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困擾我一段時間了。作者說的和我想象的相反, 憑直覺應該是計劃的比例隨着成產能力提高而提高的,因為伴隨着生產能力的提高是我們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說我們計劃能力的提高。 還有,隨着生產能力的提高,生產準備初投資加大, 如果沒有計劃, 就如同開汽車和走路的區別,危險隨之加大。 如果鄧小平同志是瞎子,它可以摸石頭趟河, 但是不能讓他一個瞎子開飛機或者汽車一個道理 (當然,他是摸石頭還是摸魚是另外一個問題)。 但是,仔細分析作者的提法,我覺得作者可能是說,人類基本需求可以預測, 當然要計劃,但是,當生產能力高到一定程度以後,基本需求已經不是問題了,社會需求變得多樣化, 比如衣服緊緊保暖功能可以有計劃地大批生產,但是演員模特的衣服就是不能大規模生產的。 同樣道理適用於化妝平,鑽石,玉石等等。
當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計劃經濟就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這時就應該調整市場經濟和政府調控的比例關係,增加市場經濟的比例,減少政府調控的比例,讓市場經濟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那麼,市場的比例是不是越高越好呢?當然也不是。政府調控給了社會主義社會克服經濟危機的手段。如果政府放棄對經濟的調控,那麼也就會失去克服經濟危機的能力。要保持社會主義社會裡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就必須同時使用這兩種運行方式,就必須使這兩種方式維持在一個合適的比例,必須使這兩種運行方式相互協調相互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