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漫谈劳动
送交者: 伯恩施坦 2021年10月19日19:46:06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作者 独立工会

从哲学高度看,劳动是主体、 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 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 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 特殊形式。在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 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 马克思给我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 [1]

分类方法

1、劳动分为: 简单劳动和 复杂劳动两大类;

2、传统的劳动分类方法置疑

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 脑力劳动和 体力劳动两大类。因为人的内在存在主要矛盾即人的意识主体与生命本体间的矛盾。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这对矛盾的外在化,都是他们的综合性结果。体力与脑力的劳动是指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没有完全分割体力或者脑力劳动。这在表述上不等于两者的分隔,恰恰是两者的实践上的统一,这源于概念与实践本身的关系。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了确定劳动的分类方法,首先应对人类运动的形式进行分类。人类机体是由众多生理系统、组织或细胞有机地组合而成的,其中每一个系统、每种组织和各类细胞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通过新代谢来完成各种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以维持和发展整个机体复杂的生命运动。可以把人类机体的各组成分完成规定功能的过程称为人的主体运动。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看,人的主体运动可分为若干种不同形式。如,根据生理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消化运动、 呼吸运动、血液循环运动、生殖运动、分泌运动、神经运动等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主运动与随意运动,总的看人的行为过程都是意识与生命的总体运动。

人类运动
根据参与运动的人体主流系统的不同,人类运动可分为脑力运动、体力运动与生理力运动。

体力运动
体力运动是指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运动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为辅的主体运动,如步行、挑水。体力运动是所有动物具有的运动形式,生物进化到一定程度,就形成动物的运动系统。体力运动的形成使动物一方面能够通过改变自己与外客观事物的空间距离,以灵活地选择客观事物和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能通过肌肉和骨骼形成一定的机械作用力来改变事物的数学与物理性质,如空间位置、形状尺寸。任何体力运动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必须依靠机体其他生理系统的参与,并为之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因此体力运动必然伴随著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

脑力运动
脑力运动是指以大脑神经系统的运动为主,以其他生理系统的运动为辅的主体运动,如思考、记忆等。 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脑力运动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低等动物的大脑由于不具备第二信号系统,不能相对独立地进行脑力运动,它只是为体力运动或其他运动提供必要的本能控制信号,从属于其他形式的运动,因此脑力运动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运动形式。

生理力运动
生理力运动是指除了体力运动和脑力运动以外的其他形式的生物组织主体运动。广义地讲,生理力运动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运动形式:对于植物来说,有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等;对于动物来说,有消化运动、呼吸运动、血液循环运动、生殖运动、分泌运动、神经运动等。任何形式的生理力运动都可归结于细胞的运动,而细胞的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物质和 能量代谢的过程。人的生理系统通过一定的生理力运动对所获取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传输和能量转换,为整个生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以保证机体协调一致地运行。

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无需特别的技术专长、知识和技能训练,简单劳动一般表现为体力劳动(跟‘复杂劳动’相对)。

基本概念

“劳动复杂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著价值理论界,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研究,但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虽然,人们意识到复杂劳动所创造的劳动价值量相当于加倍的简单劳动,但并不清楚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复杂劳动应该以什么原则折算成加倍的简单劳动?然而,劳动复杂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这三个基本因素各自以何种独特的方式来影响劳动价值密度呢一、劳动复杂度的传统观念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

纯观念上的差异
有人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异主要根源于人们头脑中某种观念上的差异,持不同社会观点的人会对劳动复杂程度提出不同的排列顺序。观念来自于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人们既然能在某种观念上区分复杂劳动与 简单劳动,就必然存在某种客观原则,使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得以区分。

培养费用上的差异
有人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异完全是由于培养教育费用上的差异,即培养一个复杂的劳动力要比培养一个简单的劳动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培养教育费用。然而,培养费用的提高是形成复杂劳动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复杂劳动的真实内涵。培养费用上的差异只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外部表现的差异,并不是两者本质上的差异.

技能质量水平上的差异
有人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是按劳动技能质量水平的高低划分的。然而,到底什么是“技能质量水平”?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度量或比较不同的“技能质量水平”?他们并没有阐述清楚。实际上,技能质量水平上的差异,只能反映出劳动者在进行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时所表现出的技术方面等外部特征上的差异,而不能准确反映劳动者内部所付出的劳动量上的差异。

社会交往与交换或社会关系上的差异
有人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倍比关系,取决于复杂劳动力与简单劳动力之间所存在的一般社会关系。然而,人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是其价值关系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价值关系本身。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所反映的复杂劳动力与简单劳动力之间的倍比价格关系,只是它们的倍比经济价值关系的市场表现形式,而不是它们的倍比价值关系本身。

劳动对象上的差异
有人提出用劳动对象在其组织功能上或逻辑结构上的复杂度来区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他们认为劳动的复杂性取决于劳动对象(包括劳动手段、劳动工具)的复杂性,应该采用那些能够反映劳动对象在组织功能上或逻辑结构上复杂性的具体参数来描述。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三个问题:①各种不同性质的劳动对象在其组织功能上或逻辑结构上的复杂性通常不具有“可通约性”,因而难以相互比较和统一度量;②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并不代表劳动行为的复杂性,前者代表劳动对象本身所固有的某种自然属性,而后者则代表劳动者在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时,其行为所表现出的技术特性;③劳动行为的复杂性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劳动行为所引起的劳动者内部反应的复杂性,前者代表劳动行为复杂性的外部表现形式,后者则代表劳动行为复杂性的内部反应形式。持这类观点的人还认为,脑力劳动的复杂度与它所处理的信息量密度成正比。事实上,信息量所反映的是脑力劳动对象的自然逻辑特性,而不能反映劳动者的内部反应特性。由此可见,劳动对象的复杂度与劳动的复杂度如同工作量与劳动量一样,有著严格的区别。

