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万维读者网 > 诗词歌赋 > 帖子
再侃【声声慢】这个词牌
送交者: 曹雪葵 2020年05月16日13:32:01 于 [诗词歌赋] 发送悄悄话

再侃【声声慢】这个词牌


俺上篇虽然为【声声慢】这个词牌打了谱,却未言其“所以然”。这一篇将更深入地讨论一番。

宋词的格律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 “律句”阶段,时间应在唐末宋初。此时的“宋词”(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唐人写的)其格律多以律诗的基本句为主,故被称为“诗余”。如【忆秦娥】、【“鹧鸪天】、【浣溪沙】等词牌。就以李白的《忆秦娥》为例说明:

  箫声咽(韵A)。秦娥梦断秦楼月(韵A)。
  平平仄(韵A)。平平仄仄平平仄(韵A)。
  秦楼月(叠)(韵A)。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韵A)。
  平平仄(叠)(韵A)。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A)。

  乐游原上清秋节(韵A)。咸阳古道音尘绝(韵A)。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A)。平平仄仄平平仄(韵A)。
  音尘绝(叠)(韵A)。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韵A)。
  平平仄(叠)(韵A)。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A)。

这首词全篇的格律只用了律诗中的一个基本句,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其中:

  箫声咽
  平平仄

  秦楼月
  平平仄

  音尘绝
  平平仄

都是用了“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最后三个字,即“平平仄仄‘平平仄’”。而:

  年年柳色
  平平仄仄

  西风残照
  平平平仄

则用了“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前四个字,即“‘平平仄仄’平平仄”。而:

  灞陵伤别
  仄平平仄

  汉家陵阙
  仄平平仄

则是用了“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后四个字,即“平平仄‘仄平平仄’”。最后:

  秦娥梦断秦楼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乐游原上清秋节
  仄平平仄平平仄 = 中平中仄平平仄

  咸阳古道音尘绝
  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三句用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一个完整的句式。根据律诗的声韵原理,如果把可平可仄的字位改写成“中”,就成了“中平中仄平平仄”。

网上颇有研究宋词格律的人喜欢用上面这种把一个“律句”分割成段的办法试图来为宋词格律中的“平仄搭配”找出一个“法理依据”,不失为可以一试的方法之一。其实用律诗声韵原理中的最高原则,即“平不令单”来解释宋词格律则更为直接和全面。这一点下面还会讨论。

二:“律句”和“词句”磨合的阶段,时间应在北宋(?)。体现在词牌里是既有“律句”也有“词句”。所谓的“词句”就是那些不能在律诗的基本句中找到“法理依据”的句子。古人这类词作很多,就不再深入剖析了。

三:以“词句”为主的阶段,时间应在北宋后期到整个南宋时期(?)。就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说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
  乍暖还寒时候,正难将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这次第,怎一箇、愁字了得。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律句”挑出来,剩下的就是“词句”了:

  憔悴损、
  平仄仄、

  怎敌他、
  仄仄平、

  正伤心、
  仄平平、

  到黄昏、
  仄平平、

先依照声韵原理来分析上面的“三字句”为什么是“律句”?(俺前曾说过,律句的最根本要求是:无论平仄,都要“同声相并”形成“平平”或“仄仄”这样的“音步”,而它们(音步)组合时却要“平仄相间”形成“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而不能组合成“平平+平平”或“仄仄+仄仄”。此为主,为辅的是:一,“平”或“仄”也可以一个字形成一个“音步”,但都出现在句尾,如:“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二,“平”或“仄”也可以用同声的三个字组成一个音步,如“平平平”或“仄仄仄”,但只能出现在五字句的最前面或七字句的中间。现在再接着分析上面的“三字句”:

  平+仄仄

恰好是一个平声的音节和两个仄声相并形成的音步的组合。同理也适应于:

  仄+平平

  仄仄+平

还差一个:

  平平+仄 --- 这句式在李清照的《声声慢》里并未出现。这里只是要把所有相关的句式都列出了。

弄明前述道理,下面的“四字句”则更易理解:

