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方舟子不是1985年福建高考文科單科狀元 轉貼
送交者: 嘻嘻` 2010年10月03日09:14:57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方舟子不是1985年福建高考文科單科狀元 轉貼 

亦明:我和方舟子分手、決裂的前前後後(四八)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xys/archives/315968.aspx

語文狀元方舟子

   

   引言:

   知道方舟子而不知道方舟子是個語文狀元,不是真知道方舟子;

   知道方舟子而不知道方舟子是個假冒狀元,是真不知道方舟子。

  

   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偽狀元

   

   1、 自己吹出來的狀元

   在方舟子自我加冕的三頂桂冠——生物化學家、詩人、網民——中,並沒有“語文狀元”這一頂。

 但是,在方舟子所有的“光輝業績”之中,他於1985年高考時獲得的福建省語文單科第一名這個成績,卻是他最為驕傲的。

 這一點,任何對方舟子稍有了解的人都不能不知道。因為這段歷史,這個輝煌業績,不但如他自己承認的,“一有機會我總愛提一下此事”,實際上即使沒有機會,他也要創造機會,來“顯擺”一番。

 難怪有人會在報紙上這麼說:“方最得意者,在於他是當年福建高考的語文狀元。”(李方:《挑釁性指數:娛樂大眾的真諦》,見2005年11月10日《南方周末》)。

 對於這個說法,方舟子當然不肯認賬。看他咬牙切齒地如此反擊說:

   “我對李方的主要印象,是在1999-2000年間他因為宣揚、支持‘史前超文明’和朱海軍的‘面對面進化論’之類的偽科學,曾被我痛打過。據說之後他有所反省,不敢再妄談科學,不過其信口開河的毛病卻是改不了的了,改為妄談別人了,比如說‘方最得意者,在於他是當年福建高考的語文狀元’,儼然我肚子裡的蛔蟲。其實在我看來,能把文科妄人打得滿地找牙,打得一起對我哭着喊着叫停,所感到的得意程度就大於小時候得了‘語文狀元’。”(方舟子:《〈南方周末〉現在真是墮落了!》)。

   那麼,李方是不是在信口開河呢?還是讓事實來回答。

   早在1993年7月,方舟子就寫文章告訴全世界說:

   “後來之所以以全省高考語文第一名的成績,卻去上沒有文科系的理工學校中國科大,乃是因為知道詩歌創作可以業餘玩玩,生物研究卻必須有專業訓練。”(方舟子:《我的理想》)。

   據方舟子自己說,他正式上網始於1993年8月。(見劉錚:《方是民(方舟子)博士採訪錄》,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Net/afustc_interview.txt)。

 也就是說,在上網之前一個月,方舟子就把這塊“全省高考語文第一名”的牌子從箱子底翻了出來,擦拭乾淨,要尋找機會“提一下”。

 可以想象,方舟子在網下亮這塊牌子的時間肯定要更早,甚至可能上推到1985年。

   方舟子狂曬自己的狀元牌子,是在1999年以後。很可能當時無業一身輕,閒得無聊;也可能是急於打進中國的文史學界,需要一個身份證,於是在這年高考之際,方舟子推出了《1999年高考語文參考答案和分析》一文。當然,方舟子不會錯過這個“顯擺”的機會

   “高考語文試卷登出後,有幾位網友來函要我也登出標準答案。標準答案還未公布,我自己來寫好了。我做為1985年福建省高考語文第一名,還是有資格來猜測出題者的用意,雖不中,亦不遠。如果標準答案與我的不同,以我的為準,考生可以拿我的分析去跟老師辯論,呵呵。”

   在方舟子的語彙之中,“高考語文第一名”和“高考語文狀元”這兩個稱呼是可以互通的。他有時甚至徑直稱呼自己是“語文狀元”或者“狀元”。比如,在1999年8月登出的《“法/輪/功問題”讀者來信選登(二十三)》的“編者按”中,方舟子說:

   “前一陣‘法/輪’和‘民/運’渣滓集中揭露何祚庥的真面目,現在又變成了揭露方舟子的真面目,連‘高考語文狀元’都成了謊言,大約自己說慣了謊,也認為別人都是跟他們一樣的貨色。”(見: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religion/falun-letter23.txt)。

