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萬維讀者網 > 詩詞歌賦 > 帖子
鑑賞:俺的兩明齋刻銅墨盒
送交者: 曹雪葵 2014年08月30日02:39:27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鑑賞一下俺的兩明齋刻銅墨盒

這個刻銅墨盒來自俺師叔,他是八極拳和少林太祖拳的傳人,已仙去有年。師叔畢生習武,不操二業,只有心有所悟、修正拳譜時才提筆寫字,這個銅墨盒跟了他大半生。它的尺寸很小,屬於超小型的,所以俺能天南海北帶在身邊,寫小楷時常用它,算來也有些年頭兒了。隨着近年文人們收藏刻銅墨盒的熱情掀起,俺也捨不得再拿墨淹漬它了,乾脆擦抹乾淨當鎮紙用了。

銅墨盒的出現大約在晚清,有人考證為同治年間。到民國時用的最多,而隨着共和國的建立,自來水筆興起,才漸漸稀少了。估計舉國大煉鋼鐵時,廢品站收回去煉銅的也少不了。


人們習慣性的認為古董總是老的好,就銅墨盒而言,卻不盡然。晚清,民國,直到建國初期,都出現過佳品。其好壞該如何判斷?俺非個中行家,僅就所聞羅列幾點:

首要看做工,早期多用紫銅,後來改用黃銅,後期則多用白銅,為求個光亮喜慶。還有用不同的銅鑲在一起打造的,分別稱為兩鑲、三鑲,質量更好。俺這個墨盒應該算三鑲:底用紫銅,軟,容易在上面鍛壓坊名;下面墨池的內口卻用黃銅,外壁則和盒蓋一樣用白銅,透出高貴氣質。呵呵

其次要看造型,形狀奇特的,超大超小的,都更為人喜。俺這墨盒吧,形狀較特殊,橢圓的,且還屬於超小型,比鴨蛋略大一點兒。為了好比較,俺讓它跟一本A4大小的《西廂記》 還有一支中楷湖筆合張影。  

第三還要看品相,如:是否破損或修理過?包漿情況則是判斷年代的證據之一。俺這墨盒應算品相好的,底兒有一絲兒松,但漏不出墨來,想修的話也很容易。墨池的一圈內口接頭處微松,用錫給焊住了,估計是俺師叔找小爐匠干的,呵呵。(值得說明的是:銅墨盒也有根本沒使用過的,但不等於它年代不遠,或不好。如精品銅墨盒,像琺瑯的,御賜的,還有因其它特別紀念意義的,擁有者會捨不得用。)

第四最重要,墨盒蓋上刻銅藝術水平的高低才是墨盒的靈魂。銅刻多為字畫,其原稿出自誰手很關鍵,若是齊白石的畫,這就珍貴了;誰動手刻的自然更關鍵,稿只是作模子,最後刻出來才是目的。當時的刻銅名人有張樾臣、陳寅生和姚茫父三人,他們的所刻的才最有珍藏價值。精品銅刻要造假最難,筆道的粗細深淺,筆意的斷續曲折,無論用手工還是現代科技,都極難模仿,就像要模仿別人的簽字似的,平面的線條走向雖看着一樣,但放大後再立體地看其力點所在,筆鋒所向,粗細斷續習慣等等,就立馬露餡了。

第五則則要看墨盒底面上鍛壓的款識,如坊名,材料等。如俺墨盒的款識是:北京兩明齋 自造 白銅 

這個兩明齋原在北京西琉璃廠,最早是做眼鏡的,故稱兩明,後改行專作銅墨盒,與榮寶齋,同古堂齊名,解放後很快關閉了。而榮寶齋和同古堂卻都經過公私合營最後轉為國有。


第六,專門定做的墨盒,比如做慶典紀念品只用,或名人之間定做墨盒相互贈送的,則最為珍貴。而鑑定這類墨盒的真偽也更費腦子,除了要鑑定墨盒本身,還要考證歷史。


閒侃到這兒,相信大家對刻銅墨盒的鑑賞已經有了最基本的認識。現在再讓俺陪着大家一起來欣賞俺這個小墨盒。可能是因它個頭太小,故沒有刻畫,只刻了48個字。細審句意,並非名人之間的贈言或慶典紀念啥的,所以它應是一個普通的墨盒,俺大膽猜測,當年的兩明齋里一定還有跟它長得一模一樣的。不過好像都散佚了似的,反正俺在網上還沒找到同樣的。這48個字寫的是啥涅?是兩聯對偶句。第一聯用瀟灑流暢的行書刻在個圓圈兒之內:

抱篇章而景慕,
樂琴書以消憂。


一讀便知,此聯乃集句而成。第一句“抱篇章而景慕”出自南北朝的鐘嶸。他在《詩品》中孟德公第四子魏思王曹植的詩作了高度的評價:

“其源出於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嗟夫!陳思王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爾懷鉛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餘輝以自燭。故孔氏之門用詩,則公軒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可坐於廊廡之間矣。”

看:“俾爾懷鉛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餘輝以自燭。”譯成現代漢語,大約等於“你們這些作學問的,抱着魏思王的篇章來讀,只有景慕的份兒;他文采中剩下的那點兒光亮都能給你們帶來光明。”,看來他對曹植也太崇拜了。

而第二句“樂琴書以消憂”的出處大家都熟悉,出現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之中:

“...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讀來令人感受到一種無求的灑脫,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氣!

