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長沙:是否都消溶在無邊的平庸歲月之中了?
送交者: 湘軍總參謀部 2004年12月19日10:30:4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從來,在對城市的歸類中,人們都是不假思索地把長沙與歷史文化名城這一概念聯繫起來。但許多外地來的朋友卻總是不無失望對我講,在長沙找不出多少歷史文化名城的感覺,很難看到一些古城的特徵。

  想想也是,那七彎八拐、高低不平的麻石路是難以尋覓了,那民謠中的“一步兩搭橋、三宮殿、四方塘、五家巷……”等很多街名也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去,更不用說那些早己不復存在的“天鵝塘”、“煙霞庵”、“古道苑”“水月林”等頗具詩意的地名了。而那“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林遍囿花”(韓愈)“高處望瀟湘,花時萬井香”(元稹)的景致如今只成了回憶,極目望去,滿城只有幢幢鋼筋水泥的高樓指向灰濛濛的天空。

  長沙遠不像西安、成都等歷史古城那樣,稍不經意就可見到亭榭王府、石坊古碑、粉牆洇蝕,塔影斜陽,足以讓那些文人墨客們憑弔歷史,發思古之幽情。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緣於那一場震驚中外的“文夕大火”。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長沙是舉世罕有的受災最嚴重城市之一。整個城市都被毀於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火,大火連續燒了兩天兩夜,城市都成了廢墟,現存的許多所謂遺蹟大多是抗戰後的建築。隨着城市的不斷發展,歷史上的長沙逐漸就只留在了史料之中。

  於是,古長沙更多的是靠用文字雕砌的古寺石碑、樓台亭閣來供人懷舊,靠言語構築的繁華盛景、顯赫影響而引來後人的自豪。

  今日長沙馬路縱橫交錯,車輛川流不息、略顯擁擠地流動着,巨大的街頭廣告鋪天蓋地,各種大大小小的商鋪櫛比鱗次,這幾乎是任何一座現代城市都具有的景觀,還有那些新建的步行街、街頭花園和雕塑等也與其他城市有些大同小異。到處都是正在建設中的高樓,早已不是俗語中所說的“南門到北門,七里三分”,城區正在向周邊迅速地膨脹着。

  大大小小的洗腳城、按摩房、洗浴中心或豪華或簡陋,如雨後春筍般滿布全城;長沙各種大小酒吧、歌舞廳門前霓虹燈流光溢彩,停滿各種豪華小車;街頭的一些茶館裡,很多的市民就圍坐在麻將桌旁,嚼着檳榔從早到晚地搓牌;夜深了,大家吆喝着去吃宵夜,小餐桌上餘興未猶地談論着牌場上的得失,一杯酒勾出幾分怨氣來,便罵罵單位領導、罵罵政府……,任由自己往時間的深處滑落,日子過得是這樣的平淡,平淡得遮住了所有的過去。

  長沙,在這個曾經歷史上屈原、賈誼的“傷心”地,曾經一大批慷慨悲歌、憂國憂民志士的出發地和舞台,難道真的就找不出幾絲昨日的痕跡了?那曾上演過的無數屈辱與榮耀,是否都消溶在無邊的平庸歲月之中了?

  曾去過長沙的“蹦的”舞廳,廳內燈光忽明忽暗地閃爍,在震耳欲聾的重金屬音樂的撞擊中,在過度的酒精與香煙的燃燒中,全場數百人瘋狂地扭擺着身軀,神經在節奏中麻木,思維在扭動中休止,這是一種群體的無意識,只為了宣泄,什麼也不想,沒有記憶,沒有欲望,沒有過去,也不管明天。
  喧囂中感覺人在下沉,整個城市都在下沉,沉浸到一種無邊無際的黑暗當中……

*               *

  有人戲謔說,在長沙,幾乎只要一鋤頭挖下去就能找到文物。長沙確實是個地下文物的盛產地,刨開最上面的泥土,便是一層黑色的焦土與瓦礫,再往下是橙黃色的泥土,繼續深挖下去,說不準就是穿越千年,露出一段被深深掩埋了的真實年代。長沙的歷史在地下。

  而天心閣的城牆則是長沙地面上難得地倖存下來的唯一的一段古城牆。

  今日城牆下,一座巨大的“太平天國”將士群雕堵在那裡,幾個濃眉大眼的男女,舉着粗壯的手臂,怒目圓睜,像舞台造型般地指向城牆,把青磚牆遮去了半邊。據說這是為了紀念150多年前太平天國軍的兩次攻打長沙的戰役,但相對進攻者而言,這兩次都是失敗的戰爭,連西王蕭朝貴也在城下命喪九泉。

  每看到這堆雕像,心中便有些不舒坦。對太平天國我不想在此作什麼評價,但長沙僅有的這一小段城牆 ,難道就該留與太平天國軍嗎?