   1999年11月,方舟子應《書屋》的約請,作了一篇“命題作文”。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提起高考語文,就像談起舊日戀人,內心不由就湧起一股柔情。各門高考科目中,只有語文這一門考的是技能,跟教材沒有關係,所以也就不用特地去準備(準備了也沒用),既不必像數理化那樣做大量的練習題,也不必像政治、英語、生物那樣死記硬背,在我完全是置之度外,只要到時候去考試就行了。結果還順手考了一個全省第一,俗稱狀元。狀元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所以一有機會我總愛提一下此事讓我的祖宗風光風光,這回擺顯起來更是名正言順。做完了今年的高考語文題,跟標準答案對了一下,發現只錯了三道,這把寶刀過了十四年,還是一點沒老。看來如果再去參加高考,再拿個語文狀元還是可能的。對別的科目我就絕不敢夸這樣的海口。”(方舟子:《不動聲色的變遷——從〈心中有話向黨說〉到〈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見《新語絲》月刊1999年第11期;《書屋》1999年第6期)。

   2000年8月,方舟子在接受科大校友會的電話採訪時說:

   “我在中學時就很喜歡文學,高考是福建的語文單科第一名。”

   “中學時因為文科各科都很好,老師們勸我考文科,認為我可以考文科狀元。考理科狀元就難多了,高手太多。”(劉錚:《方是民(方舟子)博士採訪錄》)。

   2001年7月24日《世界日報》洛杉磯版發表文章,題目是《方舟子“新語絲”網站敢說敢言》,其中這樣介紹方舟子:

   “他自幼品學兼優,考大學時考出了全省語文單科成績第一名。但這位‘文科狀元’偏偏走進了中國科技大學的校門,一腳踏入生物細胞學的領域。”

   2003年6月4日,《天津日報•假日100天》發表《13名人暢想高考未來》,對方舟子的介紹是:“方舟子:1985年參加高考,是福建省語文狀元。”而方舟子在“暢想高考未來”時說:

   “我是在1985年參加的高考,平時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也善於考試,準備高考時並沒有感覺到什麼壓力,反而因為只做複習、不必學新課程而覺得更輕鬆些。最後是以高分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我雖然學的是理科,文科課程也不壞,高考時得了全省語文第一名。”

   2005年1月24日,《時代人物周報》發表陳黎的文章:《方舟子 從詩人到戰士》。其中說:

   “他在高中時文科的成績實際上更好一些。他說文科根本沒人能和他比,於是語文老師建議他讀文科,說拿個高考第一絕對沒問題。但他堅持要去讀理科,因為文科可以自學。他說:‘我從小就對生物很感興趣,我是生物興趣小組組長,採集了很多標本,植物、蝴蝶標本,其他人讀生物是因為生物熱門,我是惟一對生物特別感興趣的。我總成績不錯,語文拿了全省第一,是語文單科狀元,也算是報答我的語文老師了。’”

   2008年11月25日,《晶報》發表署名王恆嘉的文章,《方舟子:網絡時代的“偽科學狙擊手”》,其中有這樣的文字:

   “高考臨近,因為方舟子各種文科成績優異,有衝擊‘狀元’的可能,有老師極力勸說他報考文科,但方舟子最終還是選擇報考理科進入生物系,因為他覺得文學之類的東西,完全可以自學,而生物等科學一定是需要試驗室,需要人指導的。理科考生方舟子當年的語文單科成績是全省第一。”

   根據上面這九條時間跨度長達15年之久的自吹自擂,說“方最得意者,在於他是當年福建高考的語文狀元”這樣的話,還需要成為方舟子肚子裡的蛔蟲、還需要“信口開河”嗎?

