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始学写格律诗词时(大概85年),平仄搞得我头疼,因为不知道要求平仄的原因,普通话的四(五)音也读不准,就翻字典、硬套。有一次写出来一首合平仄的“七律”,自鸣得意,便请一位书法高手(同学)抄一篇,贴在集体宿舍里(三个单身一间房),不少单身朋友来看,大都说有点味道,但读来读去,总觉得有些别扭,主要是意思/语句不流畅,所以没有一个人真正欣赏。这极大地打击了我学写格律诗词的兴趣,就变成了只读不写…再者,因为有出国的想法,学英语代替了学诗词,格律就放弃了。
近几年再学写诗,就基本上先不管格律(我只记得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先把要表达的意思理清,直接写出来。因为读的(唐宋)诗词多了,在家里有“京腔”调教,也常听音乐,所以初写出来稿子,平仄其实差的不很多(依新韵)。在炼字(推敲)的时候,再去校对平仄。我会因为平仄而换字,但绝不会因为平仄,而牺牲句意与(表达的)流畅。所以后面这些,在我看来才第一位的。
还有,因为今人都用普通话,我觉得用古韵会脱离普通读者。对普通话的二声(平声)字和三声(仄声)字,如果平仄不符合格律,在我读来,句子的抑扬顿挫,并无影响。
诗坛上看到谈论平仄文章,我从来不敢攀谈。我的直观感觉是,一些“平仄高论”,吓退了很多想学写格律诗词的朋友。而不少格律诗词作品,读起来,句意表达得别扭,明显缺乏推敲,手法单一。炼字,还有写诗的各种手法,其实都比平仄重要得多,却几乎无人论及,是一大遗憾。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简浅看法,不是针对任何诗友或作品。坦若有冒犯,还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