  風雨滄桑,城池無語,而歷史上的長沙城卻是經歷了太多的戰事。走在城樓上面,幾乎每一步都踩着一段血與火的影子,都踩着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發生在這裡的攻與守的大小戰爭太多了,二千多年來,樊噲、馬援,黃忠、關羽、張浚、岳飛、韓世忠、兀朮等名將帥都曾在此揮兵鏖戰。而其中拼鬥慘烈、氣貫霄漢的就有好幾起。

  南宋末期,元朝數萬大軍以破竹之勢一路南下,直抵長沙城外。當時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李芾率全城軍民死守。困守3個月己是矢盡糧絕,李芾令百姓集羽扇造箭,抓麻雀捉老鼠充飢,將庫中的鹽席燒毀後,熬成鹽給兵民食用。卻終難以抵擋數倍於己的敵軍,城破在即時,火光映照下李芾從容端坐,令部下將自己全家老少19人處死後,積薪焚屍,然後自刎而死。與此同時嶽麓書院的幾百名學生也參與戰鬥,大都壯烈犧牲。城被攻破後,長沙百姓誓死不作元軍俘虜,“多舉家自盡,城無虛井,縊林木者,累累相比。”(《宋史》)

  此一役,長沙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其頑強剛烈的性情。

  也許是年代太遙遠了,現代長沙人了解這段歷史的很少。可是,說到剛過去半個多世紀前的抗日戰爭,竟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長沙也就只有一場“文夕大火”。

  為什麼,為什麼我們竟會遺忘了那動地驚天、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

  1938年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後,中國的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位於武漢與廣州之間的長沙,成為了日本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最大障礙。為攻取這一戰略要點,日軍從1939年至1944年先後四次進犯長沙,中國軍民與日軍在此展開了殊死戰鬥。期間日軍三攻長沙不下,令世界矚目。

  尤其是第三次會戰,長沙百姓懷着“與日俱亡”們悲壯氣概,一夜之間將所有大小公路挖得溝壑縱橫,將所有糧食堅壁清野,使得日軍舉步艱難。守衛長沙城的國民黨軍士拼死抵抗,也就是在南城牆這一帶,日軍好幾次撕開缺口攻進來又被打出去。戰爭打得極其慘烈,中國軍隊組成“敢死隊”,軍士們抱着炸藥成群的沖入敵陣與鬼子同歸於盡,使驕橫的“皇軍精銳”在長沙城下竟無法越雷池一步,最終狼狽撤退。當時英國的《泰晤士報》評論這場戰爭說:“12月7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

  長沙會戰國民黨將士傷亡數十萬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英烈們理應名垂青史,然而這一史實卻遭遇到了一種可怕的集體失憶,幾十年來,在我們很多的記載中對這幾次戰役都只是閃爍其詞,甚至矢口不提,以至後代很少有人了解這段歷史。這種有意或是無意的忘卻,實在是城市的悲哀與民族的恥辱!

  “捍荊門,吞夏訥,寄莫重於長沙”(文天祥)。在這些奮勇抗擊外來侵略者,浴血保衛長沙的壯烈戰爭中,充分張揚了長沙人慷慨悲歌、正義凜然的精神。相比而言,一個太平天國的攻打長沙又有多少可紀念的?

  一個深秋的下午我來到嶽麓山,在一個名叫“赫石坡”的山腰中,尋找到了一座公墓,這裡安葬着在長沙會戰中捐軀的部分將士的遺骨。周遭十分冷清,極少有遊人來此。文革中這個公墓曾遭到過嚴重破壞,烈士的遺骸大都已不存在,很多碑刻也曾被拆掉和損壞。我仔細辨識着石碑上那一個個已變得模糊殘缺的名字,想象着他們的模樣。他們犧牲時,當中有不少人還只有十七、八歲。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本應是一個正看“快樂大本營”、玩“蹦的”的年齡,可他們卻永遠靜寂地留在了此處,默默地守望着山下日新月異的長沙。
  瑟瑟秋風襲來,掀起松濤陣陣。楓葉似火,殘陽如血。

             *           *

  放下沉重的話題,還是讓我們回到眼前的長沙來。

  這是一個享樂的時代,長沙城不大,經濟上也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可在消費方面卻是名列全國榜首。如今的長沙,有點像個“娛樂大本營”。湖南電視以在全國走紅而自詡是“電視湘軍”;長沙的歌廳文化獨具特色,以至在外地城市有歌廳掛出“正宗長沙歌廳節目”的廣告招徠客人。長沙人的飲食口味變化迅速,從水煮活魚、啤酒鴨、口味蛇、黃鴨叫火鍋到口味蝦的不斷轉換,讓多少餐館老闆經歷了喜盡悲來的起落;電視裡播放的“快樂大本營”、“越策越開心”“絕對男人”等本土綜藝節目,不僅吸引着許許多多初諳人事的少男少女的眼球,還吸引着一大批圍在商店櫃檯電視機前的農村打工者;夜深了,街頭宵夜的飲食攤店裡還正人聲鼎沸、濃郁的香辣氣味蕩漾在通明的燈光下……