   “高考第一名”——一般指文科或者理科總分的第一名——固然被時下的媒體炒作為“狀元”。但是,稍微有點兒歷史知識、稍微有點兒自知之明、稍微有點兒涵養的人,都不會根據自己在高考時得到過第一名的成績,就說自己是狀元。實際上,即使是沒有一丁點兒歷史知識、沒有一丁點兒自知之明、沒有一丁點兒涵養的人,也不太可能二十幾年如一日地向世人“得瑟”這個經歷。這是因為,在大學畢業二十多年之後,對於成功人士來說,那個“第一名”早已顯得微不足道;而對於那些不那麼成功的人士來說,提及這個經歷,只會招來旁人異樣的目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說你吧?有誰原意給這句話當活例證呢?很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的心理作用,“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在作《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時,只能夠找到“1977-1998年全國各省市的高考狀元近400人,約占1977-1998年我國各省市高考狀元總數的四分之一”,而“其中能調查到職業發展狀況的高考狀元約150人,約占1977-1998年我國各省市高考狀元總數的十分之一”。他們據此得出結論說:“大部分高考狀元從產生到大學畢業,都很少進入人們的視野,與現今高考狀元‘高曝光率’大不相同,我國早期的高考狀元誕生和畢業後‘能見度’偏低。”

   而恰恰是這個連“全國各省市的高考狀元榜”都沒有上去的“方狀元”,卻極力要自我“曝光”,要增大“能見度”。由於他的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自我宣傳,方舟子成了過去三十年間中國——不,是全世界的華人圈中——最最著名的“狀元”。

   

   2、 徹頭徹尾的偽狀元

   應該承認,假如方舟子真的是狀元的話,則無論他再怎麼淺薄地、不顧世人恥笑地顯擺自己,別人也拿他無可奈何——現在的潦倒確實無法抹去過去的輝煌。但事實是,方舟子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假狀元。

   (1) 真狀元

   根據《辭源》,“狀元”一詞始於唐代。當時的舉子到京城應試,須要先投“名狀”,因此登上進士科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元”者,首也,頭也,第一也。到了宋朝,“狀元”之名得到官方的確認,專門用來稱呼科舉“殿試”(又稱“廷試”)考得第一名之人。

   顯然,殿試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參加的。不論哪朝哪代,想要參加殿試,都要經過多層次的選拔和考試。僅以明、清為例,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據《明史•選舉志》:

   “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狀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鄉試第一為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雲。”

   也就是說,在當時,全國每三年才出一名狀元。而通往狀元之路,首先就要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但是,要參加鄉試也不是輕而易舉的。《明史•選舉志》說:“科舉必由學校。”參加鄉試的考生,或者需要通過各類學校(國子監及府、州、縣學)的“歲考”,或者通過鄉試之前舉行的“科考”。也就是說,想要考上狀元,鄉試是必過的門檻兒,即使是國子監的學生(俗稱“太學生”,其地位遠高於今天的大學生),也要參加鄉試。鄉試在各省舉行,考中的,成為舉人。有了舉人的身份,就算有了“功名”,也就有了做官的資格,儘管不一定會被授職。而舉人中的第一名,俗稱“解元”。明朝著名的解元有唐寅和解縉;清代著名的舉人有戴震、梁啓超和林紓。

   考上舉人有多難?首先看每科登榜的人數。明、清兩朝,每科鄉試產生的舉人人數,各省均有名額限制。根據《明史•選舉志》,明正統年間,“南北直隸定以百名,江西六十五名,他省又自五而殺,至雲南二十名為最少。”根據《清史稿•選舉志》,清初順治年間,

   “順天、江南皆百六十餘名,浙江、江西、湖廣、福建皆逾百名,河南、山東、廣東、四川、山西、陝西、廣西、雲南自九十餘名遞殺,至貴州四十名為最少。”

   也就是說,在明、清兩朝,每三年考中鄉試的舉人,大省不過百餘名,小省僅有幾十名,全國才不過幾百人、千餘人左右。而“解元”,全國不過十餘名,平均每年只有幾名而已。(中進士的人數,在明朝,最多472人,最少只有32人,一般在二、三百人左右。在清朝,人數最多一科是雍正庚戌年,為406人,最少一科為乾隆己酉,為96名。(資料同上)。

