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长沙:是否都消溶在无边的平庸岁月之中了?
送交者: 湘军总参谋部 2004年12月19日10:30:41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从来,在对城市的归类中,人们都是不假思索地把长沙与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概念联系起来。但许多外地来的朋友却总是不无失望对我讲,在长沙找不出多少历史文化名城的感觉,很难看到一些古城的特征。

  想想也是,那七弯八拐、高低不平的麻石路是难以寻觅了,那民谣中的“一步两搭桥、三宫殿、四方塘、五家巷……”等很多街名也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更不用说那些早己不复存在的“天鹅塘”、“烟霞庵”、“古道苑”“水月林”等颇具诗意的地名了。而那“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林遍囿花”(韩愈)“高处望潇湘,花时万井香”(元稹)的景致如今只成了回忆,极目望去,满城只有幢幢钢筋水泥的高楼指向灰蒙蒙的天空。

  长沙远不像西安、成都等历史古城那样,稍不经意就可见到亭榭王府、石坊古碑、粉墙洇蚀,塔影斜阳,足以让那些文人墨客们凭吊历史,发思古之幽情。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缘于那一场震惊中外的“文夕大火”。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都被毁于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城市都成了废墟,现存的许多所谓遗迹大多是抗战后的建筑。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历史上的长沙逐渐就只留在了史料之中。

  于是,古长沙更多的是靠用文字雕砌的古寺石碑、楼台亭阁来供人怀旧,靠言语构筑的繁华盛景、显赫影响而引来后人的自豪。

  今日长沙马路纵横交错,车辆川流不息、略显拥挤地流动着,巨大的街头广告铺天盖地,各种大大小小的商铺栉比鳞次,这几乎是任何一座现代城市都具有的景观,还有那些新建的步行街、街头花园和雕塑等也与其他城市有些大同小异。到处都是正在建设中的高楼,早已不是俗语中所说的“南门到北门,七里三分”,城区正在向周边迅速地膨胀着。

  大大小小的洗脚城、按摩房、洗浴中心或豪华或简陋,如雨后春笋般满布全城;长沙各种大小酒吧、歌舞厅门前霓虹灯流光溢彩,停满各种豪华小车;街头的一些茶馆里,很多的市民就围坐在麻将桌旁,嚼着槟榔从早到晚地搓牌;夜深了,大家吆喝着去吃宵夜,小餐桌上余兴未犹地谈论着牌场上的得失,一杯酒勾出几分怨气来,便骂骂单位领导、骂骂政府……,任由自己往时间的深处滑落,日子过得是这样的平淡,平淡得遮住了所有的过去。

  长沙,在这个曾经历史上屈原、贾谊的“伤心”地,曾经一大批慷慨悲歌、忧国忧民志士的出发地和舞台,难道真的就找不出几丝昨日的痕迹了?那曾上演过的无数屈辱与荣耀,是否都消溶在无边的平庸岁月之中了?

  曾去过长沙的“蹦的”舞厅,厅内灯光忽明忽暗地闪烁,在震耳欲聋的重金属音乐的撞击中,在过度的酒精与香烟的燃烧中,全场数百人疯狂地扭摆着身躯,神经在节奏中麻木,思维在扭动中休止,这是一种群体的无意识,只为了宣泄,什么也不想,没有记忆,没有欲望,没有过去,也不管明天。
  喧嚣中感觉人在下沉,整个城市都在下沉,沉浸到一种无边无际的黑暗当中……

*               *

  有人戏谑说,在长沙,几乎只要一锄头挖下去就能找到文物。长沙确实是个地下文物的盛产地,刨开最上面的泥土,便是一层黑色的焦土与瓦砾,再往下是橙黄色的泥土,继续深挖下去,说不准就是穿越千年,露出一段被深深掩埋了的真实年代。长沙的历史在地下。

  而天心阁的城墙则是长沙地面上难得地幸存下来的唯一的一段古城墙。

  今日城墙下,一座巨大的“太平天国”将士群雕堵在那里,几个浓眉大眼的男女,举着粗壮的手臂,怒目圆睁,像舞台造型般地指向城墙,把青砖墙遮去了半边。据说这是为了纪念150多年前太平天国军的两次攻打长沙的战役,但相对进攻者而言,这两次都是失败的战争,连西王萧朝贵也在城下命丧九泉。

  每看到这堆雕像,心中便有些不舒坦。对太平天国我不想在此作什么评价,但长沙仅有的这一小段城墙 ,难道就该留与太平天国军吗?