热量消耗上的差异
此外,还有人从劳动过程所消耗的热量情况来区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 总之,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其外部特征和内部反应上存在一系列的差异,这些差异存在如下的逻辑关系:引发复杂劳动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劳动者的培养费用;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质量水平;从而使劳动者能够改造那些在组织功能上或逻辑结构上日趋复杂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必然引起劳动者内部反应的复杂性和劳动量支出的复杂性,从而产生了与简单劳动之间在劳动量上的倍比关系;这种倍比(价值)关系必然反映在它们所体现的交换关系之中,也必然反映在它们的劳动主体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交换关系或社会关系必然为人们所反映,并形成相应的观念与意识。由此可见,只有透过复杂劳动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才能准确发现复杂劳动的本质内涵。

劳动复杂度的客观本质

据 卡尔·马克思的《 资本论》所述,提高 劳动密度可通过三个基本途径来实现:①提高 劳动强度;②提高 劳动熟练度;③提高 劳动复杂度。提高 劳动密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会提高 剩余价值的 产生 量。由于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只是改变不同劳动者之间劳动密度的相对差异,并不改变整个社会在劳动密度上的平均水平。提高劳动密度只能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提高附加劳动密度;二是维持附加劳动密度相对不变,提高主劳动密度。显然,第二个途径实际上就是提高劳动强度,那么第一个途径无疑就是提高 劳动复杂度。 

事实上,附加劳动密度的提高,改善了机体的内环境,提高了劳动行为的技术质量水平,从而对主劳动密度产生了一定的功能放大效应,使劳动者能够对较为复杂的劳动对象施加作用力,这本身就意味著提高了劳动复杂度。劳动复杂度的提高通常需要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来实现。

劳动复杂度的生理机能

人的劳动复杂度的提高在其外部特性上表现为劳动技术质量水平的提高,在其内部特征上表现为生理、心理和精神信息的积累。人类机体(特别是大脑)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它通过某种生物化学形式来承载各种信息,其生理机制是某些机体组织、细胞(尤其是大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生物化学联系,其中:①生理信息是指机体的组织、细胞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生物化学联系,有利于提高机体内部组织的相互协调能力;②心理信息是指大脑的各神经组织之间,以及它们与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生物化学联系,有利于提高机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劳动对象的作用能力;③精神信息(包括智能、情感与意志信息)是指大脑皮层各兴奋灶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有利于提高对外部或内部刺激信号(尤其是第二信号系统)进行处理和反应的能力。总之,机体每增加一条信息都标志著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之间增加了一条新的生物化学联系。 由此可见,劳动复杂度提高的生理机制是机体内部建立和发展了一些新的生物化学联系。人的劳动复杂度越高,各种生物化学联系就越多、越复杂。

劳动复杂度的精确定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劳动复杂度做如下的精确定义。

马克思提出的 劳动复杂度:复杂劳动的附加劳动密度Mlb与简单劳动的附加劳动密度Mlbo之比值称为劳动复杂度,用G来表示,即 G=Mlb/Mlbo (3-28)

则 Mlb=G×Mlbo (3-29)

将此式代入(3-23)式,

可得 Ml=(I+1/Y)Mlb =(I+1/Y)×G×Mlbo (3-30)

再代入(3-24)式,可得 Ql=Ml×Tt? =(I+1/Y)×G×Mlbo×Tt (3-31)

这里需要做几点说明:(1)当提高劳动复杂度时,如果劳动强度保持不变,则主劳动密度与附加劳动密度等比例地提高。 (2)当提高劳动复杂度时,如果保持主劳动密度不变,那么,就必然会引起劳动强度的下降。例如,工人在上岗之前进行适当的 技术 培训,可以较大幅度地减轻上岗后的劳动强度。 (3)由于受到劳动者生理极限、行为极限和精神极限的制约,劳动强度的增长是非常有限的,而劳动复杂度的增长却是无止境的。

相对劳动复杂度与绝对劳动复杂度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是相对的关系。同样的劳动,相对于某一劳动可能是复杂劳动,而相对于另一劳动可能属于简单劳动,关键在于它的比较对象是什么,在于它所比较的附加劳动密度有多大。对应于不同的比较对象,劳动复杂度可分为相对劳动复杂度与绝对劳动复杂度。

相对劳动复杂度
劳动者的附加劳动密度与社会平均附加劳动密度之比,称为相对劳动复杂度,用Gx(或G)来表示,即 Gx=Mlb/Mlbo (3-32) 则 Mlb=Gx×Mlbo (3-33) 其中,Mlbo为社会平均附加劳动密度,则 Mlbo=(∑Mlbi)/n (3-34) 显然 ∑Gxi/n=1 (3-35)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任何社会区域的社会平均的相对劳动复杂度为1。 由于劳动量来自于劳动潜能,而劳动潜能又来自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因此平均附加劳动密度来自于平均基本生活水平,由(3-26)可得 Wlbo=(1+Rx)×Sbo (3-36) 将此式代入(3-30)式,可得 Ml=(I+1/Y)×G×Mlbo =(I+1/Y)(1+Rx)×G×Sbo (3-37) 则 Ql=Ml×Tt =(I+1/Y)(1+Rx)×G×Sbo×Tt (3-38)

绝对劳动复杂度
劳动者的附加劳动密度与社会平均的基础能量代谢率之比值称为绝对劳动复杂度,用Gj来表示,即 Gj=Mlb/EMRbo ?(3-39) 即 Mlb=Gj×EMRbo (3-40) 其中,EMRbo为社会成员平均的基础能量代谢率,它是指劳动者在不参加任何劳动时的能量代谢率(这个定义不同于医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定义),则 EMRbo=(∑EMRbi)/n (3-41) 最低层次的简单劳动是动物式本能劳动,不含有任何智能成分,它所消耗的劳动潜能是纯食物能量形式的劳动潜能,因此可采用能量代谢率作为绝对劳动复杂度的比较对象。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体力劳动在整个人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人的能量代谢率与基础能量代谢率相差越来越小,因此可以用社会的平均能量代谢率来代替社会的平均基础能量代谢率,即 EMRo≈EMRbo ?(3-42) 其中 EMRo=(∑EMRi)/n (3-43) 由(3-30)、(3-40)式可得 Ml≈(I+1/Y)×Gj×EMRo (3-44) 人们通常所讲的劳动复杂度是指相对劳动复杂度,因而可用G来代替Gx。

