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问题很严重,磨砚斋的苏诗友都打将门上来了,吊民伐罪,所向披靡,俺这里挂免战牌似乎也抵挡不了哪。过两天要远行,只能草草应答两句,不应见怪吧。
无意间一声关于新诗的轻叹,竟引得苏诗友绕那么大一个圈子开场白,文思缜密,气势不凡,没有多年修炼摆不出这样的章法,钦佩!
要说新诗最好还是和旧诗做比就比较容易说清,而且一定是在一种文艺思想的旗帜下讨论,这里当然是中国传统诗学观念,而不是西方的,否则说两茬了。
中国诗歌,无论那种形式都是韵文,四言到七言,乐府民歌到格律,诗到词曲,基本都有基本的格式,其次,按现代排版方式看,纵向句子结尾必须押韵,形成韵脚产生同声共鸣的和弦音,句子之间形成对粘关系,造成回环反复的声音效果。
再次,横向句子内部须讲究音调高低,交错起伏,以形成全篇有音乐般旋律,抑扬顿挫乐音美感。最重要的是,传统诗学强调意境寄托,章法布局,比兴修辞等手法,否则韵文无味。
比较新诗情况却比较杂乱,形式上看,土风类就是各地民歌式的,翻译过来的西诗体,风格上层出不穷,无论怎样语言文字的基础还是方块汉字的音形意,思想感情的基础离不开文化地理的限制,几乎没有看到过其它地域文化把中国传统诗歌形式用本民族语言创作的诗歌,如有一定不伦不类。至少俺以为是这样的情况发生。思想内容上看,它有利于表达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但由于种种原因新诗的创作的体例以手法还没有成熟,像格律诗那样数百年几代诗人的冶炼而成。缺乏上面说的旧体诗歌优点正是新诗活不旺的原因之一。
旧体诗歌有他明显的历史烙印,数千百个诗歌意象和诗歌符号密码成为旧诗是否像诗的门槛,是否有“诗味”看你入没入行,而这些古老的意象和密码很难为现代生活服务。多数人根本读不懂你咿呀咿呀,哼哼叽叽什么,更多的是无病呻吟,以“古法”得意,“这像唐诗风骨,那有宋词味道”,诗歌像作诗机出的毫无现代生命的活力和思想境界。这是旧体诗歌的困境。其实在古代也一样,它是书面语言掌握在读书人手里的“雅语”,因此看来新诗的出路是否把它的语言“雅化”,创造更多新诗的“意象符号”和“格律化”,讲究一些你说的“汉诗精神”,我很赞同这个说法。新诗的百年历史原因使它还无法担当现代社会的精神和道义,旧诗的古老原因也使它无法担当现代社会文化和思想,这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悲哀。
匆匆说这些,俺缴枪了。
于终南居士于望山楼顿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