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毛時代“以糧為綱”實乃“民以食為天”的經濟建設為中心!而鄧右“包產到戶”則反之而自毀
送交者: 東田楓葉 2022年11月30日12:11:4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轉載】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問題都是在毛澤東時代解決的
文/星火網刊
 

       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包括農業組織、農業生產條件、農業與工業的關糸等多方面的大變革在內的系統工程。從根本上說,中國現代農業的基礎建設都是在毛澤東時代完成的。

  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只能建立在集體經濟和公有制基礎上,在私有制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經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國農村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體制,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工、農、商、學、科技緊密結合,人力、資源統一調配,這從生產關係上為農業生產力大發展和共同富裕奠定了牢固基礎。

  在“三年困難時期”過後,黨中央把農業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把改變落後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環境、大力加強農業基本建設作為主耍目標任務。毛主席領導農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方針,發揚戰天鬥地精神,開展了一場持久的以全面加強農業基本建設、改變農業生產條件為目標的群眾戰爭。從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用了十五、六年時間,使中國農業生產狀況發生了歷史的改變。其主要成就是:

  1、完成了對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水患,變水害為水利

  幾千年來農業都是靠天吃飯,洪澇和乾旱是威脅農業安全的最大的自然災害。為此,早在建國之初,毛主席就相繼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根治海河”、“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等一系列號召,掀起了一場大規模治理江河洪水的運動,並結合興修水利。當時前方抗美援朝戰爭正在吃緊,後方又發動起宏大的治水的人民戰爭。這樣的壯舉、這樣的偉業只有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才敢擔當!

  至1958年以後,各地治水規模和投入進一步擴大,並逐步產生顯著效果。到了70年代就基本上完成了對全國江河、湖泊的治理,並開掘了許多新河道,修築了大量水利工程,其中包括對海河、淮河、黃河、遼河、長江支流等許多大江大河的治理。不僅消除了大的洪澇災害,而且建立了許多具有綜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樞紐工程,產生了除弊興利的巨大效果。

  止於1977年全國各地共開掘、興建人工河道近百條,建水庫八萬多座。例如,令人震驚的河南林縣紅旗渠,被稱為“人造天河”,1969年全部建成,總幹渠長104里,灌溉面積擴大了60萬畝。湖北省漢北河也是一條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長110多公里,建成後擴大灌溉面積100多萬畝,等等。毛時代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至今遍布全國,其中除了在分田到戶時被損毀的一些外,大多仍在繼續使用,有些已成為當地著名的旅遊區,造福了後代。如橫跨皖豫兩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長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利工程、浙江省的千島湖工程、山東省的位山引黃灌溉工程等,至今仍是我國水利建設的典型!

  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實施和完成的。如此艱巨豪邁的工程、如此宏偉的業績,在歷史上什麼時期曾經出現過?古今中外誰能與之相比?這樣的人類奇蹟只有在毛澤東時代才能創造出來。如今吃水能忘掘井人嗎!

  2、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治山改土,全面整修農田,使大部分農田實現灌澆

  中國農業落後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其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幾千年來只能靠天吃飯。大寨是中國北方農村的一個縮影。全村七百多畝土地分布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七零八散、高低不平。土地十年九旱,一下大雨就澇,畝產只有七、八十斤。但是大寨人不向貧窮低頭,而是認準了向窮山惡水開戰、治山改土的一條道。在60年代初的困難時期,硬是靠人力打石築壩、填土造田,在山坡上造成了新的“大寨田”。這樣不僅擴大了地塊面積、整平了土地,而且能夠保持水土,旱澇保收,畝產在當時就翻了兩番,基本上擺脫了貧困,而且還向國家做出了很大貢獻。

  大寨的經驗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在毛澤東的倡導下於1964年作出了“農業學大寨”的決議。“農業學大寨運動”,其主要內容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按照水利化、機械化要求,對土地進行升級改造。在各地人民公社的統一領導和規劃下,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治山改土、修“大寨田”、大打農業翻身仗的群眾運動。

  過來的人們都知道:過去農村的土地大多是脊薄荒涼的,不要說山區丘陵地區,就是平原也是坡窪起伏、高低不平的,絕大部分不能水澆,正常雨量下高處旱、窪地澇,好年景產量不過二百斤。很多地區鹽鹼現象嚴重,土地一片白茫茫,草木不生。當時有大量耕地是沙土,土質脊薄,既不保水又不保肥,產量極低。這種狀況正是在六七年代“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根本改變的。

  那真是一個艱苦卓絕、驚天動地的年代!人民公社社員千軍萬馬齊上陣,縣、社幹部和群眾一起奮戰在田野,他們吃的是窩窩頭、玉米粥,使用的是钁、銑、獨輪車,硬是以手掘、肩抬、愚公移山的方式將土地搬了家,將每一片土地整平、修成整齊劃一的畦田,並結合修水渠、打機井、治理鹽鹼、翻淤壓沙等,使大部分土地都達到了能夠排澇和灌溉的標準,成為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經過10年多的時間,使大地變了模樣,變成了畦田縱橫、渠水成網、綠樹成行的圖畫!