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复杂劳动等于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标准,因而这种区分是相对的。但是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内,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就同种商品而定的,生产各种不同的商品的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价值量如何确定呢?是通过“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页)来确定的,即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的产品可以和多量的简单劳动的产品相交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交换比例的折合,是在生产者背后,在无数次的竞争和交换活动过程中自发确定的[1]。

劳动复杂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的劳动价值密度要大。熟练劳动同样比非熟练劳动的劳动价值密度要大,高强度劳动同样比低强度劳动的劳动价值密度要大。

基本概念

“劳动复杂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著价值理论界,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研究,但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虽然,人们意识到复杂劳动所创造的劳动价值量相当于加倍的简单劳动,但并不清楚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复杂劳动应该以什么原则折算成加倍的简单劳动?然而,劳动复杂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这三个基本因素各自以何种独特的方式来影响劳动价值密度呢?在以下劳动复杂度的传统观念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

纯观念上的差异
有人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异主要根源于人们头脑中某种观念上的差异,持不同社会观点的人会对劳动复杂程度提出不同的排列顺序。观念来自于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人们既然能在某种观念上区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就必然存在某种客观原则,使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得以区分。

培养费用上的差异
有人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异完全是由于培养教育费用上的差异,即培养一个复杂的劳动力要比培养一个简单的劳动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培养教育费用。然而,培养费用的提高是形成复杂劳动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复杂劳动的真实内涵。培养费用上的差异只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外部表现的差异,并不是两者本质上的差异。

技能质量水平上的差异
有人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是按劳动技能质量水平的高低划分的。然而,到底什么是“技能质量水平”?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度量或比较不同的“技能质量水平”?他们并没有阐述清楚。实际上,技能质量水平上的差异,只能反映出劳动者在进行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时所表现出的技术方面等外部特征上的差异,而不能准确反映劳动者内部所付出的劳动量上的差异。

社会交往与交换或社会关系上的差异
有人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倍比关系,取决于复杂劳动力与简单劳动力之间所存在的一般社会关系。然而,人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是其价值关系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价值关系本身。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所反映的复杂劳动力与简单劳动力之间的倍比价格关系,只是它们的倍比经济价值关系的市场表现形式,而不是它们的倍比价值关系本身。

劳动对象上的差异
有人提出用劳动对象在其组织功能上或逻辑结构上的复杂度来区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他们认为劳动的复杂性取决于劳动对象(包括劳动手段、劳动工具)的复杂性,应该采用那些能够反映劳动对象在组织功能上或逻辑结构上复杂性的具体参数来描述。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三个问题:①各种不同性质的劳动对象在其组织功能上或逻辑结构上的复杂性通常不具有“可通约性”,因而难以相互比较和统一度量;②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并不代表劳动行为的复杂性,前者代表劳动对象本身所固有的某种自然属性,而后者则代表劳动者在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时,其行为所表现出的技术特性;③劳动行为的复杂性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劳动行为所引起的劳动者内部反应的复杂性,前者代表劳动行为复杂性的外部表现形式,后者则代表劳动行为复杂性的内部反应形式。持这类观点的人还认为,脑力劳动的复杂度与它所处理的信息量密度成正比。事实上,信息量所反映的是脑力劳动对象的自然逻辑特性,而不能反映劳动者的内部反应特性。由此可见,劳动对象的复杂度与劳动的复杂度如同工作量与劳动量一样,有著严格的区别。

热量消耗上的差异
此外,还有人从劳动过程所消耗的热量情况来区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

总之,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其外部特征和内部反应上存在一系列的差异,这些差异存在如下的逻辑关系:引发复杂劳动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劳动者的培养费用;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质量水平;从而使劳动者能够改造那些在组织功能上或逻辑结构上日趋复杂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必然引起劳动者内部反应的复杂性和劳动量支出的复杂性,从而产生了与简单劳动之间在劳动量上的倍比关系;这种倍比(价值)关系必然反映在它们所体现的交换关系之中,也必然反映在它们的劳动主体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交换关系或社会关系必然为人们所反映,并形成相应的观念与意识。由此可见,只有透过复杂劳动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才能准确发现复杂劳动的本质内涵。

客观本质

实践表明,提高劳动密度可通过三个基本途径来实现:①提高劳动强度;②提高劳动熟练度;③提高劳动复杂度。由于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只是改变不同劳动者之间劳动密度的相对差异,并不改变整个社会在劳动密度上的平均水平。提高劳动密度只能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提高附加劳动密度;二是维持附加劳动密度相对不变,提高主劳动密度。显然,第二个途径实际上就是提高劳动强度,那么第一个途径无疑就是提高劳动复杂度。

事实上,附加劳动密度的提高,改善了机体的内环境,提高了劳动行为的技术质量水平,从而对主劳动密度产生了一定的功能放大效应,使劳动者能够对较为复杂的劳动对象施加作用力,这本身就意味著提高了劳动复杂度。劳动复杂度的提高通常需要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来实现。

