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万维读者网 > 诗词歌赋 > 帖子
【活动】 王昌龄 采莲曲 “荷叶罗裙” 赏析。
送交者: 侃侃 2014年08月17日11:43:42 于 [诗词歌赋] 发送悄悄话

 

荷叶罗裙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中国人多讲究“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王昌龄这首诗很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他从细微处入手,抓住典型画面,即生动,又让人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我们来具体的赏析一下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简短的七个字,即介绍了地点又有人物出场,而且人与景物的和谐相应也包含在这七个字当中。鲜明生动,和谐自然。解释一下就是,荷塘里,采莲姑娘的漂亮罗裙和荷塘里的荷叶要个相呼应,让人分辨不清荷叶与罗裙有何区别。这里的“一色裁”用的尤为巧妙,将“荷叶”与“罗裙”这两个本不相干的两样东西有机而生动的联系了起来。


“芙蓉向脸两边开”,这句话将人面和荷花做了同一描述。荷塘里的荷花和采莲姑娘的美貌不知谁更美。就像并蒂莲一样竞相开放,比比谁更美。使得人与环境的和谐更有一层的增进。这里“两边开”虽然形式上是把“人脸”和“芙蓉”分开了来,实质上却是一个无区别的描述。通常来说“人脸”是不会用“开”字来形容的,而这里却把“人脸”和“芙蓉”同时用了一个开字来写。这样就不是把“人脸”写成“像花一样”,而是把“人脸”直接就当作“是花”来写。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头两句将人和环境柔和的如此美妙统一。


“乱入池中看不见”,有了前面的铺垫,这句更显得人物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使人可以想象,这个“池”有多么“大”,而其中的荷叶碧波相连恐怕是一望无际。从而使得刚刚还看的清楚的跟荷花一样的采莲姑娘,转眼之间就看不见了。“乱入”二字用得很恰当,正好突出了,不知道“人面”是如何隐入荷花丛的。而“看不见”描述的,并不是因为消失在天际,而是“人”“荷”掩映无法分别,“人面”藏到了荷花丛中。


“闻歌始觉有人来”,最后这句最生动。采莲女和荷塘、荷叶、荷花,如此的和谐,以至于无法分别人与自然了。我们用眼睛是无能为力了。而使我们能够内心里焕然一新的是“我们听到了歌声”,采莲女不仅勤劳、和大自然和谐融洽,还有自己独特的使人愉悦的歌声。而这歌声恰好弥补了我们视觉上的不足,而歌声给我们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这歌声也足以缭绕不去。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两句,一去,一来。其中“看不见”和“闻歌始觉”遥相呼应,因为“看不见”所以只能“闻歌”。而“闻歌”才能“始觉”的原因恰好是因为我们“看不见”。


这首诗整体体现了采莲女、池塘、荷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和采莲女的劳动中的愉悦。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侧犯] 怀人
2013: 英诗中译活动第一篇:Love is blind
2012: 风尘三尺剑
2012: 动心
2011: 七律:夜读《史记》、《周易》
2010: [七绝] 清荷
2010: 五言:劝君--莎翁14行第一首同湘翻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