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詩:阿立兄轉來的細雨兄的《喝火令》頗具文藝范兒,很精彩!賞析幾句:
原玉:喝火令 (文/細雨夢回)
曉霧迷津渡,長風襲短亭。不堪離去卻登程。朝夕對花吟月,回望已曾經。
底事憑誰訴,冰心與酒傾。數年相共只因情。怕看雲飛,怕看水波橫,怕看遠天孤雁,失語負秋聲。
這首詞頗具文藝才女的格調,全篇工穩流暢,悽美婉約!好!但在遣詞造句上也稍顯堆砌,小有可斟酌之處,還是逐句看來:
曉霧迷津渡,
長風襲短亭。
--- 在古典詩詞裡,風永遠“害”霧,有風則無霧。
不堪離去卻登程。
--- “登程”二字稍白、稍贅。
朝夕對花吟月,
--- 古詩詞中“朝花夕月”用得實在太多,這個地方似應採用更具體的描寫以脫出古人窠臼。
回望已曾經。
上片烘托出個“情”字,尾句鏡頭聚焦在“離別”,下片大約會轉向情感的渲染。且看如何用筆:
底事憑誰訴,
--- “底事”的基本含義是:“什麼事?” 如咱們現代口語裡常說:“你到底要幹什麼?”跟這個“底事”的“底”如出一脈。這個詞也有“此事”的含義,但極不常用。而最常見的還是用作“什麼事”,如:
春風底事輕搖落,何似從來不要開。
一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
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
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着苧麻。
萬里茫茫天塹遙,秦皇底事不安橋。
未會子孫因底事,解崇台榭為西施。
無情最恨東來雁,底事音書不肯傳。
行人幾在青雲路,底事風塵猶滿衣。
雙魚底事到儂家,撲手新詩片片霞。
日斜徒御應相笑,底事教公上馬遲。
樓高百尺見萬里,更有底事須來登。
細讀其含義都是:“什麼事兒?” 那麼使用一個詞,應首選其“基本含義”還是“罕見含義”?當然是“基本含義”,否則會覺得“彆扭”。其實寫作“此事憑誰訴”蠻好的。這句其實也正是俺所說的讓俺覺得這首詩有文藝才女格調的感覺。
冰心與酒傾。
--- 這句有刻意標新立異之嫌。“冰心”並不代表愛情,而是“心地純淨、淡泊名利”。所以與上片渲染出來“情”的氛圍脫鈎。
數年相共只因情。
--- 如剛才所言,上片已經渲染出“情”字,這裡再說“數年相共只因情”頗覺得浪費。
怕看雲飛,
怕看水波橫,
怕看遠天孤雁,
--- 這三行攤破寫得好!與上片呼應、一氣呵成。
失語負秋聲。
--- “失語”這兩個字又太... 細看這個句子,“失語的”是誰?“秋聲”的主語又是誰?二者又為何“相負”?脈絡不是很清楚。假如說失語的是女主角,秋聲來自孤雁,或者乾脆女主角即自比“孤雁”,風為“秋聲”,則“負”又何由?或再假如說這句是“玩朦朧”,無須交代清楚,則又與前面句句“清楚地鋪墊”矛盾。哈哈。其實有時候雕琢得太玲瓏反而失去難得的渾然一體。
這首喝火令上下片前兩句都用對仗,符合“二仗”;下片連用三個“怕看”形成排比遞進,符合“三槍”;而用“雲水遠天孤雁”攤破成“雲飛、水波橫、遠天孤雁”符合“一破”,又與“失語負秋聲”形成“一襯”;而下片尾句之“回望已曾經”與“失語負秋聲”遙相呼應,形成“一映”。好!這就是俺上面所言此篇之“工穩”之處。
其實這“二仗三槍一破一襯一映”的提法有點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五講四美”、“曹十句”之類,是咱們漢語世界經常給中藥名分類形成的獨特習慣。哈哈。說到底,一個詞牌寫起來千變萬化,哪裡是幾句口訣能拘束得了的。待稍暇俺還是會剖析一番介“二仗三槍”的牽強之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