生理机制

人的劳动复杂度的提高在其外部特性上表现为劳动技术质量水平的提高,在其内部特征上表现为生理、心理和精神信息的积累。人类机体(特别是大脑)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它通过某种生物化学形式来承载各种信息,其生理机制是某些机体组织、细胞(尤其是大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生物化学联系,其中:①生理信息是指机体的组织、细胞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生物化学联系,有利于提高机体内部组织的相互协调能力;②心理信息是指大脑的各神经组织之间,以及它们与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生物化学联系,有利于提高机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劳动对象的作用能力;③精神信息(包括智能、情感与意志信息)是指大脑皮层各兴奋灶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有利于提高对外部或内部刺激信号(尤其是第二信号系统)进行处理和反应的能力。总之,机体每增加一条信息都标志著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之间增加了一条新的生物化学联系。

由此可见,劳动复杂度提高的生理机制是机体内部建立和发展了一些新的生物化学联系。人的劳动复杂度越高,各种生物化学联系就越多、越复杂。

精确定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劳动复杂度做如下的精确定义。

劳动复杂度:复杂劳动的附加劳动密度Mlb与简单劳动的附加劳动密度Mlbo之比值称为劳动复杂度,用G来表示,即

G=Mlb/Mlbo ?(3-28)

则 Mlb=G×Mlbo (3-29)

将此式代入(3-23)式,可得

Ml=(I+1/Y)Mlb

=(I+1/Y)×G×Mlbo (3-30)

再代入(3-24)式,可得

Ql=Ml×Tt?

=(I+1/Y)×G×Mlbo×Tt (3-31)

这里需要做几点说明:

(1)当提高劳动复杂度时,如果劳动强度保持不变,则主劳动密度与附加劳动密度等比例地提高。

(2)当提高劳动复杂度时,如果保持主劳动密度不变,那么,就必然会引起劳动强度的下降。例如,工人在上岗之前进行适当的技术培训,可以较大幅度地减轻上岗后的劳动强度。

(3)由于受到劳动者生理极限、行为极限和精神极限的制约,劳动强度的增长是非常有限的,而劳动复杂度的增长却是无止境的。

相对劳动复杂度与绝对劳动复杂度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是相对的关系。同样的劳动,相对于某一劳动可能是复杂劳动,而相对于另一劳动可能属于简单劳动,关键在于它的比较对象是什么,在于它所比较的附加劳动密度有多大。对应于不同的比较对象,劳动复杂度可分为相对劳动复杂度与绝对劳动复杂度。

相对劳动复杂度
劳动者的附加劳动密度与社会平均附加劳动密度之比,称为相对劳动复杂度,用Gx(或G)来表示,即

Gx=Mlb/Mlbo (3-32)

则 Mlb=Gx×Mlbo (3-33)

其中,Mlbo为社会平均附加劳动密度,则

Mlbo=(∑Mlbi)/n (3-34)

显然 ∑Gxi/n=1 (3-35)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任何社会区域的社会平均的相对劳动复杂度为1。

由于劳动量来自于劳动潜能,而劳动潜能又来自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因此平均附加劳动密度来自于平均基本生活水平,由(3-26)可得

Wlbo=(1+Rx)×Sbo (3-36)

将此式代入(3-30)式,可得

Ml=(I+1/Y)×G×Mlbo

=(I+1/Y)(1+Rx)×G×Sbo (3-37)

则 Ql=Ml×Tt

=(I+1/Y)(1+Rx)×G×Sbo×Tt (3-38)

绝对劳动复杂度
劳动者的附加劳动密度与社会平均的基础能量代谢率之比值称为绝对劳动复杂度,用Gj来表示,即

Gj=Mlb/EMRbo ?(3-39)

即 Mlb=Gj×EMRbo (3-40)

其中,EMRbo为社会成员平均的基础能量代谢率,它是指劳动者在不参加任何劳动时的能量代谢率(这个定义不同于医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定义),则

EMRbo=(∑EMRbi)/n (3-41)

最低层次的简单劳动是动物式本能劳动,不含有任何智能成分,它所消耗的劳动潜能是纯食物能量形式的劳动潜能,因此可采用能量代谢率作为绝对劳动复杂度的比较对象。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体力劳动在整个人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人的能量代谢率与基础能量代谢率相差越来越小,因此可以用社会的平均能量代谢率来代替社会的平均基础能量代谢率,即

EMRo≈EMRbo ?(3-42)

其中 EMRo=(∑EMRi)/n (3-43)

由(3-30)、(3-40)式可得

Ml≈(I+1/Y)×Gj×EMRo (3-44)

人们通常所讲的劳动复杂度是指相对劳动复杂度,因而可用G来代替Gx。

相互关系

生理力运动、体力运动与脑力运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理力运动是体力运动与脑力运动的基础。

生理力运动是体力运动与脑力运动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因素;体力运动是生理力运动不断进化的产物,脑力运动又是生理力运动与体力运动不断进化的产物;体力运动与脑力运动的强度要受生理力运动所能提供的物质和能量的限制。

体力运动又是脑力运动的基础。

体力运动的直接性、多样性、灵活性是神经系统不断发展的客观动力;脑力运动的基本设想最终必须由体力运动来实现。

脑力运动为体力运动确定了基本的发展方向。

脑力运动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体力运动的发展,为体力运动提供了预见性和目的性,使体力运动有了明确的动机;为体力运动提供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体力运动不仅用于适应环境,还可以用来改造环境;为体力运动在总体上确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得体力运动朝著提高灵活性和降低强度的方向发展;使得体力运动越来越多地与生产工具相结合,以产生越来越强的放大作用;使得体力运动越来越远离直接的自然物而与人工物相结合,越来越远离有形物质而与信息相结合;使体力运动的分工越来越细微,越来越专业化和复杂化。

体力运动为生理力运动确定了基本的发展方向。

体力运动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生理力运动的发展:对于生产工具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的手脚分工,使人类机体的生理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体力运动的成果改造了机体的生存环境,也使人类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功能特性发生了变化;体力运动的复杂性促进了生理力运动与生理器官的复杂化和精确化。