  前幾年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搞了個“長沙精神”的評選。最終確定以“心憂天下,敢為人先”這八個字作為對長沙精神的概括。

  屈原徘徊湘江邊悲憤天問,賈誼遭貶謫憂死長沙,辛棄疾飽含痛楚惜別星城,從很早起長沙就被根植了一種憂患意識。而“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弟子最先來”、“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有,請自嗣同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連串的激情,令今人讀來仍感振奮。

  不消再一一列舉那些歷史和名人,便足可看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這種對於歷史的概括,是頗費了一番苦心的。

  但總覺得這個概括是一種模式的產物,一種組織模式與思維模式的產物。儘管,從形式上講它是通過市民投票評選出來的。但如果現在去問平民百姓什麼是長沙精神,大都會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因為,“長沙精神”所抒懷的只是一種政治家的情懷,一種精英的意識。

  精神是對文化的一種高度提煉。文化是很泛的,五花八門,林林總總卻無所不在。雖然歷史大都是精英們的舞台,可真正的歷史卻並不是戲劇。世世代代普通的眾生百姓如同沉澱在歲月河床底的砂石。河水沖刷砂石,砂石也默默無聞地影響和改變着河水的流速與方向。

  古城長沙,比不上北京、西安、南京,那些地方都曾作過京都,都有過風華絕代的輝煌,即使成了廢都,也總還流溢出幾分帝王之氣;長沙也比不上蘇杭等城市,那裡是文人雅士薈萃的地方,才子佳人,花前月下,仿佛連空氣中都帶着脂粉香。長沙自古以來就只是一個平民的城市。

  歷史上長沙沒有產生《紅樓夢》、《梁祝》、《西廂》之類的文學作品和戲劇,那些作品中把古代文化人的愛情描述得極其婉轉綿纏。長沙卻有《劉海砍樵》、《張先生討學錢》的地方花鼓戲,戲中極其直白和浪漫地演繹着平民的愛情,不加掩飾地盡情嘲弄着文化人的酸。可以說,長沙文化的骨子裡更多地是一種俗文化。

  於是在這片俗文化的土壤上,就有了所謂的電視湘軍,就有了長沙的歌廳文化,就有了一批津津樂道說着鄉土話的主持人、笑星,就有了不斷翻新追逐時髦的消費現象……

  民間情懷和遊戲精神是始終植根於普通人之中的,普通百姓在操心柴米油鹽之餘,就圖個心情舒暢,圖個平安無事。至於那些政治家的價值標準,在他們眼中看來是那麼的虛無。不感傷,不回憶,不期盼。他們不想知道這城市的歷史,那點點滴滴的細節,使人徒傷神;也無從知道,因為他們也少讀書。平庸潛藏在城市的血肉里,人們靜靜的一天天重複着走向慣性生活。

  平心而論,對於很多過俗的文化我並不欣賞,過俗就成了庸俗,陷在俗的泥潭中太深了,就會變得麻木、淺薄,庸俗與文明是格格不入的。應當提倡一種精神,以對長沙的俗文化從修養、價值取向上予以引導和改造。對於一些媒體追求功利的媚俗,我向來是很反感的。

  但所謂“長沙精神”卻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成了一種與平民文化貌合神離的精英情結。或刻薄點說,成了一個高高飄浮在普通百姓頭上卻始終落不下來的孤魂。而且,隱隱中總感覺這標準倡導着一種不安現狀、急於出頭的浮躁,這種心態無疑是不利於一個現代社會的科學秩序和文明進程的。

  歷史上的長沙飽經天災人禍,社會貧窮,百姓生活動盪,正因為是在這個背景下,所以才有憂國憂民、礪志革新人士的層出不窮。但即使如此,也還產生了追求理想道德主義、重經世務實的湖湘文化,也曾有過朱張會講的文化盛會,也還有以提倡社會精神道德為宗旨的船山學社……。

  我想,評選“長沙精神”的目的決不應只是為了概括歷史,更主要的是應如何引導今人走向來來。今天這個社會最迫切需要的,應是是腳踏實地的精神,是勇於拷問自我革除陋習的精神,是講求文明和法治下的民主精神,是不懈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秩序的堅韌精神,是關注社會底層並努力改變其狀況的人文精神……。是否可以用這些來定位我們的城市精神?也許這樣,我們才能配得上這個不斷日新月異發展的城市,才能讓那高高飄浮的精神溶入到城市中的芸芸眾生之中去。

             *               * 

  行文至此,已是凌晨兩點多了。窗外寒風呼嘯,一場氣溫驟降使得今夜長沙格外靜寂。
  守望着黑夜,卻從心底里祈望我們和這個城市共同走向夢中的燦爛陸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再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別
2003: 勝利的溫總理
2002: 從太上皇的命運看江澤民的下場
2002: 中國GDP高速增長的背後
2001: 周易預測: 江澤民的運氣及在中國政壇
2001: 有關草庵居士在美國政府登記的真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