  风雨沧桑,城池无语,而历史上的长沙城却是经历了太多的战事。走在城楼上面,几乎每一步都踩着一段血与火的影子,都踩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发生在这里的攻与守的大小战争太多了,二千多年来,樊哙、马援,黄忠、关羽、张浚、岳飞、韩世忠、兀术等名将帅都曾在此挥兵鏖战。而其中拼斗惨烈、气贯霄汉的就有好几起。

  南宋末期,元朝数万大军以破竹之势一路南下,直抵长沙城外。当时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李芾率全城军民死守。困守3个月己是矢尽粮绝,李芾令百姓集羽扇造箭,抓麻雀捉老鼠充饥,将库中的盐席烧毁后,熬成盐给兵民食用。却终难以抵挡数倍于己的敌军,城破在即时,火光映照下李芾从容端坐,令部下将自己全家老少19人处死后,积薪焚尸,然后自刎而死。与此同时岳麓书院的几百名学生也参与战斗,大都壮烈牺牲。城被攻破后,长沙百姓誓死不作元军俘虏,“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宋史》)

  此一役,长沙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其顽强刚烈的性情。

  也许是年代太遥远了,现代长沙人了解这段历史的很少。可是,说到刚过去半个多世纪前的抗日战争,竟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长沙也就只有一场“文夕大火”。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竟会遗忘了那动地惊天、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

  1938年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后,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位于武汉与广州之间的长沙,成为了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最大障碍。为攻取这一战略要点,日军从1939年至1944年先后四次进犯长沙,中国军民与日军在此展开了殊死战斗。期间日军三攻长沙不下,令世界瞩目。

  尤其是第三次会战,长沙百姓怀着“与日俱亡”们悲壮气概,一夜之间将所有大小公路挖得沟壑纵横,将所有粮食坚壁清野,使得日军举步艰难。守卫长沙城的国民党军士拼死抵抗,也就是在南城墙这一带,日军好几次撕开缺口攻进来又被打出去。战争打得极其惨烈,中国军队组成“敢死队”,军士们抱着炸药成群的冲入敌阵与鬼子同归于尽,使骄横的“皇军精锐”在长沙城下竟无法越雷池一步,最终狼狈撤退。当时英国的《泰晤士报》评论这场战争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

  长沙会战国民党将士伤亡数十万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英烈们理应名垂青史,然而这一史实却遭遇到了一种可怕的集体失忆,几十年来,在我们很多的记载中对这几次战役都只是闪烁其词,甚至矢口不提,以至后代很少有人了解这段历史。这种有意或是无意的忘却,实在是城市的悲哀与民族的耻辱!

  “捍荆门,吞夏讷,寄莫重于长沙”(文天祥)。在这些奋勇抗击外来侵略者,浴血保卫长沙的壮烈战争中,充分张扬了长沙人慷慨悲歌、正义凛然的精神。相比而言,一个太平天国的攻打长沙又有多少可纪念的?

  一个深秋的下午我来到岳麓山,在一个名叫“赫石坡”的山腰中,寻找到了一座公墓,这里安葬着在长沙会战中捐躯的部分将士的遗骨。周遭十分冷清,极少有游人来此。文革中这个公墓曾遭到过严重破坏,烈士的遗骸大都已不存在,很多碑刻也曾被拆掉和损坏。我仔细辨识着石碑上那一个个已变得模糊残缺的名字,想象着他们的模样。他们牺牲时,当中有不少人还只有十七、八岁。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本应是一个正看“快乐大本营”、玩“蹦的”的年龄,可他们却永远静寂地留在了此处,默默地守望着山下日新月异的长沙。
  瑟瑟秋风袭来,掀起松涛阵阵。枫叶似火,残阳如血。

             *           *

  放下沉重的话题,还是让我们回到眼前的长沙来。

  这是一个享乐的时代,长沙城不大,经济上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可在消费方面却是名列全国榜首。如今的长沙,有点像个“娱乐大本营”。湖南电视以在全国走红而自诩是“电视湘军”;长沙的歌厅文化独具特色,以至在外地城市有歌厅挂出“正宗长沙歌厅节目”的广告招徕客人。长沙人的饮食口味变化迅速,从水煮活鱼、啤酒鸭、口味蛇、黄鸭叫火锅到口味虾的不断转换,让多少餐馆老板经历了喜尽悲来的起落;电视里播放的“快乐大本营”、“越策越开心”“绝对男人”等本土综艺节目,不仅吸引着许许多多初谙人事的少男少女的眼球,还吸引着一大批围在商店柜台电视机前的农村打工者;夜深了,街头宵夜的饮食摊店里还正人声鼎沸、浓郁的香辣气味荡漾在通明的灯光下……

  前几年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搞了个“长沙精神”的评选。最终确定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这八个字作为对长沙精神的概括。

