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走向共和》還是走向“專制”
送交者: 點擊 2004年06月19日09:12:1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走向共和》還是走向“專制”王童 除導演外,其全為《雍正王朝》的主創人員又推出了一部長達近60集的電視連續劇,着實讓人又興奮了一陣子,面對這浩繁疊帙長卷不能盡性的播出,只好購得一套碟來先睹為快。但越看越感到困感與失望,直到最後僅有不得不口誅筆伐的義憤了。

縱觀全片, 這部貌似尊重史實的電視劇,其大量筆墨都放在慈禧太后、李鴻章、袁世凱和孫中山的身上,而掀起“戊戌變法”運動、倡導從君主立憲到憲政立憲,直至最後徹底摧毀封建王朝殘渣餘孽復僻的康梁等人的功績僅僅當成了一個陪襯,甚至不惜在對袁世凱重新“公正評價”的同時,虛化淡寫了由梁啓超策動蔡鍔所進行的倒袁護法、討伐張勳維護共和的義舉。在橫跨近一個世紀波瀾壯闊的追求維新變法、憲政民主和圖新自強走向共和的時空中,由“公車上書”直至引發的“戊戍變法”運動應該是先聲的號角,正是從那一刻起,國人才真正從封建專制中第一次昂起了頭。可該電視劇卻將這一歷史事件中的人物放在了虛寫淡化的背面。這裡面昏聵老朽的李鴻章成了力撐危局的智多星,腐敗透頂,誅殺維新派人物,將“戊戍變法”運動扼殺在搖籃中的慈禧太后,成了積極倡導“新政”的開明主子,甚至連竊國大盜袁世凱也成了穩定國基的救世主。不錯,以往歷史教科書中對上述三人漫畫式的描寫有失公允----恢復人物的歷史本來面目也未償不可。但如果你認為李鴻章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是迫不得以,慈禧太后幽禁光緒、鎮壓維新派是不得以而為之,袁世凱稱帝是受人欺騙,誤入跂途,情有可原的。那麼,以康梁及孫中山為首的立憲和革命的進步、健康的力量又置於何種政治舞台上呢? 其實,如果你伃細剖析一下這部冠以“反封建、追求民主共和”的電視劇,不難發現骨子裡依然殘留着《雍政王朝》那裡面所鼓吹的“皇權至上”的意識。只不過,在這部電視劇里客觀上的“皇權”已轉到了垂簾聽政的慈禧手上。

眾所周知,這一時期的清王朝是導致中國喪權辱國的最腐敗的溫床。當然,究其緣由,也許歸罪於某一個人是欠妥的。晚清的衰敗是積貧積弱的制度所然,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敗於日本便是這種制度弊病的體現。戊戍變法正是要改變這一衰敗局面,圖新求強才奮起的。但電視劇中對這股健康力量無時不在旁敲側擊為不顧客觀現實的激進與冒進的“秀才造反”。相反,對李鴻章臨終前傾力舉薦袁世凱,慈禧涕淚交加的場面極盡渲染之能事。隨後,袁世凱面對眾軍機大臣縱橫闔捭,舌戰群儒甚至不顧拳腳交加上身,更是對其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電視劇借王照之口說康有為所銜光緒聖旨是偽諭,譚嗣同遺詩“我自橫刀向天笑”也是攥改之作在史實上亦尚無定論,特別是對譚的絕命詩是“偽作”一說,有關歷史學家認為純粹是胡說八道。但電視劇把這歷史中尚無定論的猜測拿來說事,不知是要說明什麼。特別是不顧歷代仁人志士為譚嗣同慷慨赴死和其詩精神所激勵的現狀,硬要選擇歷史迷霧中的另一個不確定數,其目的無非是想說明維新派不過是想拉大旗作虎皮,想欺世盜名罷了。

電視劇中把擅權弄政,大耍陰謀詭計的慈禧太后幾乎快吹捧成了知人善任的一代巾幗了。相反,在《變法通議》中所言“法何以變?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在《少年中國說》中疾呼“……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在《中國建設問題》中具體描繪出民主共和政體藍圖;在袁世凱逆道稱帝后拍案而起疾書《異哉所謂國體問題》痛責袁的倒行逆施,策動蔡鍔並身體力行倒袁的梁啓超幾乎就快成了一個影子。這位推動中國進步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這位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這位以新我和舊我相鬥爭的民主鬥士何以又被貶抑了呢?給壞人說點好話,給好人說點壞話,現已成了影視創作的一種流行病,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發現。別人說正我必說反,在該電視劇中總覺得自已有什麼新見解不過是為專制體制找一個台階罷了。翻案這個翻案那個,可在眾多歌頌領袖的影視作品中,你何不把文革中一條一條的“最新指示”重新公布呢?更為自相矛盾的是該劇編劇之一盛和煜在回答觀眾提問時說,此劇只是“戲說”而己,不存在解答歷史世界觀的問題,可緊接着署着本劇策劃大名之一的鐘呈祥在央視“午間新聞”中又言之鑿鑿:該劇意圖是要人們建立起正確的歷史觀--不知這歪曲的歷史觀何以又是正確的。