   次看鄉試考生中榜的機率。清順治二年,各直省每中舉人一名,許送應試生員三十名。康熙二十九年,江南、浙江每中舉人一名,許送應試生員六十名,則中榜率低於2%。康熙三十年,應試生員人生是中舉之人的百倍。乾隆九年,直隸、江南、江西等大省,比例為1比80;山東、山西等中省,比例為1比60;廣西、雲南等小省,比例為1比50。(見: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中華書局1984年版62頁)。而在乾隆年間,福建的大縣應試童生可達萬人,中縣五六千人,小縣也達數百人。(見《福建省志•大事記》,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88頁)。

   光緒二十四年,梁啓超在公車上書中這樣描述當時的科舉狀況:

   “邑聚千數百童生,擢十數人為生員;省聚數千生員,而拔百數十人為舉人;天下聚數千舉人,而拔百十人為進士;復於數百進士,而拔數十人入翰林。”(梁啓超:《公車上書請變通科舉折》,見《梁啓超全集》162頁)。

   大致說來,在清末,百分之一左右的童生能夠成為生員,百分之一、二的生員能夠考成為舉人,大約百分之十的舉人能夠成為進士。換句話說,在讀書人中,成為舉人的可能在萬分之一,成為進士的可能大約為十萬分之一,成為狀元的可能低於千萬分之一。

   唐朝詩人孟郊在四十六歲時中進士,作詩曰:“當年齷齪不足夸,而今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而狀元及第之後,那更是功德圓滿了。北宋進士尹洙曾這樣說:

   “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也不可及也。”(田況:《儒林公議》卷上)。

   一般來說,殿試高中狀元之後,緊接着就是皇帝賜宴、吏部授官,從此飛黃騰達,指日可待。據明人朱希召著《宋歷科狀元錄》,兩宋共有狀元118人,其中“大拜者十人”、“執政者十五人”、“封侯者一人”、“任節度使者二人”、“任尚書者十四人”、“任侍郎者九人”。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呂蒙正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昇州,入仕五年擢知制誥,由翰林學士參知大政,僅七年耳。及拜相才十二年。”在明代,“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考選庶吉士者,皆為翰林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太常、國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官。”(《明史•選舉志》)。清同明例。在明朝90個狀元中,有17名狀元入內閣。在清朝114個狀元中,出了軍機大臣2人、大學士11人、協辦大學士8人、內閣學士34人、尚書21人、侍郎37人。(見: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59頁)。

   也就是說,真狀元大多是國家的棟梁。

   (2) “高考狀元”

   據《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的定義,“高考狀元”是“各省市高考第一名和高考成績的最高分得主”。按照全國有30個省市自治區計算,每年高考,至少會產生文科和理科“狀元”各三十名。按照這個比例,從1977年至今,全國的高考狀元總數至少1980人,而實際人數要遠遠超過理論人數(2003年,全國產生39名理科狀元,31名文科狀元;福建省在1985年產生了四個高考狀元,除了文、理科之外,還有外語和體育兩科。)也就是說,中國目前每年的“高考狀元”產量,大致相當於明、清時代二百年科舉狀元的產量;目前在世的高考狀元,比中國一千三百年科舉歷史上產生的真狀元總數(大約六百人)的三倍還多。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高考狀元。1985年,全國有176萬考生,福建有7萬考生,分別產生了60個(只計算文、理科總分第一名,並且假設沒有並列第一)和4個狀元。這相當於全國不到三萬考生出一個狀元,福建不到兩萬考生出一個狀元。

   也就是說,無論怎麼看,如今的高考都與過去的鄉試相似:考試由各省主持,名次在省內產生,考試第一名產生的機率與鄉試相似。因此,所謂的“高考狀元”,至多相當於科舉時代的“鄉試第一名”——解元。

   除了在考試的形式上距離懸殊之外,高考狀元與科舉狀元還有差別嗎?當然有。實際上,我們只要比較一下這兩樣狀元在考中之後所受到的待遇,就能夠看出區別。前面提到,科舉狀元及第之後直接授官,以後仕途坦蕩。而“高考狀元”及第之後的待遇,則是還要繼續接受十年左右的教育,才算熬到了學歷的頂端。在此之後,這些過氣狀元又面臨着找工作的問題。據中國校友會網最近公布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1977-1998年以來“能調查到職業發展狀況的高考狀元”中:

   “大部分高考狀元職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與社會期望相差甚遠,他們當中大多數沒能成為各行業的‘頂尖人才’,狀元職業發展較少‘出類拔萃’,在目前我國主流行業的‘職場狀元群體’中難覓高考狀元的‘身影’。”(見:http://www.cuaa.net)。

   高考狀元和科舉狀元能比嗎?其實,讓高考狀元與科舉舉人相比,更能說明問題。看看《儒林外史》第三回中描寫的舉人中舉前後的變化:

   范進進學考試(所謂考秀才)之時:

   “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童生。周學道坐在堂上,見那些童生紛紛進來,也有小的,也有老的,儀表端正的,獐頭鼠目的,衣冠齊楚的,藍縷破爛的。落後點進一個童生來,面黃肌瘦,花白鬍鬚,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周學道……問那童生道:‘你就是范進?’范進跪下道:‘童生就是。’學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紀了?’范進道:‘童生冊上,寫的是三十歲,童生實年五十四歲。’學道道:‘你考過多少回數了?’范進道:‘童生二十歲應考,到今考過二十餘次。’”

   范進考中秀才之後:

   “范進進學回家,母親、妻子俱各歡喜。正待燒鍋做飯,只見他丈人胡屠戶,手裡拿着一副大腸和一瓶酒走了進來。范進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戶道:‘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甚麼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

   范進赴鄉試:

   “不覺到了六月盡間,這些同案的人約范進去鄉試。范進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道:‘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來!……’一頓夾七夾八,罵的范進摸門不着。辭了丈人回來,自心裡想:‘宗師說我火候已到,自古無場外的舉人,如不進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幾個同案商議,瞞着丈人到城裡鄉試。出了場即便回家,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

   范進中舉:

   “到出榜那日,家裡沒有早飯米。母親吩咐范進道:‘我有一隻生蛋的母雞,你快拿集上去賣了,買幾升米來,煮餐粥吃。我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報錄人見了道:‘好了,新貴人回來了!’正要擁着他說話。范進三兩步走進屋裡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着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

   范進中舉之後:

   “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仆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張鄉紳家又來催着搬家。搬到新房子裡,唱戲、擺酒、請客,一連三日。”

   高考狀元“及第”前後的變化,能比得上舉人嗎?

   (3) “方狀元”

   前面提到,所謂“高考狀元”,大多是指各省市級考區中獲得文、理科總分第一名的考生。《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的調查對象,就是這些人。查1985年8月2日《福建日報》,當年福建省高考實際上產生了四個總分第一名:

   理科第一名:閩清一中黃賢華和(620分)

   文科第一名:福州五中姚林 (563分)

   外語第一名:廈門二中張琦 (545分)

   體育第一名:三明一中方勵紅 (522分)

   這四科的前三名中,均沒有方是民的名字。也就是說,方舟子不但不是什麼“高考狀元”,他連“高考榜眼”、“高考探花”都不是。

   除了“總分第一名”之外,福建省當年高考還產生了20個“單科第一名”,名單如下:

   文科數學:閩清一中黃蓮琴、莆田一中湯學偉、明溪一中王守華 (均獲滿分120分)

   理科數學:泉州一中蔣春林、閩清一中朱麗敏(均獲119分)

   外語:莆田六中李甄、林紀忠、李伯雄、平和一中應永泉、永安一中林月琴、黃海聶、大田一中吳文華、福州四中蘇欲曉(均獲滿分100分)

   物理:福州高級中學黃友忠、寧化一中陳清華、三明一中鍾繼軍、林國明(均獲滿分100分)

   化學:惠安一中王加彬(99分)

   語文:閩清一中黃賢華、雲霄一中方是民 (均獲97分)

   (《福建日報》1985年8月2日第一版)

