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诗歌评论应该是真读作品、真懂创作、真说实话的评论。诗评要讲道理,也就是说,讲不讲道理,决定一篇评论文章的品质;能不能把道理讲得具有说服力,决定一篇评论文章的质量。两者都重要,但品质更重要。一般地说,看一篇文学评论是不是讲道理,有一个简明而有效的办法,就是看它是不是从文本出发。诗歌评论者能否从作品出发来评析作品,是诗歌评论的首要问题。
评论者有权选择评论的方式,被评论者也有权选择对评论的态度。但是,如果我们真想营造出一个健康的诗歌评论的生态环境,光有这一条原则是不够的。而事实上,现在诗歌评论的现状恰恰就是片面追求褒奖,而不愿意听到批评,这就极大妨碍了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有大的升华。
诗评与诗论不同,即诗评不完全等于严肃客观的诗论。诗评,说到底是评价,诗论重在理论探索,二者虽然都是人经验和见地的反映,但诗论更着重于对诗的本原,创作和发展规律的探讨,是对什么是诗、怎样写诗以及诗的价值的认识,理论性自然要强一些,也没有多少感情色彩。而诗评则集中于对某一作品本身的领会和解读,因而诗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倾向性。诗论所运用的经验和表达出的见地,既可来自于亲身实践经验,也可来自于日常阅读所形成的学识性经验。诗评由于要深入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实践过程,仅凭学识性经验是不够的,诗评者必须是具有很高水平的实践者,所以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分析和良好的实践经验,是诗评最基本的要素。但是当下很多情形却不是这样的,很多诗评文章既看不出评者的实际创作能力,也看不出他真正深入了诗的作者的创作过程多少,甚至还没有读懂就赤膊上阵了,这很符合现今的浮躁风气,却不符合诗评的规律和诗评者自身应该尽到的责任。
从文本出发,一般都认为诗作品是形象语言的艺术。但如何把形象语言变成艺术?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形象语言必须经过人脑的抽象思维加工才能上升为艺术,诗歌就是最重视这个“抽象”的艺术的。因而可以说,诗是运用形象语言以抽象化的方式结构起来的文学艺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同一首诗歌的价值评判不同?有人说是人的好恶和欣赏习惯作祟,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对诗的抽象方法的感受和理解有差异。诗的语言不过是作者给诗披上的一层外衣,他的真实内涵是通过作者抽象劳动完成的。然而在“七分衣裳三分人”的欣赏心理状态下,人的眼睛对本质的认识有些模糊罢了。所以对一首诗作品的作者抽象劳动的认识,必须要通过亲身经历与实践才可领悟到。比如诗的语言是通俗还是华丽,是细腻还是粗犷,是简约还是繁冗,是严肃还是俏皮,等等,有人把这归结为风格,毋宁说是作者的抽象劳动或抽象劳动习惯使然,因为“风格”一词可以概括一首诗的特点,但不能因此而揭开它的本质。抽象劳动在其它文学形式中也大量存在,但深刻程度皆不如诗。
从文本出发判断诗歌作品的品质,主要是深入分析研究作者的体验质感如何?当然评论者也要具备对作品艺术理解的质感准确,否则,诗评就进入茫然境地。对那种扫了几眼,就下笔评论的草率做法根本不属于诗歌评论的范畴。至于对那些晦涩的怪异的点评,(有时甚至还是诗歌名家)更离诗学甚远,不在次讨论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