脑力运动是人类最高、最复杂的运动形式。

脑力运动使人类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低等生物,使人类具有极高的预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脑力运动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而生理力运动和体力运动的发展极为有限,它受生物规律的限制;脑力运动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制约和控制体力运动或生理力运动。

脑力运动、体力运动是生理力运动的特殊形式。

人的 运动系统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系统,体力运动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力运动;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系统,脑力运动也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力运动。

两大类型及关系
1.以简单劳动为主的类型

2.以复杂劳动为主的类型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的价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简单背景知识
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称之为劳动。运动并不等于劳动,它还包括消费活动,劳动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消费活动与劳动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消费活动中通常有劳动的内容,劳动也伴随著一定的消费活动。人类的消费活动从其客观目的来说,并不是为了主观的享受,而是为了劳动做必要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事前之准备和事后之补偿。消费活动是为劳动服务的,是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区分劳动与运动既不能用“是否带来痛苦”或“是否牺牲安乐与幸福”作为判断依据,消费过程往往也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也不能用“是否有产品输出”作为判断运动与劳动的依据,因为许多劳动(如学习、锻炼和培训等)并没有直接的产品输出。

劳动三大基本类型
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指以人体肌肉与骨骼的劳动为主,以大脑和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为辅的人类劳动。

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是指以大脑神经系统的劳动为主,以其他生理系统的劳动为辅的人类劳动。

生理力劳动:生理力劳动是指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外的其他形式的人类劳动。

一般的人类劳动由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生理力劳动按照不同的比例关系组合而成。通常意义上的脑力劳动是指那些脑力劳动占主要比例的复合劳动,体力劳动是指那些体力劳动占主要比例的复合劳动,生理力劳动是指那些生理力劳动占主要比例的复合劳动。例如,人口的生产过程虽然以生理力劳动为主,但也伴随著一定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生理力劳动的具体形式
恢复性生理力劳动。

是指用以恢复和补偿原有的生理性组织、器官和体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劳动。例如,当人的大脑受到轻微损伤时,其机体通过吸收适当的 营养物质并进行良好的精神调养以后,会逐步恢复大脑的健康;当产妇出现体质虚弱时,其机体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适当的化学物输送到相应的组织、器官和体液之中,用以恢复和补偿其功能特性;当皮肤擦破时,机体就自动地修补好皮肤;当机体的血液损失时(如献血),机体将通过肝脏等器官来制造新的血液。

加强性生理力劳动。

是指用以改善和加强原有生理性组织、器官和体液等功能特性的生理力劳动。当人的某些生理组织、器官和体液的功能特性处于正常状态时,其机体通过某种生理力劳动来不断地积累生理信息,以改善和加强这些组织或器官的功能特性。例如,对人的某些组织或器官进行适当的、损伤性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后,这些组织或器官的功能特性不仅能很快地恢复,而且还能得到改善和加强。

生育性生理力劳动。

是指用以生产新生儿的生理力劳动。妇女在怀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生理力劳动将各种 营养物质和食物能量进行消化和吸收,并转送到胎盘里,又把胎盘所排泄的废物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孕妇体内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外环境,孕妇必须付出一定的生理力劳动来形成、维持和改善这种环境。

劳动和价值

劳动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
生产力就是人的 劳动能力、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力和生产的本质力量。

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 劳动能力的人,跟生产资料 相结合而构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古猿通过 劳动转化为人,形成 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成的标志和历史上的开始,—— 恩格斯的观点。

恩格斯对生物进化、劳动进化的看法是建立在科学水平的基础上的。从完全的意义看,所谓 生产力,乃是 人类征服 自然、改造 社会和塑造 自我的能力,归根结底, 是 人类的 本质 力量在 历史中的全部展开。 [2]

任何耗散结构都具有一定的自组织 能力,它们在自组织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基因变异的方式来形成信息(包括正价值信息和负价值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来选择信息,并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生物信息的积累使 生物组织之间、及生物个体之间能够产生越来强的相干作用与协调作用,各组织的结构越来越精细,个体之间的 协作越来越和谐。

用信息标准衡量,人类无疑是 进化水平最高的生物,是生物进化藤蔓上最硕大的果实。但是,人类的进化与生物的进化并不完全相同。

人类进化过程在基因重组和机体结构创新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创造的内容,并且随著进化水平的提高,文化创造的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人类独占的文化积累模式使人类形成了适应自然的独特方式。在人类独有的 文化积累中,劳动无疑起著决定性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3] 恩格斯认为,手的使用和语言、思维的产生,都是在 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正是由于劳动,人才得以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4]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的本质就是“消除不确定性”,而“消除不确定性”等同于“提高有序性,“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提高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 价值量”。

因此,劳动的根本作用和本质内涵在于改变系统的价值总量,即劳动是 价值的真正源泉。

人类劳动

人类在 劳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行为方式的变换与思维方式的变换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经验和能力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扩展耗散结构(生活资料、 生产资料、社会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科学与技术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第三方面,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与处理。

人类劳动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与生理力劳动三种基本形式。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产生价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劳动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于人的机体之中,主要表现为机体健康性、身体灵活性、感官灵敏性、环境适应性、思维创造性等方面的加强,有时也表现为缺陷器官的修复与强化、体液与组织的弥补和替代等。人类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来源于生物进化,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类劳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于是,“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价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了。总之,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 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著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说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劳动作用
人类的一切活动( 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价值的运动,都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价值不断转化、不断循环、不断增值的过程。这种价值运动具体表现为:使用价值、 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与新使用价值的循环回路,所有复杂形式的价值运动最终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回路,所有复杂的社会现象都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回路有机地组合而成。图1给出了一个直观的经济领域的价值模型,称为 价值循环流量图。