  屈原徘徊湘江边悲愤天问,贾谊遭贬谪忧死长沙,辛弃疾饱含痛楚惜别星城,从很早起长沙就被根植了一种忧患意识。而“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弟子最先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请自嗣同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连串的激情,令今人读来仍感振奋。

  不消再一一列举那些历史和名人,便足可看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这种对于历史的概括,是颇费了一番苦心的。

  但总觉得这个概括是一种模式的产物,一种组织模式与思维模式的产物。尽管,从形式上讲它是通过市民投票评选出来的。但如果现在去问平民百姓什么是长沙精神,大都会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因为,“长沙精神”所抒怀的只是一种政治家的情怀,一种精英的意识。

  精神是对文化的一种高度提炼。文化是很泛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却无所不在。虽然历史大都是精英们的舞台,可真正的历史却并不是戏剧。世世代代普通的众生百姓如同沉淀在岁月河床底的砂石。河水冲刷砂石,砂石也默默无闻地影响和改变着河水的流速与方向。

  古城长沙,比不上北京、西安、南京,那些地方都曾作过京都,都有过风华绝代的辉煌,即使成了废都,也总还流溢出几分帝王之气;长沙也比不上苏杭等城市,那里是文人雅士荟萃的地方,才子佳人,花前月下,仿佛连空气中都带着脂粉香。长沙自古以来就只是一个平民的城市。

  历史上长沙没有产生《红楼梦》、《梁祝》、《西厢》之类的文学作品和戏剧,那些作品中把古代文化人的爱情描述得极其婉转绵缠。长沙却有《刘海砍樵》、《张先生讨学钱》的地方花鼓戏,戏中极其直白和浪漫地演绎着平民的爱情,不加掩饰地尽情嘲弄着文化人的酸。可以说,长沙文化的骨子里更多地是一种俗文化。

  于是在这片俗文化的土壤上,就有了所谓的电视湘军,就有了长沙的歌厅文化,就有了一批津津乐道说着乡土话的主持人、笑星,就有了不断翻新追逐时髦的消费现象……

  民间情怀和游戏精神是始终植根于普通人之中的,普通百姓在操心柴米油盐之余,就图个心情舒畅,图个平安无事。至于那些政治家的价值标准,在他们眼中看来是那么的虚无。不感伤,不回忆,不期盼。他们不想知道这城市的历史,那点点滴滴的细节,使人徒伤神;也无从知道,因为他们也少读书。平庸潜藏在城市的血肉里,人们静静的一天天重复着走向惯性生活。

  平心而论,对于很多过俗的文化我并不欣赏,过俗就成了庸俗,陷在俗的泥潭中太深了,就会变得麻木、浅薄,庸俗与文明是格格不入的。应当提倡一种精神,以对长沙的俗文化从修养、价值取向上予以引导和改造。对于一些媒体追求功利的媚俗,我向来是很反感的。

  但所谓“长沙精神”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成了一种与平民文化貌合神离的精英情结。或刻薄点说,成了一个高高飘浮在普通百姓头上却始终落不下来的孤魂。而且,隐隐中总感觉这标准倡导着一种不安现状、急于出头的浮躁,这种心态无疑是不利于一个现代社会的科学秩序和文明进程的。

  历史上的长沙饱经天灾人祸,社会贫穷,百姓生活动荡,正因为是在这个背景下,所以才有忧国忧民、砺志革新人士的层出不穷。但即使如此,也还产生了追求理想道德主义、重经世务实的湖湘文化,也曾有过朱张会讲的文化盛会,也还有以提倡社会精神道德为宗旨的船山学社……。

  我想,评选“长沙精神”的目的决不应只是为了概括历史,更主要的是应如何引导今人走向来来。今天这个社会最迫切需要的,应是是脚踏实地的精神,是勇于拷问自我革除陋习的精神,是讲求文明和法治下的民主精神,是不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秩序的坚韧精神,是关注社会底层并努力改变其状况的人文精神……。是否可以用这些来定位我们的城市精神?也许这样,我们才能配得上这个不断日新月异发展的城市,才能让那高高飘浮的精神溶入到城市中的芸芸众生之中去。

             *               * 

  行文至此,已是凌晨两点多了。窗外寒风呼啸,一场气温骤降使得今夜长沙格外静寂。
  守望着黑夜,却从心底里祈望我们和这个城市共同走向梦中的灿烂陆地。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再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2003: 胜利的温总理
2002: 从太上皇的命运看江泽民的下场
2002: 中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
2001: 周易预测: 江泽民的运气及在中国政坛
2001: 有关草庵居士在美国政府登记的真实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