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星期剛剛開始就提筆,寫一篇讀詩賞晰的文章, 挑中了一首詩, 已經基本成文。碰巧前天在網上讀到一篇文章也拿此詩說事,並且披着當今天朝聖上的金袍,嚇得我趕快合了筆帽,撕掉了草稿。今早一醒來又想起這事,覺得不甘心,便從頭重寫,儘量不與那篇文章交叉就是。
"惟解漫天作雪飛"一句出自韓愈詩《晚春》。全詩為: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短短四句, 詩人精妙地勾勒出一幅萬物爭春的晚春圖:春天即將過去,花草樹木有所感知,為留住春天的腳步,競相吐艷爭芳,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就連那楊花和榆錢,雖然沒有美麗的顏色, 但也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對這幅春圖本身, 甚至其中使用的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本身後人的理解比較一致。然而對“無才思”和“惟解”兩句卻引起過不少爭議, 原因就在於它們傳達的更深層的意思。我本人也在這兩種理解之間徘徊:
非常正面的理解。“楊花榆莢”雖然“無才思”,但並不自慚形穢,而是努力化作雪飛,飄飄灑灑, 增添春色, 挽留春光,勇氣可佳, 犧牲精神更值得欽佩。
不正面的理解, 至少有些揶揄的味道, 或更甚。“楊花榆莢”不甘心自己的平淡無奇, 不顧自己“無才思”,硬去與“百般紅紫”爭春, 去“斗芳菲”,費盡渾身解數, 結果也不過只化作飛雪,“漫天”而來, 障人眼目而已。
自古以來詩人們寫景大都不止於景,總會以物喻人,寄情與景, 通過對物境和情境的描繪引導讀者進入想象的空間,即意境。意境往往可以脫離原來的物境和情境而被引用,例子不勝枚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婦孺皆知。最典型的莫過於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描述的治學三境界: (1)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2)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3)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位中國總理曾用“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描述當時的中美關係。
《晚春》被人吟頌千餘年至今,自然有非常的意境。其鮮明的擬人手法有着不可抗拒的引導力, 引導讀者離開春景(物境)去想象。草樹能“知”而“斗”, “楊花榆莢”雖無“才思”, 自然會想別的“解”數。如此擬人般寫物, 實際上就是在以物喻人。以春景映照“人”景, 說人的事。
韓愈是否在說當時朝中的事我沒有考證過, 但後人多認為與當時文壇相關。當時孟郊和賈島詩風獨特, 追求奇僻和骨瘦, 與主流的元和輕熟背離, 因此被漠視。韓愈本人也尋求奇險, 但其詩名顯赫, 說話擲地有聲。後人多認為韓是在鼓勵賈孟, 為他們鳴不平, 雖然口氣上略帶揶揄。
目前中華大地也是晚春時節, 萬紫千紅。陳光成的事引出了連台好戲, 其中最有意味的莫過於黃皮膚的美國住華大使駱家輝的表現和皇城根下XX日報的文章。“部級”高官自背行李, 坐簡易車赴任, 已經讓天朝的達官貴人們覺得丟份; 自己親自排隊買咖啡自然被視為“做秀”。更甚的是, 他一個堂堂美國高官,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親自推扶中國盲人平民的輪椅, 而且這樣的照片上了世界各地(除神州大地而外)的媒體, 讓世界上的人民和中國會翻牆的網民都看見, 遮蓋了中國人民的“公僕”怎樣維穩的偉大形象, “春光”全給這個美國人(這時候不再提駱也是炎黃子孫)搶走了, 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於是乎, XX日報雄風大彰, 罵駱“虛偽”, 挑戰他公布個人財產。飄出滿天的毛毛絮絮。沒想到駱大使有種, 接招,馬上就辦了。現在火要燒回來。XX日報代表的人們卻不再吭氣, 畏縮了。地球人看得見, 這是地地道道的陽痿。“楊花榆莢無才思”也只爭春,好歹給春天增色。而XX日報及其代表的人們卻不但“無才思”, 還妒春,罵春,撹春,"漫天作雪飛"只想遮天下人的眼目。好在聖上明察, 陳也離開了孔孟之鄉, 正飛往美國。我也不用再為此事寫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