↓←—————←——————←—————←—————←

↓ ∣→新的使用价值(生活资料)↑

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

(生活资料) ↑ ∣→新的使用价值(生产资料)↓

↑———————←———————←

图1 价值循环流量图

一般情况下,价值的循环运行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消费阶段(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阶段(劳动潜能→劳动价值)、生产阶段(劳动潜能→劳动价值)。

消费阶段:使用价值向劳动潜能转化。人们消费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虽然在主观动机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主观需要,但在客观目的上是为了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意义是为劳动过程积累必要的 劳动潜能。通常把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称为消费。

消费效益:消费过程中产出的劳动潜能Qp与投入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Qu的比值,定义为该消费过程的消费效益,用E1来表示,即

E1=Qp/Qu (1)

劳动阶段:劳动潜能向劳动价值转化。劳动者在生产系统中通过具体的劳动方式,把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通常把 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称为劳动。

劳动效益:劳动过程中产出的劳动价值Qv与投入的劳动潜能Qp的比值,定义为该劳动过程的劳动效益,用E2来表示,即

E2=Qv/Qp (2)

生产阶段:劳动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作用于 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的品质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增大其使用价值,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劳动价值向新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通常把劳动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化和增值过程,称为生产。

生产效益:生产过程中新增的产品使用价值Q′u与投入的劳动价值Qv的比值,定义为该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益,用E3来表示,即

E3=Q'u/Qv (2-33)

由价值循环流量图可以看出,使用价值(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潜能与劳动价值都是价值的具体形态,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互为前提,劳动价值不再是“抽象的”,它与使用价值一样是具体的,属于相同的范畴,它来源于使用价值,又服务于使用价值,它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劳动力”这种特殊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它与使用价值具有完全相同的度量单位。由于“ 劳动潜能”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向劳动价值转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它必须通过转化为劳动价值以后才能真实地体现出来,不能算作价值的基本形态,因此价值的基本形态就是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两种。

劳动认识
人的劳动分为市场交易型劳动和自理型劳动。有价劳动是指生产和创造 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无价劳动是说将产品从这个地方运到那个地方。同样是劳动,有时相对获得的利益或报酬是不同的,价值不同,人的意义也就不一样。

我们知道,投资是寻找东西和地方赚钱,这种劳动就是要获得更多更大的利润。没有利润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财富,也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获取利润,更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得到报酬。劳动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发展、成长和存在的需要。我们通过劳动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因此,不同的劳动有著不同的收益,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追求有著不同的劳动,不同的职业有著不同的奉献。

无论是有价劳动还是无价劳动,都是可贵的和值得珍惜的。苦也好,累也罢,劳动不仅有关人的健康和智慧,也有关人的快乐和美好。劳动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劳动锻炼和造就了我们人类。人的伟大其实就在于会劳动、能劳动和爱劳动。没有劳动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能体现劳动的生活是充满幸福的。

劳动证明我们不懒惰,劳动说明我们不贫穷,劳动表明我们不落后。只要我们想进步、想拥有、想改变,劳动一定能够为我们实现。——选自 叶千华《 千华随笔》“对劳动的认识”第104页。

劳动的量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劳动量与他所消耗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经过理论论证,提出:

劳动量的度量方式: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度量劳动者的劳动量。

这里要掌握四个方面的规定与条件限制:

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价值形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价值层次包括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方面;表现形式包括商品和非商品(如服务)两个方面;享受范围包括个体生活与居住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享受方式包括个体独享(即工资、补贴、保险等)、集体共享(即 集体福利)和社会共享(即社会福利)三个方面;价值延伸范围包括幼儿与少年成长、中年与青年发展和老年退休三个方面;价值使用途径包括生活、教育(含义务教育费和职业培训)和工作三个方面;价值用途包括赡养父母、养育子女和维持自己生活三个方面;价值体现方式包括工资、补贴和保险(含 劳动保险、 医疗保险和 养老保险)三个方面;等等。

补偿性

生活资料的消费可分为三种基本情况:补偿不足、补偿平衡、补偿有余。实践表明,当劳动和补偿不能和谐统一时,如果所消费小于一定值,则会出现“补偿不足”,如果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大于一定值,则会出现“补偿有余”,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得到增强而逐渐发展。如果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正好等于一定值,则会出现“补偿平衡”,此时劳动的耗费量正好等于劳动的补偿量,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会维持原状。这就表明,只有在“补偿平衡”状态,劳动者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与劳动量才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社会必要的

同一社会时期,劳动者的 消费熟练度不同,相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潜能,消费熟练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费较少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就可以产生较多的劳动潜能,因此所谓“社会必要的”就是要求劳动者具有社会平均的消费熟练度;同一社会时期,劳动者的劳动熟练度不同,相同的劳动潜能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量,劳动熟练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耗较少的劳动潜能,就可以产生较多的劳动量,因此所谓“社会必要的”就是要求劳动者具有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

劳动强度
单位时间内,提供满足社会目标客户质量、安全、数量标准的数量越多,表示劳动强度越大。

背景知识:

马克思认为:“增进劳动的强度,意思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增加劳动的支出”,他还将 劳动强度定义为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密度,并认为:“提高机器的速度,和扩大同一劳动者照管的机器的范围”、“提高劳动的紧张程度,更加细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的微孔”、“增进劳动的规律性、划一性、秩序性、继续性和能量”(《 资本论》第1卷第438页)等都可提高劳动强度。然而,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密度是什么内涵呢?他并没有阐述清楚。劳动强度是一个容易进行主观感觉而不容易进行 理性抽象的概念。过去,人们往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劳动强度。一是劳动者主观感觉的 紧张性、疲劳性和痛苦性,二是劳动过程所完成的工作量密度。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强度的提高,对于劳动对象来说,加大了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力度(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就是加大了大脑对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处理力度),表现为工作量密度在增大;对于劳动者来说,加大了内部生理、心理和精神的紧张性和痛苦性,表现为劳动者用于补偿劳动耗费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在增加。由此可见,提高劳动强度实际上就是提高主 劳动密度,并维持附加劳动密度的相对不变。因此,对劳动强度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劳动强度:主劳动密度与附加劳动密度之比值,称为劳动强度,用I来表示,即