   也就是說,方舟子僅僅獲得了六門考試(當年理科考生參加六門課程的考試:數、理、化、語文、外語、生物。生物滿分50分)中一門的第一名,卻也要冒充狀元,真是可笑之至。其實,他要是真的識點兒好歹、羞恥之心尚未泯滅,他大可以借着別人的嘴、借着媒體的嘴來幫他吹噓。可他卻急不可耐地赤膊上陣,自稱狀元,可見他對這個頭銜是如何的垂涎欲滴、望眼欲穿。

 如果按照方舟子的說法,這些“單科第一名”就是俗稱的狀元的話,則福建省一年就產生了大大小小24個“狀元”,相當於明、清時代全國半個世紀的狀元產量。

   如果我們仔細檢查一下這個“1985年福建省高考狀元榜”,我們就會發現,方舟子的那個“狀元”獎牌可能是所有24塊獎牌中含金量最低的:不僅他的分數在所有狀元中最低(當年語文滿分120分),而且,與他並列第一的黃賢華還是理科總分冠軍。眾所周知,全能冠軍的強項在於“全”,而單項一般都不十分出色。所以,黃狀元能夠與方舟子並列第一,說明“方狀元”的含金量大致相當於“黃狀元”的六分之一。

   再者說,在某個項目上產生並列第一名,並不是真的多出了一個第一名的位置,而是把原來的那個位置一分兩半了。因此,方舟子的那個“語文第一”,實際上是“半個語文第一”。而方舟子卻刻意宣傳自己是什麼第一、狀元,從來不提及那個與他同坐一把交椅的黃狀元,其實質就是在搶奪另一半不屬於自己的榮譽。方舟子對名望之貪婪,由此可見一斑。

   【2002年7月,方舟子的馬甲“邊秋一雁聲”在“新語絲讀書論壇”上放風說,方舟子除了是語文狀元之外,“生物也是全省單科狀元。福建日報上登的,85年。”(見:http://xyser.org/bbs/read.php?forum=0&id=116068)。事實是,1985年8月2日的《福建日報》根本就沒有提及生物科的成績。福建省當年考生七萬多人,按其中三分之二是理科考生計算,則有四、五萬人分布在生物科的五十個分數點上。因此,即使方馬甲所說是真,他也肯定沒有說出全部的真實:獲得“生物全省單科狀元”榮譽稱號的,絕不會只有方舟子一個人。】

   除了分數最低、並且與人平分第一之外,方舟子這個“語文並列第一”還有相當大的水分。原來,根據1985年8月2日《福建日報》,在1985年,福建省“十七所省屬重點中學免試保送了一百三十名學習尖子進全國重點大學”。假如這“一百三十名學習尖子”也參加了當年福建的高考的話,他們會不會把方舟子從這個“狀元榜”上擠下去?當然,這個問題永遠也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是,這個疑問也同樣的永遠都不會消失。中國有句民諺:“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曾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晉書•阮籍傳》)。

   那麼,“單科狀元”(我們暫且將之命名為“方狀元”)與“高考狀元”在含金量上到底有多大的差距?我們不妨以美國的“高考”為例來做一番分析。在美國,與中國高考相似的考試是SAT。在2005年以前,SAT包括兩部分,閱讀和數學,每部分800分;2005年以後增加寫作,總分變為2400分。總之,參加SAT的考生,每次考試只有一次獲得總分滿分的機會,但卻有三次獲得單項滿分的機會。2008年度,有大約152萬人次參加了SAT考試,其中9501人獲得數學單項滿分;7861人獲得閱讀滿分;5358人獲得寫作滿分。這些人(22720人次)之中,三項都獲得滿分的只有294人。(見:http://professionals.collegeboard.com/data-reports-research/sat/data-tables)。也就是說,獲得單項滿分的人次數是三項滿分人數的77倍。不需要高深的統計學解釋,我們就可以看出,在單項考試中獲得好成績的機率要遠大於多項考試。實際上,這也是“並列總分第一”的機率很小、而“並列單科第一”的機率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橫向比較,我們還可以做一個縱向比較。前面提到,高考狀元大致相當於科舉時代的解元。那麼,方舟子的那個“語文單科第一名”能不能換算成“六分之一解元”呢?恐怕不能。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現今的高考,只有語文一科與科舉考試的內容相近,但是,二者在程度上卻決然不同。高考語文所測試的內容,基本上屬於古代文化中的“小學”範疇,即文字、訓詁、閱讀、理解。而這些內容,都不在科舉三級考試範圍之內。據明朝科舉定式,鄉試共考三場,“初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明史•選舉志》)。清朝依明朝舊制。顯然,讓今天的語文高考第一名參加科舉時代的鄉試,就象是讓今天的初中生參加高考一樣。