不管你為李鴻章、慈禧、袁世凱找出何種合理存在的理由,但“北洋海軍”覆滅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簽定了,“戊戍變法”鬥士被斬首了,“義和團”刀槍不入的盲目“扶清滅洋”了,中國割地賠款了,這些是不是事實?不管這些衰敗的景象是如何產生的,身為獨覽大權、一言九鼎的責任人當然是難逃其咎的。我們現在經常找出的依據是什麼什麼運動失敗了,就證明它不附合中國國情,“戊戍變法”也好、“憲政立國”也好,民主資產階級革命也罷。凡是歷史上偶然發生的事情都歸結到了國情上。實際上,如若光緒帝當時不受制肘,掌握了大權,局面不就改變了嗎!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俄國彼德大帝的改革不都是這樣成功了嗎!光緒帝想借袁世凱之手挾制太后,也正是想名正言順的大展洪圖一番。無獨有偶的是彼德大帝當年也正是利用少年軍擊殺懾政勢力,監禁母后才有雄心抱復的;光緒的先皇康熙也是如此除掉了鰲拜才開創偉業的。光緒帝的悲劇是制度的悲劇也是機會的悲劇。無疑,慈禧太后是一個有權謀、有心計、會攏絡人,能駕馭局面的人,袁世凱和李鴻章也是能縱橫闔捭、左右奉源,有軍事實力的人。但李鴻章恪守的舊式教育、袁世凱的行武出身,慈禧的沒受過任何正規教育的妃子身份,比起博古通今,並具有歐美國家先進社會眼界的康梁們自然是有歷史局限性的。

拿慈禧太后先是煽動義和團“扶清滅洋”,圍攻外國領事館引火燒身並將代表光緒旨意的主和派大臣殺掉—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她又圍剿義和團且復將主戰派正法的事例來看,其昏庸無道已到了極點--“以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對列強來說真可謂是一個慈善的老太太了。這樣大奸大惡大壞鼠目寸光之女流,電視劇的創作者竟也利令智昏地稱其為“出色的政治家”,其篡改歷史本來面目的本事真是駭人聽聞,而這樣粉飾其腐朽昏饋面目要人們建立“正確歷史觀”的電視劇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旗幟鮮明”的中央電視台的屏幕上,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據了解,該劇在該台審片時,竟然還博得了一片掌聲,可見那些經而致用的官員和學人腦子裡是怎樣的一盆槳糊,難道說一個淺顯的歷史知識都弄不清,還要大談什麼“正確的歷史觀”嗎?按理說,對這樣僅是一部“文藝作品”的電視劇,理應抱着寬容態度,有些不足之處對這樣僅是一部“文藝作品”的電視劇,理應抱着寬容態度,有些不足之處也應不求全責備,是“鮮花”抑或“毒草”的標籤也不必刻意打上,何況電視劇中追求民主、自由、共和的線索也是令人稱道的。但該劇的創作者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把一個有着鐵證如山、千夫所指、鞭屍三百也萬惡不赦的垃圾人物抬到廟堂上大唱輓歌,實在是天大的欺世盜名,誤國、誤民。毋庸諱言,變法維新與政體改革是那個年代中國艱難痛苦的選擇,但本末倒置的是腐朽沒落的勢力總是壓在先進思想的頭上。然歷史發展到今天,梁啓超的憲政改良思想又無不滲透在我們的政治生活中,只是我們不承認罷了。電視劇自然還有很多筆墨也落在了孫中山的身上,但除了小心亦亦的敘述他的一次次光榮的失敗外,也想借袁世凱之言此前任“大總統”辦鐵路沒鋪設好一尺一寸,而得出結論為空談家不務實。務實的袁世凱死了,北洋軍閥混戰開始了,許多人又把這說成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肯定夭折的理由,而全不顧北洋軍閥恰恰是袁世凱種下的禍根。說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了,可北閥革命卻成功了,儘管孫中山去世了,儘管國共兩黨的合作破裂了,然而,一個軀體的消失並不等於一個思想和一種精神及事業的消亡。從這一點上來看,《走向共和》的電視劇在其結尾借孫中山之口進行的長篇演說與前面出現的徐錫霖慷慨義舉赴死,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從一個人類更高境界的追求上來看,儘管王冰飾演的李鴻章,呂中裝扮的慈禧、孫淳演繹的袁世凱與馬少驊塑造的孫中山都有可圈可點之處,這部電視劇仍是需要重新審視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人民公社的解散是一個失誤
2003: 中國遲遲不打台灣是在等待一張牌
2002: 足球和精神
2002: 從人自私的本性看記者作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