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诗词音韵学
巴蜀顽石
前两天发了篇对古诗韵味的调侃短文,说是给大家凑乐,其实是想引发坛中文史界的内行们多点拨点拨如何更好地掌握诗词古韵的迷津。
学习诗词,一个最大的“坎”就是怎样把握好诗韵词律,以及处理好词组的平仄音韵关系。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引领风骚的历代文化人却一直没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诗词音韵把握量度上的繁复,让不少人望而怯步,不敢深探究竟。加上如《钦定佩文韵府》(一百零六卷)和《御定词谱》(四十卷)等洋洋大观的巨著,囊括范围之广,收录范例之多,更让不少人想学又不知从何着手学起。究其根源,在于千百来中文语音实无统一音韵规律所致。传承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能读懂古诗词并喜欢这块文化瑰宝,理当归纳出一套更科学的,而且容易掌握的诗词韵律来才行。否则诗词也会像京剧和其它一些传统剧种那样,在现代生活语言变化无穷的浪潮冲击下,面临调零消失的危险。
近代物理学,尤其是声学研究的成果,完善和推进了西方语音学。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上个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除白话文的推进,中文也开始有了借助声谱分析、进而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现代语音学。随后五十年代推行普通话,规范并奠定了标准的汉语发音律。尤其是对声母和韵母发音的归纳,将自古烦乏的音韵律,总结为声韵母各23个。由46个声韵母排列组合,足以概括并表达所有能见到的实用汉字的发音。这是中国文化近代以来一个不亚于文字书写和笔画简化的进步。如果我们以汉语拼音规范的普通话为标准音,那么可以把自古繁复的诗词韵律简化为两句话:
一, 音韵以汉语拼音韵母表为准,这样所有中文文字均可归纳
入二十三韵之中。
二, 定义汉语拼音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这样足以让大家起步写古诗和填词而不会犯难于满足韵律的要求,不信大家可以试试。这里还有一个小诀窍,那就是在模仿前人之作时,要注意断詞取韵。前人范例所用如为双字詞,你的模仿也最好采用同调双字詞。所谓同调就是平仄相吻合的意思。再就是古文断句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做到断詞和断调的准确。这样仿学出来的诗词韵率会更接近原作的格调。尤其是填词更要力求做到这点。说到断句,古人断句无逗号。更科学的办法是把旧法断句改为以逗号“断节”和句号“断句”。这一新韵律规则可以经受物理声谱学的检测而又不违反古人的韵律要求。相反,我们用声谱学去验证古人的踏韵作品时,不难发现许多诗词还真是李白当年戏称的“浪得其名”之作,这当中甚至包括一些大家作品在内,经不住严格声韵律的检验。比如当年一些诗词大作中常常把“音”和“应”混韵为同韵,实际上应判为错配。不怨前人,是当时的音韵学建立在不科学的人为感觉的方法之上的缘故。
随着人类进步的进程,人工智能化技术的继续发展,文字转语音或语音转文字,以及语音综合与识别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汉语语音声韵的这项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性还将得到更多的验证。
作为实例,我们来品品后蜀王王衍的《醉妆詞》,经分节断句后整词可书写如下: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在《御定词谱》中,本詞牌定义为单调,二十二字,六节、两句。三仄韵、三叠韵。全词韵调可分解表示为:

各位可按此新律试填一词,看能否朗朗上口。满意者尽可上传,大家一起来共赏共评,不亦乐乎?然后再如法推广,看看别的更高深的词牌是否也会遵循这一简明新詞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