   也就是說,方舟子的那個“福建省高考語文並列第一”,不但連“真狀元”的邊兒都沾不上,而且連“高考狀元”的邊兒都沾不上。可是,有誰聽說過哪個“高考狀元”像方舟子那樣自我吹噓嗎?有哪位“高考狀元”在四十多歲時,還對自己十八歲時的考試成績津津樂道嗎?在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的今天,不要說誕生於1985年的“方狀元”們早已銷聲匿跡,就是那些“真高考狀元”,福建省的4位、全國的60多位、美國的上千位,也幾乎全部都隱名埋姓、躲出了“人們的視野”。可是,只有“方狀元”舟子本人,還整日價披着自己買來的狀元袍、戴着自己縫製的狀元帽,裝瘋賣傻地“春風得意牛車慢,廿年尚在長安轉。”恰似當年的范進中舉,丟盡了天下讀書人的臉面。

   實際上,除了方舟子自己以及少數昧着良心吹捧他的媒體之外,並沒有誰把這個“高考語文並列第一名”當作“語文狀元”,連方舟子的老家都沒人拿它當回事兒。查《福建省志•大事記》,其中記載有“福建省第一位進士”、“泉州第一位進士”、“福建第一個狀元”、“一縣同科兩狀元”、“明朝福建第一位狀元”,可就是沒有方舟子在1985年榮中“語文狀元”的片言隻語。再查《雲霄縣誌》。在 “大事記”中,有“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元光之子陳珦中丙申王維榜進士,為建州後第一個進士”、“元和十三年(818年)就讀於火田梁山書院(堂)的潘存實考中進士,官至戶部侍郎”的記載,在1985年下有“颱風暴雨”、“城關西市場動工興建”、“中央歌舞團首次來雲霄縣影劇院演出2天”這樣的記載,但就是沒有記下方舟子榮中狀元這件事。不僅如此,這部縣誌在末尾還附有很多“名表”,如“文科進士名表”、“文科舉人名表”,甚至還有“貢生名表”,可就是沒有“狀元名表”。不錯,“方是民”確實在《雲霄縣誌》中露過一次臉,但那不過是他與另外13人並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博士名表”之中。(見: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062&index=2251&。該表截止至1996年)。(除了這個名表之外,《雲霄縣誌》還列有“民國時期雲霄籍留學生、博士名表”、“清末雲霄籍全閩師範學堂畢業生名表”、“民國時期雲霄籍大專生名表”、“民國時期雲霄籍中央軍校學生名表”。)

   也就是說,方舟子的老家根本就沒有拿方舟子當“狀元”。所以說,方舟子幾十年如一日的“一有機會我總愛提一下此事讓我的祖宗風光風光”,不但沒有給自己的祖宗臉上增加一點兒光彩,反倒讓祖宗蒙羞含垢——雲霄方氏出了一位世界上最著名的偽狀元。

 其實,方舟子之所以“總愛提一下此事”,根本就不是要“讓我的祖宗風光風光”,而是要“讓我自己風光風光”。當然,他覺得“風光”的事,在別人眼中不過是不知羞恥的、可笑的賣弄而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毛澤東思想方陣
2009: 不愛武裝愛紅裝,心有不甘硬上床的女民
2008: 一句話簡評各類宗教,兼評民主
2008: 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是什麼?
2006: 胡錦濤整治陳良宇是“維護專政需要”
2006: 有限支持朝鮮擁有核武器
2005: GGGG:鉗工的200人死亡論應該再加50
2005: 長不大的中國人,21世紀的今天還依賴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