  寻寻觅觅。
  平平仄仄。

  晚来风急。
  仄平平仄。

  正难将息。
  仄平平仄。

  冷冷清清,
  仄仄平平,

  乍暖还寒,
  仄仄平平,

  守著窗儿,
  仄仄平平,

它们只有两种组合,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再根据律句的“平不令单”的最高原则,把“可平可仄”的字替换成“中”,就成了

  中平中仄(不得犯孤平)

  中仄平平”

现在知道那个“仄平平仄”是怎么来的了吧?请看:

  中平中仄

如果写成

  仄平仄仄

第二字的“平”就犯了孤平。所以非要保留第一个字为仄,那第三个字就必须改用平声字,于是就成了

  仄平平仄

同理,如果把“中平中仄”写成

  仄仄平仄

第三字的“平”也犯了孤平,非要保留第三个字为平,那第二字必须用平声。于是也成了

  仄平平仄

若写成了

  平仄平仄

行吗?不行!第三字的“平”也是犯孤平。所以“中平中仄”这个句式要想不犯孤平则只能写成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顺便提一个问题,假如某位名人在他的词里写出了“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子,若后人于是在打谱中就逐字照抄、硬性地规定为“仄平平仄”,这合乎声韵原理吗?不合!其实它还可以写成“平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因为它们都是从律诗里的基本句“中平中仄(不得犯孤平)”中演化出来的。

接着再看六字句:

  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平平仄。

  满地黄花堆积。
  仄仄平平平仄。

  乍暖还寒时候,
  仄仄平平平仄,

这三句在律诗里的基本句都是

  仄仄平平仄仄

再根据声韵原理把可平可仄的字位替换成“中”,就成了

  中仄中平中仄(句尾的“中平中仄”不得犯孤平)

用这个基本句的平仄搭配来检查上面这三个句子,都完全合律。经过这番剖析可见:上面的三字句、四字句和六字句都是律句。

剩下的可就都是“词句”了,迫不及待地要看它们,是不?已经列在下面了。那为什么它们都不算“律句”呢?先看三字句:

  雁过也,
  仄仄仄,

  这次第,
  仄仄仄,

  怎一箇、
  仄仄仄、

上面说过,平和仄,都可以用同声的三个字并列成一个音步,如“平平平”或“仄仄仄”,但它们只能出现在五字句的最前面,如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或七字句的中间,如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而在【声声慢】这个词牌里,它们却“单独”出现,故不能算作“律句”而是词句。再看四字句:

  点点滴滴。
  仄仄仄仄。

  愁字了得。
  平仄仄仄。

上面说过,“平平”或“仄仄”在律句中组合时,要“平仄相间”,而组合成“平平+平平”或“仄仄+仄仄”是不可以的。而在李清照这首《声声慢》里却组合成“仄仄+仄仄”,所以它们只能算作“词句”。最后看六字句:

  如今有谁堪摘。
  平平仄平平仄。

没看出这个句式不符合律句的地方在哪里?那么请再看:

  平平“仄平平仄”

注意其中的“仄平平仄”,上面说过,它在律诗中的基本句式是:

  平平仄仄 >>> 中平中仄

若再把这个基本句替换回去,一下子就“昭然若揭”了:

  “平平平平”仄仄

看见了吗? 四个平声竟然并列在一起!就算是在敢于冲破“律句”束缚的宋词里也是不能这样干的。为什么?因为平声本身的发音就很绵长,若四个平声并列在一起,无论是吟诵还是歌唱声调都会拖得太长,最后变得“有气无力”。李清照可比咱们今人更懂得如何让“宋词”更适于歌唱,为了避免形成“四连平”,所以她才写成了“仄平平仄”。曹谱在标识这个句式时非常“机智”,凡遇到这个词牌里以“平平”开头的六字句,如

  梧桐更兼细雨,
  平平仄平仄仄,

  凄凄惨惨戚戚。
  平平仄仄仄仄。

  三杯两盏淡酒,
  平平仄仄仄仄,

还有上面出现的这句

  如今有谁堪摘。
  平平仄平平仄。

都一概标识为

  中平仄中中仄

那么可能实际形成的平仄搭配是:

  中平仄平平仄、中平仄平仄仄、中平仄仄平仄、中平仄仄仄仄。

俺用两个仄在两边防守,中间管住两个“中”,就是不让它形成四连平。

一定有诗友奇怪,那为什么宋词不怕“四连仄”?请看下面这个六字句

  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仄平仄仄。

干脆再把上面已经讨论过的

  点点滴滴。
  仄仄仄仄。

  愁字了得。
  平仄仄仄。

也放在一起来讨论。不妨想一下,仄声发音比平声短,但很强劲,即使四个仄并列在一起,声调也不会拖得“有气无力”。况且仄声本身就有三种发音的不同,即:“上、去、入”,虽然四个仄并列在一起,也会有声调上的变化。这就是宋词不在乎四个仄声并列的原因。

俺在第一篇闲侃中已经说到,李清照这一格【声声慢】,其格调专以沉痛悲愤为主,所以才不忌多用仄声。所以才有这么多“四连仄”的句子。也是鉴于仄声“短而强劲”和“本身就有‘上、去、入’三个发音不同”的特点,律句甚至有:

  仄平仄仄仄仄仄

作为出句,而对句必须是

  中仄平平“平”仄平

第五字多出一个平声来均衡上面的“五连仄”。

写到这儿,俺必须插一句:直接用“律句的‘平不令单’这个最高原则”来剖析宋词里所谓的“词句”,比利用把一个律句划分成段儿来解释“词句”更为直接和全面。比较古人写诗也好,填词也好,其平仄搭配只以“声韵原理”为据,而不是把一个律句划分成段儿来照着写。

读完这篇小文也更易理解,为啥一个人学诗词若先从律诗开笔,则再学填词是常带“诗味儿”,因为他会不自由主地用律诗的格律来限制自己,而不大习惯放开手脚来玩儿宋词的潇洒。

最后,结合上面对“律句”和“词句”平仄搭配的剖析,再看曹谱之“【声声慢】仄韵格”平仄标识的依据所在:

  中平中仄(韵A),中仄平平,
  --- 这两句就是“律句”中的基本句。下同。

  中平仄中中仄(韵A)。
  --- 它的原型是“平平平平仄仄”,为避免这个“四连平”现象,只能写成“中平仄中中仄”。下同。

  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中仄(韵A)。
  --- 这句也是“律句”中的基本句。

  中平仄中中仄,仄中平、中平中仄(韵A)。

  中中仄,
  --- 这句的原型是“仄仄仄”,是词句,标识为“中中仄”是为了给填词人根据使用可以写成“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的自由。而下句的“平仄搭配”与前面这句的这四个“平仄搭配”都不发生冲突。请相信俺,假如李清照再写一首《声声慢》的话,也不见得再写成“仄仄仄”。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韵A)。

  过片:

  中仄中平中仄(韵A)。中中仄、中平仄中中仄(韵A)。
  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韵A)。
  中平仄中中仄,仄中平、中中中仄(韵A)。

  中中仄,中中仄、中中中仄(韵A)。
  --- 最后这一行若写成“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可以吗?可以。李清照写到这最后一行,内心已经沉痛到“哭天抢地”,非尽用仄声不足以舒发其内心之悲怆。






0%(0)
0%(0)
  👍跟着曹老师慢慢学声声慢  /无内容 - 寒烟部落阁 05/16/20 (68)
  很有启发!多谢曹庄!当代语文全都成NMSL,哈哈!  /无内容 - 胡亥 05/16/20 (29)
  真的长啊,先收藏了!  /无内容 - 秋韵 05/16/20 (37)
    跟着收藏  /无内容 - 杭州阿立 05/16/20 (42)
  高高高高高高手👍  /无内容 - queen 05/16/20 (43)
  抢在小毛驴前面看了!  /无内容 - 真老顽童 05/16/20 (68)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9: 河虾醉鸡蛋 同学聚黄龙 2019杭州行 3
2019: 2019故乡行:镇江焦山的故事和风景
2018: 绝句一首和雪葵兄椿芽图
2018: 新摘香椿、朝霞大雁、不再读白字啦!
2017: 手机照:蓝天白云海鸥和大龙虾
2017: 《米乡》
2016: 谁能告诉俺这都是啥地方?不白告诉啊,
2016: 美女又来啦!猜她们都是谁?也不白猜啊
2015: D.QU著:首次探索宋词之"孤雁出,落,入群
2015: 【七绝】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