I=Mlt/Mlb

劳动熟练度
劳动熟练度提高的基本特征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新工人在机床上操作时,开始总是感到笨手笨脚的,心理很紧张,动作迟缓,废品率高,不安全性大,每天下班回家感觉很疲劳,身体许多部位感到疼痛。随著 工作时间的增长,以上现象逐渐减轻并消除。这种现象是由劳动熟练度的提高而产生的。以体力劳动为例,熟练劳动行为有两方面的特征:(1)与熟练劳动行为无关的多余动作逐渐减少,精神 紧张性逐渐消失。例如,儿童初学写字时,常常是手指紧握笔杆,面部肌肉紧张,并且嘴唇撅起,眼睛歪斜,表现出一些多余动作和精神的紧张。(2)熟练劳动行为中各个具体动作之间在时间和空间排列上越来越紧凑,在功能特性上越来越协调一致,并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和灵巧性。如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雕刻家的精美作品往往使人赞叹不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第一个特征标志著劳动者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时所耗费的劳动量逐渐下降;第二个特征标志著劳动者所耗费的劳动量不变时所完成的工作量逐渐增加。总之,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可归纳为一个基本特征:工作量不变,劳动量下降。

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

由心理学可知,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性最主要的表现是动力定型,简称为动型,它是大脑对一定的刺激物系统所产生的反应系统。动型:就是以几个不同的条件刺激物(声音、光线等)按一定时间间隔和顺序组成为一个定型系统,对动物进行反复训练,动物就会逐渐形成一个跟各个刺激物的强弱、性质以及相互关系相对应的稳定的反应系统。在这个反应系统中,机体对前一个条件刺激物的反应变成了后一个反应的条件刺激物,各个刺激物只具有始动作用,而各个反应的性质由整个定型系统来决定。在动型的情况下, 高级神经活动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动,用以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扰,以减少能量的耗费。动型在人的身上表现为巩固的、习惯了的行为动作、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是:人通过对某些具体动作按照固定的时间顺序和 逻辑顺序进行多次反复练习,使其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这一行动的自动化,从而逐渐减少机体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耗费(即劳动量的耗费)。例如,工人在操作机器方面、运动员在体育项目方面的熟练都是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脑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均为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与文字信号,具体表现为大脑神经系统中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脑力思维“动作”的自动化。生理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为机体内部组织所发出的生物化学信号,而产生的反应是机体内部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

劳动的熟练化倾向与非熟练化倾向

由于动力定型的存在,每一个人对于任何劳动量或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潜能都是一个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量。不过,对于确定的 生产领域来说,同时存在著两种变化倾向: 熟练化倾向:是指同一个人完成同一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著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 非熟练化倾向:是指在确定的生产领域,由于劳动力的新老交替,劳动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著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当生产领域的熟练化进程与非熟练化进程大体均衡时,对于确定的工作任务,整个生产领域每个劳动者所付出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熟练度就是用来描述和反映劳动者劳动熟练化发展状况的一种客观尺度。显然,它是一个相对概念。由于 劳动熟练度的基本特征是工作量不变而劳动量下降,它反映了劳动者个人相对于社会平均熟练者完成相同的工作所节省的劳动量,因而反映了劳动者相对于社会平均熟练者的熟练化状况。为此可以对劳动熟练度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劳动熟练度

设劳动者完成某工作所需的劳动量为Ql,该工作所需的社会平均劳动量为Qlo,则把

Rl=(Qlo-Ql)/Qlo

定义为劳动熟练度。

劳动复杂度
职业劳动、专业劳动、跨职业劳动、跨专业劳动,涵盖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类型越多,复杂程度更高。

背景知识:

“劳动复杂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著价值理论界,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研究,但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虽然,人们意识到复杂劳动所创造的劳动价值量相当于加倍的 简单劳动,但并不清楚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复杂劳动应该以什么原则折算成加倍的简单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的劳动价值密度要大。但是,熟练劳动同样比非熟练劳动的劳动价值密度要大,高强度劳动同样比低强度劳动的劳动价值密度要大。然而, 劳动复杂度、 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这三个基本因素各自以何种独特的方式来影响劳动价值密度呢?

统一价值论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其外部特征和内部反应上存在一系列的差异,这些差异存在如下的逻辑关系:引发复杂劳动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劳动者的培养费用;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质量水平;从而使劳动者能够改造那些在组织功能上或逻辑结构上日趋复杂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必然引起劳动者内部反应的复杂性和劳动量支出的复杂性,从而产生了与简单劳动之间在劳动量上的倍比关系;这种倍比(价值)关系必然反映在它们所体现的交换关系之中,也必然反映在它们的劳动主体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交换关系或社会关系必然为人们所反映,并形成相应的观念与意识。由此可见,只有透过复杂劳动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才能准确发现复杂劳动的本质内涵。

实践表明,提高劳动密度可通过三个基本途径来实现:①提高劳动强度;②提高劳动熟练度;③提高劳动复杂度。由于 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只是改变不同劳动者之间劳动密度的相对差异,并不改变整个社会在劳动密度上的平均水平。提高劳动密度只能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提高附加劳动密度;二是维持附加劳动密度相对不变,提高主劳动密度。显然,第二个途径实际上就是提高劳动强度,那么第一个途径无疑就是提高 劳动复杂度。

事实上,附加劳动密度的提高,改善了机体的内环境,提高了劳动行为的 技术质量水平,从而对主劳动密度产生了一定的功能放大效应,使劳动者能够对较为复杂的劳动对象施加作用力,这本身就意味著提高了劳动复杂度。劳动复杂度的提高通常需要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来实现。因此可以对劳动复杂度做如下的精确定义。

