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就《論“松”》答拳友
送交者: 即興 2007年11月06日12:16:3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就《論“松”》答拳友 即興

自發表了《論太極拳的松》一文後,有些網友對我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疑問。
我願意為此作些補述。供太極同好參考。

(一)關於【一般運動保持體態平衡不一定要鬆,也不需要 鬆才少耗能】

我覺得這種說法,似乎還是認為“松”主要地是一種對肌肉的張、弛狀態的描
述。

但是,正如我在《論松》一文中所說。在我看來肌肉的張、弛狀態,在太極拳
涉及的“松”中只含有較小的比重。它只是達到太極“松”的三個因素中的一
個。而且,即使就肌肉的張、弛狀態而言,“松”也不是指肌肉的收縮程度,
而是指使肌肉能靈活有序地收縮,舒展的技能。即在太極運動中,每個時刻不
同的肌肉該收縮的要收縮,該舒展的要舒展。並且收縮,舒展的轉換過程要靈
活。這不僅是理論上的要求,在實際上如不能達到這點,也一定會表現出不同
程度的“僵”。

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標準來考察其他運動的話,那麼我認為一般運動中,為保持
體態平衡也會要求“松”的。至少可說“松”是有利於體態平衡的。例如體操、
跳水、花樣溜冰等運動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各部分肌肉的張、弛有序,協調。
肯定是得不到好成績的。即使是這類運動,也有與太極拳不同之處。它們主要
地是在雙足離地,全身懸空的狀態中體現其精確控制的協調韻味與精湛的平衡
藝術的。因此,它們在練習中主要地是培養在高速運動中的協調,平衡技能。
在運動中較少有機會細緻地體念每一運動瞬間的平衡狀態。

然而,除了陳式太極外,大部分太極運動過程中,並不存在雙足同時離地的運
動狀態,因此,練拳者能在慢速運動中悉心體察每一運動瞬間全身的協調、平
衡狀態。並能即時地作反覆嘗試各種平衡方式。從而可以較精確地,以極微小
的調整來改善運動的協調、平衡能力。我們在走路時,很少有失衡的感覺。這
是因為速度較快,有些失衡狀態被掩飾過去了。當慢速行走時,大多數人可以
感覺到在前跨的腳着地之前的瞬間人體是處於失衡狀態的。太極拳要求人們在
進步時必須當前移的足着地之後,才可前移重心,也就是為了避免這種瞬間的
失衡。這看似不難,但練了一年以上還是未能達到這一要求者卻並非少數。為
避免類似的短暫瞬間的失衡,太極拳對控制人體的動作協調,平衡的能力提出
了較其他運動更高的要求。清靜的意識、慢速的運動方式提供了覺察這種短暫
失衡的可能性。“松”則是達到這一要求的必不可少的技能。這種技能與雜技
中的頂碗,空中走鋼絲較為接近。

至於其他不以平衡為主要考察標準的運動,當然會對“松”提出不同的要求。
然而這正是太極運動與那些運動的不同之處。各項運動之間只有對控制肌肉有
序張、弛注重程度的不同,而不會存在需要不需要的區別的。激烈運動中發生
的痙攣就是肌肉失控收縮的表現。

關於能耗,減少能耗有多種途徑。而我把“松”定義為一種技能,而不是一種
狀態。我並不認為,“松”了就是處於最少能耗狀態了。“松”作為一種運動
技能,改進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我們不可能達到完全“松”,而只可能爭取
越來越“松”在其他節能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運用最佳的放鬆技能,便能在同
一條件下,以最小能耗來完成特定的運動。

所以,我認為“松”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運動能耗為目的的一種太極運動的技
能。太極拳運動要“松”不是要求鍛煉者達到某一具體的能耗程度,而是要求
練太極者要着力於改善:(1) 調節肌肉張、弛;(2) 提高關節靈活性(3)
加快意識對外力的反應速度,這三方面的技能。並指出獲得這種技能的關鍵在
於自始至終保持意識的清靜。