  有人詛咒那個時代生活艱苦、勞動報酬低,有人詛咒那時“一大二公”、“不自由”。但是如果沒有那個時代人們的艱苦奉獻、創業拼搏,能有後來及至今天農業的大翻身嗎?那一代人所創造的價值及其惠及子孫後代的功績有誰能與之相比?他們譜寫了中國農業發展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事跡;正是那時,為實現農業產量大幅度增長和人民生活富裕做出了最具有決定性的事情,鋪就了最堅實的路基。

  3、大力發展支農工業和電業,為實現水利化、機械化、化肥化、電氣化提供了充分條件

  農業現代化必須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如果沒有相關工業的發展是不可能的。

  貫徹毛主席“實現國家工業化”的目標,在6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工業開始迅速發展,包括困難時期下馬的一些項目也重新恢復和發展起來。這對農業生產力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由於大慶以及勝利、大港等許多新油田的建立,使我國石油達到基本自給,加上這時大批新煤礦的建立,這大大促進了與此相關的化工、化肥、化纖等工業的發展,直接促進了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在70年代初,經毛澤東、周恩來批准,中國引進了一大批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纖、3套石油化工、10個烷基笨工廠等。因此,一大批大型化工廠、化肥廠、化纖廠建立起來。至到縣裡都建立有小化工、化肥、氨水廠等。使中國化肥、化纖、人造棉等產量在70年代迅速增長。如:化肥產量1978年比1977年以66%的速度增長,到1979年達1065.4萬噸,化肥施用量比1962年增加了12.4倍;化纖產量1979年達32.6萬噸,比1965年增長550.7%;棉布產量1979年達121.5億米,比1965年增長93.5%。這些都為80年代的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充分條件。

  70年代農機製造業發展很快。1976年又一新的大型拖拉機製造廠—山東拖拉機廠建成。到1979年,全國有拖拉機56萬台,手扶拖拉機140萬台;全國大部分公社都有了拖拉機,有相當多的大隊有手扶拖拉機。柴油機、播種機、粉碎機等一些農業機械也逐漸投入使用。農業機械總動力1978年比1962年增加了14.5倍。那種人拉犁子、用杴翻地的現象這時就逐漸消失了。

  六、七十年代中國電力發展很快。全國一些大型發電站如:劉家峽水電站、丹江口水電站、龔咀水電站、黃龍灘水電站、碧口水電站、八盤峽水電站、唐山陟河發電廠、山東萊蕪發電廠等都是這時期建立的。同時各地都興建了許多中小型發電站。從1966年至1976年僅全國農村就新建了中小型電站56000多座。到1978年,全國農村90%的公社用上了電,60%以上的生產大隊通了電,農業用電比1965年增長了470%,機電排灌動力達到6500萬馬力,機電排灌面積增長了4倍以上。

  由於農田基本建設和支農工業的發展,到70年代末,農業發展日益朝水利化、半機械化和電氣化馳進。1978年全國灌溉面積達八億畝,與1965年相比增長了60%。農業達到每人有一畝以上穩產高產田。農業生產條件發生重大變化。

  4、大力發展農業科學技術,農作物普遍實現了良種更新

  中國早在1957年就成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制訂了農業科學研究的規劃和任務。把種子改良、消滅種蟲害列為重大目標任務。

  進入60年代,有關科研部門培養的小麥、水稻、玉米、高梁等農作物新品種就開始在生產中推廣。這些新品種還不斷更新換代,使農業產量逐漸提高。例如雜交水稻的研究,從60年代開始,到70年代其成果就開始推廣,袁隆平的新品種使水稻產量提高了20%,畝產達千斤以上。在防止病蟲害方面,數千年來危害中國農業安全的許多病蟲害被消滅或得到有效控制。從70年代初,科研部門就把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新技術應用於農作物育種,培養成水稻、小麥、棉花、玉米、穀子、大豆、油菜等幾十個新品種,不僅使農作物產量提高、生長期縮短,而且具有抗病蟲害等特點。從這時起,中國在改良品種、消除病蟲害等方面的成就逐漸領先世界,對東南亞以及全世界農業發展產生很大影響。正是這些新的科技成果的推廣成為中國農業產量大幅度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等等。

  毛主席早在1958年就提出了“農業八字憲法”,即“土、肥、水、種、密、保、管、工”。概括了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實質是對數千年落後農業進行的一場改造和革命。

  在取得上述幾方面偉大成就的基礎上,中國農業在70年代後期就進入大發展局面。從1963年到70年代末,十六、七年的時間內糧食產量都是持續增長,無出現過任何一年大的減產或波折的情況,連《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承認:即使在“文革”動亂時期,全國糧食生產也“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僅從1965年至1978年來說,糧食產量就由19452萬噸增至30475萬噸,十多年間增長了56.7%,年均增長率是3.5%,大大超過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年均增長速度。其中1978年比1977年增長了7.8%,呈現出逐漸加快發展的趨勢。從此,中國農業基本上擺脫了靠天吃飯、受自然災害嚴重影響的歷史。並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人們今天享受到豐富的生活成果時,應該知道其福祉正是源於老一代人那一場改天換地、艱苦卓絕的創業運動。中國農業的根本變革和業績,只有在當時集體經濟和計劃管理下才得以實現,設想在分田單幹、一盤散砂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新病毒是煤體慫人聽聞,不需疫喵!/今
2021: AMERICAN EVIL SYSTEM USES LI L
2020: 現在正是進攻共產黨獨裁的絕佳好時機
2020: Covid-19 infected Cases (Jan 23 Nov
2019: 毛主席是民族之魂!是精神的信仰!
2019: 四十萬歐元可買修煉鑰匙(14),附送內丹
2018: “有性生殖”是為了啥
2018: xpt:中美貿易戰的結局--騙,騙,再騙
2017: 王岐山透露習近平為什麼要集權
2017: 知道“共和國”一詞可恥的歷史來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