劳动复杂度:复杂劳动的附加劳动密度Mlb与简单劳动的附加劳动密度Mlbo之比值称为劳动复杂度,用G来表示,即

G=Mlb/Mlbo

劳动的两面性

任何劳动都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能动性是指人们按照自身对自然界的规律性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受动性是指不论人们是否认识这些规律人们总是受这些规律支配、不得不按照这些规律进行活动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这两个过程同时并存,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唐震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动的一面取得的成果叫做“自由自在的劳动”,并赋予其作为美的本质规定。换句话说,在劳动过程中,当“自由自在的劳动”占居对劳动的主导地位时,人的感受就是美的。他认为,劳动作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是自然界给人类下的一个诅咒,人类永远无法摆脱它,而只能在它的伴随下实现自由。所以,人类劳动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人在自然面前获得自由,当他获得这种自由时,他同时获得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受——即美感。他据此提出了创造美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的观点:1.所有创造美的劳动都是具体的劳动。个体在其与对象的对立与僵持中,需要劳动来解脱。只有劳动能把个体从对象关系中解放出来。由于个体所面临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个体的劳动形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从表面上看,个体的劳动过程是满足吃、穿、住、用的过程。它是那样地实在,那样地俗不可耐,不少人甚至诅咒是劳动使他变得辛苦起来。然而,劳动对于人,就象生命对于人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恩格斯说的好:“劳动改变了人本身”。如果没有劳动,也许世界上至今没有人类;如果没有劳动,人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丰富的生活。人们可以改变劳动的形式,但却不能取缔劳动本身。2.所有创造美的劳动的共性是自由自在性。虽然每一种创造美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比如种植活动、建筑活动、舞蹈活动、歌唱活动、绘画活动等等,但是,这些具体形式的劳动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每一种具体形式的创造美的活动都是体现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活动,那种凡是体现了人类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劳动成果则被看成是美的东西。

人类需要劳动来帮助自己生存,需要劳动来解放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劳动做到了;但劳动又使人被奴役,劳动让人在形式上变得不自由。如果说,劳动的内容使人获得了物质方面的目的物,但却失去了精神方面的目的物。显然,在劳动中,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被分裂了。

参见《接受与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第一版

其他理解

1、劳动的特征

为自己或者他人,提供实物劳动产品,或者提供无形劳动服务过程产品。

背景知识:

1) 劳动的本质:

在一个 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获取并消耗价值客体”的需要。(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表述: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帮助价值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

劳动的价值,也只在于获取和消耗。这是劳动存在的根本价值。除此以外,劳动不存在另外的价值。

2 )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它只能在帮助价值客体实现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只对价值主体有价值,而对价值客体没有价值。这种情况的劳动价值, 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单向价值”。

4)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同一个劳动所涉及到的两端的事物,互为价值的主体和客体。这样的价值周期,我们称之为“双向的价值周期”。而这种价值周期中的劳动,它同时充当了分别为两端的事物获取并实现对方价值的角色,它的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双向价值”。双向的价值周期向我们展示出她的许多温柔和美好的特点:公正、平等、双赢和可持续的建设性。

5 )所谓剥削,是指单向的价值周期中的价值主体向价值客替施加的劳动。

我们也可以说,单向价值的劳动,我们就称之为“剥削”。

2、对劳动的不正确定义. 有几种情况

一, 定义范围狭窄. 比如,"劳动是人 创造自我内、外存在的活动". 但是,劳动是生命现象,不只存在与人类. 再比如,"其包括各种生产过程",但是除了"生产过程"之外的其他劳动呢?定义不详尽.

二, 定义矛盾. 比如,"人类 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人类的"财富"由两点构成: 1,价值. 2,劳动. (详见《资本论》第五卷说明)。用“财富”参与定义“劳动”,它就变成了: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 劳动的活动。”

三,“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类本身及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以及“(劳动)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等

这些是无效的定义。因为它使用了需要被定义的概念“劳动”来定义自身。

另外,“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这一点是错误的。是对马克思的思想的曲解。劳动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象。正如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如果在人产生之前没有劳动,而人产生之后才有劳动,即,“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那么,劳动就不可能创造人,因为人已经存在。这与马克思先生的结论是背道而驰的。

3.下面是各种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劳动定义  劳动

劳动是人创造自我内、外存在的活动,其包括各种生产过程(在汽车制造厂上班,在土地上耕作,在学校里教学、学习,或制作比萨饼等!)。在各种技术水平上,千百万种工作和任务都是由劳动完成的。对于一切 人类文明来说,劳动力都是最重要的 生产要素。

①人类 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脑力劳动,体力劳动

②专指体力劳动:劳动锻炼

③进行体力劳动:他劳动去了

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人类生产出的人和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力是其中的决定因素。劳动创造文明,创造财富,促使人类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在一定的历史下 生产力体现为劳动力与生产工具总体的对于自然及外在社会关系的矛盾。

劳动的核心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係的内在矛盾。其基本规律为劳动力的与生产工具的外在创造性发展规律。发现与创新的规律,积累与重复劳动的规律。其规律的表现为劳动力与生产工具的螺旋上升及不断扩展的生产对象。

劳动应该是劳动人民的义务,按劳分配应该是劳动人民的权利。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本质就是按资分配,拥有原料 厂房 设备的资本家会佔有大量的企业利润,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否定按劳分配。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勇敢美国医生再次站出来揭穿Covid-19实
2020: 这个或许已经完善得无懈可击。
2019: 紫阳归来民主光
2019: 疯狂,中南海想把外企都趕走
2018: 习近平有应付经济崩溃的办法?
2018: “做人之道”与“治国之道”
2017: 杀人而左右舆论,盛宣怀的车祸和邓小平
2017: 谈谈共产主义 I - 给共产主义作个简明
2016: 转贴: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2016: 希拉里圆滑,川普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