其實,這與我們經常要求運動員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發揮最佳競技狀態,也
是一致的。只是將“松”的技能運用的着重點不同:有的追求運動速度,有的
追求力度,有的追求某種團隊的配合技巧等等,並因此對同一要求運用不同的
術語來表述而已。

(二)關於【鬆是有助輸導外力及內力.內力好多人用氣去形容.
氣一字你好像比較少用】

鬆的確有助輸導外力及內力的功能。所謂輸導外力,實際上就是在受到外來作
用時,不頂不丟。這就包含減少“僵”力、“蠻”力的意思。其實也就是要減
少在外力作用下,維持平衡的能耗。如張達泉在年近八十時還能與青壯年連續
推手三、四個小時。對手東倒西歪而他仍然神靜氣定。這就是基於他以最低能
耗輸導外力,能“松”的功力。所謂輸導內力,也就是減少因本身肌體運動中
的不協調,造成的肌體僵硬而引起的不必要的內耗。這也是一種減少運動過程
中不必要能耗的技能。

關於“氣”這個術語,我的確很少用。因為,這個“概念”不要說老外難以理
解,就是當代的中國人有多少人能說清楚的?我雖隱約有所“感悟”老實說我
並說不清楚究竟什麼是“氣”。現在,我接觸的老外多於同胞。這就逼着我要
用老外容易理解的說法來解釋太極運動的要領。

中國的養身之道與老外的健身之術必有相通之處。現在的問題就在於人們還沒
有找到靈便、有效的溝通橋梁。所以,我不得不為找尋這個橋梁而加緊探索還
十分陌生的領域。例如神經與肌肉的聯繫是怎樣的機理。穴位與神經是否有解
剖學上的聯繫,等等。

我也不怕笑話,不妨說說我的假設。西醫基於人體解剖的研究,認為人對外界
的感覺是由神經末梢接受的,然而,人體各處都存在着游離的神經末梢。那麼
“氣”的流動的感覺是否是只有當人們意識清靜下來後才能由神經系統感受到
的人體內部運動時,各組織相互接觸、運動、作用所產生的感覺反應呢?

神經元由胞體與突起兩部分組成。有兩種突起:一是,能反覆分支,能傳遞刺
激的樹突。一個神經元可有多個樹突。二是,較長的軸突,每個神經元只有一
個軸突。軸突的末端可反覆分支。它與其他神經元的胞體、軸突、樹突構成突
觸。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功能性接觸位點。信息經此轉遞。突觸根據不同的連接
又可有軸-樹突觸、軸-胞體突觸、軸-軸突觸、樹-樹突觸、體-體突觸之
分。由軸突與樹突能反覆分支看。神經系統之間的連接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
它們之間的連接又是極靈活的。解剖學的研究還揭示出神經信息的轉遞完全是
化學物質與離子的運動。

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神經系統與肌體的相互作用下完全可能擴展神
經系統與肌肉聯繫的信息網絡。也即在意識的引導下,完全可能產生新的感受,
及新的控制點及控制機能。

那麼,如果說一般人沒有或只有較低的對肌體內部運動的感受及控制能力的話,
我們經過長期的有意識鍛煉完全存在我們對所謂“氣”的新的感受的可能性的。
並且由此導致存在於少數人身上的某種所謂特異功能也並非必不可能。我們應
當以開放的,而非排斥的心態來對待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我們必須用嚴格的
實驗結果來證實某一科學假設。同樣,要否定某一假設也必須有嚴格的科學實
驗的依據。對任何不為自己認同的假設,輕易地以不科學加以否定,進而阻礙
別人的研究本身就是一個不符合科學研究原則的蠻橫行徑。

我們認為“氣”的能量當來源於血液循環輸送的營養。而意“氣”導引的肌肉
收縮產生的力是“氣”的能量的體現。“氣”的流動感則是人們對體內某種肌
體運動的一種新的感受。我們自然呼吸引入的氧氣量是人體產生一切動能的重
要來源。“氣功”有利於增加氧的吸收及廢氣的排出。所以練“氣功”就必然
主重於呼吸運動的研究。中國“氣”功的研究從來都對“外氣”與“內氣”給
予同樣的重視。“外氣”為源,“內氣”為用。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理解中國
養身學對“氣”的論述,就與西方的健身理論有很多相通之處了。