人生鮮能達到這一聯所包涵的境界:大丈夫得意,當雄姿英發而不至驕橫跋扈:失意,則甘守寒暖淡泊卻不墜濁塵下流。俺偶爾把玩這個小銅墨盒時,常因此二人才不遇於當時而惜,又常為其詩得傳於後世而喜。

第二聯則在圓圈外繞着寫:

曾中自作烏盤
子孫永寶用享

字體乃金文。譯成現代漢語大約等於

“曾中自做的烏盤,願子孫們世代繼承可得吉祥。”

有人問:“也就是說打造這銅墨盒的人叫‘曾中’嘍?”答:也是,也非。

啥意思麼?故弄玄虛?當然不是。其實這一聯是兩明齋自誇手藝高超,同時也為買這墨盒人說了句吉利話。因為這個“曾中”代指的正是春秋時期曾國的國君。說來非常有趣,讓俺稍微跑下題兒,多侃幾句:

翻開咱們中國古籍,並無一個字談到“曾國”,可就在咱們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地區卻經常出土曾國的青銅器;然而,春秋時這個地區在古籍中卻一直被描述為“隨國”的地盤。最怪的就是,這兒也從未發現過隨國古墓,自然也沒出現過隨國的青銅器。於是學者們到今天還在爭論:“曾國是否就是隨國?”恰好去年在隨州地區又出土了一堆兒曾國青銅器,中間居然有一件銘文帶有一個“隨”字的青銅矛。於是有的文人大呼:“曾”和“隨”就是一個國家!哈哈。連俺外行之人都不能認同這個看法,這麼多年出土了這麼多曾國的青銅器,僅出土一個矛頭,銘文中有個“隨”字,就能得出“曾”和“隨”實為一國的結論?

讓文人們爭論去吧!咱們感興趣的就一件事兒:曾國的青銅器最精美絕倫。讓俺從近往遠處說:

1978年在湖北隨州發現了曾候乙墓,出土的完整無缺的青銅編鐘簡直就是世界級的瑰寶!“曾侯乙”是誰?是“曾”國的“侯”,名叫“乙”。曾國是不是還有“王”?沒有。曾國的君主只是個“侯”,因為當年周天子只封了曾國為“侯”,按級別它上面還有“王”和“公”,王即“王伯”,就像周文王還沒能一統天下之時,只能“王伯”西岐一方之天下。而天子比如商紂王,若到西岐去視察,就叫“省方”。“公”乃五爵之首,即“公侯伯子男”,可見“曾”只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小”無所謂啊,只要青銅器做的好就行了。呵呵

時間再往前推,自1966年,在湖北隨州附近已陸續出土了很多曾國青銅器,多為精品。根據器上銘文,不少青銅器被命名成這類模樣:

曾子中誨鼎
曾侯中子游父鼎

其中的“中”大約可釋為“仲”。可見俺墨盒上的“曾中”就是當年文人們從這類名稱簡化出來的。俺順便附上前述“曾子中誨鼎”的圖和銘文:

銘文鑄在內壁上,共十九字曰:

“唯曾子中誨用其吉金自作(鬺)彝,子子孫孫其永用之。”

其中的“鬺”字俺不敢苟同:不說別的,最上面的那隻眼睛就說不通。另外,“子孫”下面那兩道表示重文,咱們現在不還是這麼寫嗎?可見咱們漢字的傳承有多麼久遠。

細心的網友開始提醒俺了:“雪葵啊,你介個墨盒很可能是1966年之後的。人們見到出土青銅器上的‘曾子中’‘曾候中’才想出‘曾中’這個辭的。”

這怎麼可能涅?俺還沒說完哪:

早在民國時期1922年前後,已經陸續出土了一大批曾國的青銅器。

甚至遠在北宋末年 - 1120年左右,就在“安州(今湖北孝感地區)”出土了六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器,被考古界稱為“安州六器”。其中一件的銘文竟提到周昭王伐楚時在曾國議事的情景,這是“曾國”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另外還有兩件被疑為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精通樂理,估計生前沒少鑄造編鐘。值得一說的是,這“六器”由奸相蔡京先得到手,然後進獻給玩物喪志的誤國皇帝宋徽宗,他一件愛不釋手,終於流連,成了“靖康之恥”的先兆,北宋變成了南宋。最後宋為蒙元所滅,禍根就是這個宋徽宗,宋代百姓當食其肉而寢其皮!

以上可見,建國前既出現過這麼多曾國青銅器,那“曾中”二字必非少見。另外,1966年乃文革之始,砸墨盒還來不及涅,誰還敢做墨盒啊?

“那你這就是近年仿造的!”
“誰說的!!!?站出來!俺這次真跟你急。哈哈”

一個小小的墨盒竟然牽扯到這麼多的歷史,而了解這些歷史則須不懈地求知,否則這墨盒就是個銅疙瘩而已。“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真聖人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山坡羊】杯含秋意 贈小妹
2013: 內在的樹(帕斯詩歌,空因譯)
2012: 七言古風 謝天
2012: 七律 無題
2011: 七律:讀慕泉兄“追思賦”有感
2011: 七律:平常是福
2010: 【浣溪紗】山居早秋吟
2010: 《七律》晨霖感懷
2009: 申時行: (詩) 諫中國迷信群眾迎希臘火
2009: 申時行: (書) 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