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青城山下來就去游都江堰了。感覺青城山和都江堰應該分兩天慢慢玩。最好在都江堰附近住一晚。但是我們那次去成都就那麼幾天,俺家司機還有公務,只好緊湊在一天裡玩這兩個地方。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網圖:
編輯於網上資料: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當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李冰組織帶領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用八年時間建成了世界治水史上的里程碑工程---都江堰。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灌區覆蓋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堰、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網圖)
�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它昂頭於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設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洶湧的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
飛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水急馳而來,挾着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採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游渦,由於離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這種因地制宜的設計真的是無比科學無比巧妙無比神奇!
李冰當年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在都江堰,我們看着滔滔的岷江水被緩緩地在魚嘴切割,乖乖地按照指引分流入內江和外江,驚嘆不已!對李冰父子和古代人民的智慧魄力勤勞和勇敢欽佩不已!
我們因為時間關係,只在都江堰河邊轉了兩個多小時,沒有去周邊的山上看風景。
上兩張自己拍的照片證明曾經到此一游過哈哈:
在成都玩了這幾天之後,我們直接從成都的雙流機場飛回英國了。成都是個好地方,不僅有美食美女,有可愛的大熊貓,還有千古之謎三星堆,還有千古工程都江堰!很值得一去。
我們2017年再去成都,本來和朋友一家約好從成都自駕去九寨溝游一大圈,但是臨行前幾天九寨溝大地震,只得臨時改變計划去了雲南昆明、麗江和瀘沽湖,然後飛成都,我家司機在川大有公幹停留兩天,然後從成都出境回英國。
2012年回國全文完,謝謝跟讀。
原創作品,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