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開始學寫格律詩詞時(大概85年),平仄搞得我頭疼,因為不知道要求平仄的原因,普通話的四(五)音也讀不准,就翻字典、硬套。有一次寫出來一首合平仄的“七律”,自鳴得意,便請一位書法高手(同學)抄一篇,貼在集體宿舍里(三個單身一間房),不少單身朋友來看,大都說有點味道,但讀來讀去,總覺得有些彆扭,主要是意思/語句不流暢,所以沒有一個人真正欣賞。這極大地打擊了我學寫格律詩詞的興趣,就變成了只讀不寫…再者,因為有出國的想法,學英語代替了學詩詞,格律就放棄了。
近幾年再學寫詩,就基本上先不管格律(我只記得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先把要表達的意思理清,直接寫出來。因為讀的(唐宋)詩詞多了,在家裡有“京腔”調教,也常聽音樂,所以初寫出來稿子,平仄其實差的不很多(依新韻)。在鍊字(推敲)的時候,再去校對平仄。我會因為平仄而換字,但絕不會因為平仄,而犧牲句意與(表達的)流暢。所以後面這些,在我看來才第一位的。
還有,因為今人都用普通話,我覺得用古韻會脫離普通讀者。對普通話的二聲(平聲)字和三聲(仄聲)字,如果平仄不符合格律,在我讀來,句子的抑揚頓挫,並無影響。
詩壇上看到談論平仄文章,我從來不敢攀談。我的直觀感覺是,一些“平仄高論”,嚇退了很多想學寫格律詩詞的朋友。而不少格律詩詞作品,讀起來,句意表達得彆扭,明顯缺乏推敲,手法單一。鍊字,還有寫詩的各種手法,其實都比平仄重要得多,卻幾乎無人論及,是一大遺憾。
這只是個人的一點簡淺看法,不是針對任何詩友或作品。坦若有冒犯,還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