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俺这篇小文只针对章法及遣词造句议论几句,就是跟着地主兄给诗友们凑个趣而已。其它如全篇的精彩高妙之处等等,地主兄大作中都已赏析,个见以为赏析得非常精彩。
先说杜大爷这首诗算啥体裁?慢着!有诗友问了:“为啥不称他为“杜老”而称他杜大爷?”哈哈,这只能怨他爷爷了。杜甫的爷爷名为杜审言,也是大诗人。偏他又跟杜甫一起出现在唐诗三百首里,咋称呼?人们自然都称杜审言为“杜老”,杜甫只好屈尊为“杜大爷”了。万不可称杜审言为“老杜”,如此则杜甫成了“小杜”更大不敬了。
嗯,刚才说哪儿来着?对,这首诗是啥体裁?应该归入“五言古诗”,所以只能考核韵脚,而无须考核每个字的平仄。五言诗喜欢押仄韵,读《古诗十九首》发现:其中11首押仄韵。(值得注意的是:七言喜欢押平韵,你非要押仄韵,常费力不讨好,此待另文再议。)杜甫这首五言也是押仄韵的,韵脚是“了、晓、鸟、小”,属衡水韵之“十七筱”。
细读此诗,全篇四联之用笔,由大至小,由粗笔勾勒到工笔细描,逐步看来: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 启句最宏大,先用淡笔发问引出泰山的外貌,单说这泰山连绵于齐鲁两国的区域之中,居然都放不下它的“青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紧接着笔触稍细,进一步虚写泰山的神奇和阔大:山之南已光照而昼,山之北犹影暗如夜。其实还可以更夸张地理解:山之东已经拂晓,而山之西犹然在夜也,足见山之连绵旷远。如此则更能体现出“割”字的渐进。(出句也有写作“造化钟灵秀”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这两句实写,笔触更细,出句之“荡胸生层云”喻山形之高耸,云才在它半腰;对句之“决眦入归鸟”喻山势之浩远。“决眦”者,眼角都瞪裂也,比喻一开始瞪大眼睛才能从远处看到一个小黑点这么大的归鸟,鸟越来越近... “入”字便是因此得来。
从启笔写到这儿,都是在描景,在渲染山的高远,如果尾句不“穷则思变”,那么这首诗再肿么写也不会出彩!且看杜大爷这尾句如何写?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最后两句一出,全篇遂成绝唱!读者以为作者已经无话可说了,他却概括一句,把全篇的格调陡然拔高!一句“一览众山小”等于向天下宣告了泰山的霸主地位。其实这两句之所以能拔高全篇,全因为它骨子里说的并非泰山,而是作者的心胸。何以见得?全在“会当”二字!说这两句话的时候,杜大爷已经登上绝顶了吗?没有!要是他已经登上了绝顶,还何必“会当”?就算他现实中已经登上了泰山之绝顶,可他依然没有登上他心中的绝顶,所以才“会当”。另外,正因为还处于“会当”的阶段,这两句才有了流传千古的魅力!因为它给人以希望、自信和决心。
对俺之所言尚有疑问的诗友大可作个试验:把“会当”二字换成“完成时”,比如:
果然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今日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奋已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 ...
看看再读起来是不是魅力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