當然,太極拳論中的“氣”還只是涉及了中國醫學,哲學體系中所說的“氣”
的部分含義。太極拳與氣功不同。它並不把“氣”作為主要的運作對象,而是
強調以意領氣。所以,在太極拳領域中所提及的“氣”,以我的理解主要地只
是在意識清靜下來後對肌體內部運動的一種感受。我相信通過精心的研究,在
這個領域中,人們必定能找到溝通中西的橋梁。

有些人把中醫排斥在科學之外,我看主要還是由於沒找到中西兩大生命學科之
間溝通之途。我讀書不多,最近,見到於志鈞先生編著的《桓侯八槍——萇氏
太極槍》,因其所述,與張達泉的槍論有很多相合之處,故較仔細地讀了一下。
其中在《五氣練法》一節中很具體地記載了“三焦氣”、“聚中氣”、“息心
氣”、“舒肝氣”、“壯腎氣”的練法。我覺得其中有很多動作與西方運動員
的拉韌帶,放鬆肌肉,舒展筋骨或一些鍵身操極為相似。區別只存在於,因文
化背景的差異,在解釋這種運動的健身機理的理論體系中。

(三)關於【為甚麽發勁也要鬆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一般人們認為發勁就是來源於肌肉的收縮力。其實,這
可能正是把“僵”力誤認為“剛”勁的原因。

其實,我在《論松》一文中已說了。人們在運動某一肢體或轉動關節時,總是
在收縮某部分肌肉的同時,舒展另一部分肌肉的。骨骼與關節的運動力源於骨
骼肌。按作用,骨骼肌可有伸肌、處展肌、內收肌、旋前肌、旋後肌等。每一
塊肌肉都有二種以上的功能。在某一關節運動中起着收縮的主動肌作用的骨骼
肌,在另一種運動中可能是協同肌甚至是鬆弛、伸長的拮抗肌。

如果將該舒展的肌肉也收縮了。就會造成關節的僵硬。我們在發勁時也一樣,
太極發勁全身要有一股松彈的勁。就拿方架分腳前的披身、扇通背右手的提轉、
野馬分鬃的揮臂。手臂的肌肉都需要舒展,這勁主要來自腰、腿、胯的松彈釋
放出的彈勁將手臂如繩鞭似的揮出。如果,手臂,肩膀的肌肉不鬆弛,它們所
產生的僵力就會抵消腰、腿、胯的發勁。一般攬雀尾的掤勁主要的也是由腰、
腿、胯產生的松彈勁,加上含胸拔背引發的上身的舒展勁發出的。如果不分青
紅皂白地收縮全身的肌肉。是無論如何掤不出去的。

由此可見,我們僅用肌肉的鬆弛來概括“松”的概念是以偏蓋全了。也正是這
種誤解造成了不可以完全“松”下來的憂慮,使初學者在“松”與“剛”之間
無所適從。我們說的“剛”勁實際上是一種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來的全身協調
一致的“松彈勁”。這需要極高的肌體協調技能。所以,能發多大的“剛勁”
果然與某些部位肌肉具有較強的收縮力有關,但,它也是與掌握協調全身的放
“松”技能的程度成正比的。“僵”必定會造成不協調的“散”,會增加發勁
時不必要的能耗,降低發勁效率。

希望能有更多的太極同好,在這一領域中共同尋找廣泛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薩達姆,死不了
2006: 《老薩終被判絞刑 歷史必然審暴君》[
2005: 蜀帖龍:嚴懲襲警的通知確屬多餘!
2005: 馮竹:媒體兩字在中國文化中代表媒婆身
2004: 將根本影響世界格局的布什政府兩大戰役
2004: 四川漢源水電工程事件分析(區別二類不
2003: 美國媽媽瑪莎:我和我的中國女兒
2003: 立體地了解日本
2002: 品牌意識與 “中國人”的 聯想(上)
2002: 從美國中期選戰看「六四」與「九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