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詩歌評論應該是真讀作品、真懂創作、真說實話的評論。詩評要講道理,也就是說,講不講道理,決定一篇評論文章的品質;能不能把道理講得具有說服力,決定一篇評論文章的質量。兩者都重要,但品質更重要。一般地說,看一篇文學評論是不是講道理,有一個簡明而有效的辦法,就是看它是不是從文本出發。詩歌評論者能否從作品出發來評析作品,是詩歌評論的首要問題。
評論者有權選擇評論的方式,被評論者也有權選擇對評論的態度。但是,如果我們真想營造出一個健康的詩歌評論的生態環境,光有這一條原則是不夠的。而事實上,現在詩歌評論的現狀恰恰就是片面追求褒獎,而不願意聽到批評,這就極大妨礙了詩歌創作和詩歌欣賞有大的升華。
詩評與詩論不同,即詩評不完全等於嚴肅客觀的詩論。詩評,說到底是評價,詩論重在理論探索,二者雖然都是人經驗和見地的反映,但詩論更着重於對詩的本原,創作和發展規律的探討,是對什麼是詩、怎樣寫詩以及詩的價值的認識,理論性自然要強一些,也沒有多少感情色彩。而詩評則集中於對某一作品本身的領會和解讀,因而詩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傾向性。詩論所運用的經驗和表達出的見地,既可來自於親身實踐經驗,也可來自於日常閱讀所形成的學識性經驗。詩評由於要深入作者的創作心理和創作的實踐過程,僅憑學識性經驗是不夠的,詩評者必須是具有很高水平的實踐者,所以敏銳的觀察力、科學的分析和良好的實踐經驗,是詩評最基本的要素。但是當下很多情形卻不是這樣的,很多詩評文章既看不出評者的實際創作能力,也看不出他真正深入了詩的作者的創作過程多少,甚至還沒有讀懂就赤膊上陣了,這很符合現今的浮躁風氣,卻不符合詩評的規律和詩評者自身應該盡到的責任。
從文本出發,一般都認為詩作品是形象語言的藝術。但如何把形象語言變成藝術?是抽象思維的結果。形象語言必須經過人腦的抽象思維加工才能上升為藝術,詩歌就是最重視這個“抽象”的藝術的。因而可以說,詩是運用形象語言以抽象化的方式結構起來的文學藝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對同一首詩歌的價值評判不同?有人說是人的好惡和欣賞習慣作祟,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對詩的抽象方法的感受和理解有差異。詩的語言不過是作者給詩披上的一層外衣,他的真實內涵是通過作者抽象勞動完成的。然而在“七分衣裳三分人”的欣賞心理狀態下,人的眼睛對本質的認識有些模糊罷了。所以對一首詩作品的作者抽象勞動的認識,必須要通過親身經歷與實踐才可領悟到。比如詩的語言是通俗還是華麗,是細膩還是粗獷,是簡約還是繁冗,是嚴肅還是俏皮,等等,有人把這歸結為風格,毋寧說是作者的抽象勞動或抽象勞動習慣使然,因為“風格”一詞可以概括一首詩的特點,但不能因此而揭開它的本質。抽象勞動在其它文學形式中也大量存在,但深刻程度皆不如詩。
從文本出發判斷詩歌作品的品質,主要是深入分析研究作者的體驗質感如何?當然評論者也要具備對作品藝術理解的質感準確,否則,詩評就進入茫然境地。對那種掃了幾眼,就下筆評論的草率做法根本不屬於詩歌評論的範疇。至於對那些晦澀的怪異的點評,(有時甚至還是詩歌名家)更離詩學甚遠,不在次討論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