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青城山下来就去游都江堰了。感觉青城山和都江堰应该分两天慢慢玩。最好在都江堰附近住一晚。但是我们那次去成都就那么几天,俺家司机还有公务,只好紧凑在一天里玩这两个地方。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网图:
编辑于网上资料: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当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李冰组织带领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用八年时间建成了世界治水史上的里程碑工程---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灌区覆盖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堰、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网图)
�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水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真的是无比科学无比巧妙无比神奇!
李冰当年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在都江堰,我们看着滔滔的岷江水被缓缓地在鱼嘴切割,乖乖地按照指引分流入内江和外江,惊叹不已!对李冰父子和古代人民的智慧魄力勤劳和勇敢钦佩不已!
我们因为时间关系,只在都江堰河边转了两个多小时,没有去周边的山上看风景。
上两张自己拍的照片证明曾经到此一游过哈哈:
在成都玩了这几天之后,我们直接从成都的双流机场飞回英国了。成都是个好地方,不仅有美食美女,有可爱的大熊猫,还有千古之谜三星堆,还有千古工程都江堰!很值得一去。
我们2017年再去成都,本来和朋友一家约好从成都自驾去九寨沟游一大圈,但是临行前几天九寨沟大地震,只得临时改变计划去了云南昆明、丽江和泸沽湖,然后飞成都,我家司机在川大有公干停留两天,然后从成都出境回英国。
2012年回国全文完,谢谢跟读。
原创作品,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