文又起源於“漢賦”。諸葛亮,蜀漢之人也,當然擅寫漢賦。而漢賦的特點是:排比和對偶。口說無憑,不如逐句賞析一番這篇流傳至今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夫君子之行”是引導句,接下來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則是對偶句,是“君子之行”的定義。請注意這一行三句,前兩句的尾字“行+身”是平聲,而最後一句的“德”是仄聲,渲染出聲調上的鏗鏘轉折,這是“賦”的特點之一。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這兩句組成的對偶是《誡子書》的詩眼:做人的心胸要闊大潔淨,才能歸雅入聖;而偏小污穢者非匹夫小人而何?思想境界要寧靜深遠,自然知宏辨微;而浮躁短淺者多冬烘秀才也。故面湖背嶺者,志士之居爾。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學須靜也”這句贅,因為前面已經有了“靜以修身”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話。以“才須學也”這句作為引導,推論出對偶句“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因果關係,好!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 這兩句也是對偶,反覆強調渲染“學須勤勉、勤忌躁進”的經驗之談。可見對他這個兒子所囑至細,所期甚高。請注意“精+性”是“平+仄”,前後兩句尾字平仄不同,達到了頓挫變化的效果,避免旋律的單調。平仄格律在漢代雖未成熟,但作賦的文人們已經下意識的在運用。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這一大行前面省略了“若非如此,則”這幾個字。接下來是六個分句組成的寬鬆的排比句,是對他兒子的警告:你若不按老爸我說的去做,那麼你就會“到老無成”。因為“到老無成”這四個字毫無感染力,於是他才渲染出一個大排比句,讀來觸目驚心,非常嚴重。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