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跟帖
河南人罵人常用的“鱉樣兒”“熊樣兒”,背後竟有這麼深的文化和
送交者: weak 2023月11月30日21:35:24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回  答: 不知道你有沒有試嘗用像是沒有預設立場的網上詞典,查一查老宣nngzh 於 2023-11-29 19:16:19

https://www.sohu.com/a/247286656_141088 網頁圖文並茂,這裡我只會轉文字。

鱉樣”、“熊樣”、“鳥樣”是罵人的話,也是河南較為特有的語言之一,雖然名為罵人,也可以作為關係較近朋友的揶揄之詞。

如果聽地慣了,那你有沒有想過,為啥罵人不選其他動物,偏偏選了”熊“”鱉“”鳥“呢?這些詞雖然聽起來登不上大雅之堂,可背後的學問可大了去了,萬萬沒想到,居然和咱們早期文明以及圖騰崇拜有關,這又是咋回事?

趙子 | 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在嵩山地區,有一個方言詞彙,叫“鱉樣兒”,其含義,大概是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行為表示不滿或者驚異。其中,表示不滿時,往往含有貶義。比如一個人嫌另一個人做事窩囊或者出格兒,就會對這個人說:“看你那鱉樣兒!”而表示驚異時,有時含有貶義,有時則沒有,甚至還有表示關係親密的意味。

比如,甲給乙開了個玩笑,乙明白其用意後往往也會說:“看你那鱉樣兒!”另與這個詞相類的還有“鱉形”、“鱉孫”,其用法相差不大。 另在使用“鱉樣兒”的時候,還有把“鱉”換作“熊”和“鳥(diǎo)”的,即“熊樣兒”、“鳥(diǎo)樣兒”。

其含義和使用方法和“鱉樣兒”沒有二致。 弄清“鱉樣兒”、“熊樣兒”和“鳥(diǎo)樣兒”的現代含義及用法後,我們難免會有這樣的疑問,一是為什麼這三個詞表達的是一個意思?二是為什麼是熊、鱉、鳥這三樣動物,而不是其它的動物呢?

為此,本人結合中原地區嵩洛片方言,特別是嵩山方言所反映的諸多歷史、文化信息和嵩山其他文化研究,認為這三個方言詞彙與上古時代,在嵩山地區活動的黃帝、大禹以及後來的商人部族的圖騰有關,它應是這三個部族之間互相進行貶損和開玩笑時的說法。

在論述我的觀點之前,還須特對“鳥”的讀音做一說明。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鳥是個多音字,當它讀作niǎo時,是指作為脊椎動物的鳥類;當它讀作diǎo時,同屌,是下流的粗話。

其實,當“鳥”讀作diǎo時,並不同屌,也不是什麼下流的粗話。

由於在古代,“鳥”字就只有一個音,就讀作diǎo。據《說文解字》記載,鳥的讀音為“都了切”。《康熙字典》也記載:“鳥,《唐韻》都了切,《集韻》《韻會》丁了切。”所謂“都了切”“丁了切”,是指用“都”或“丁”的聲母,用“了”的韻母及聲調,合讀一音。即“diǎo”。

下邊,我就嘗試着從方言和上古部落圖騰文化兩個角度對這三個方言詞彙進行解讀。 從方言角度講,嵩山方言作為作為中原方言的嵩洛片,不僅是嵩洛地區長期存在於民間的交流工具,是嵩山文化的載體,而且它還是我國上古雅言的“活化石”,對研究我國史前文明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嵩山

說嵩山方言是我國上古雅言的“活化石”,有兩個理由:

一是歷史、考古學已證明,嵩山地區是夏人的祖地。

著名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專家安金槐先生說:“夏族先公的主要活動區域和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統治中心地帶,就在河南境內以中嶽嵩山為中心的豫西地區。”

這一觀點,隨着考古學、歷史學研究的深入,基本成為定論。特別是近年來嵩山地區大禹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大禹作為夏族的部落首領,生於嵩山,治水於嵩山,主要活動於嵩山,建國於嵩山已成為學界的主流觀點,嵩山地區星羅棋布的大禹文化遺蹟也給予這個觀點以充足的論據支撐。

二是中國最早的“普通話”就是“雅言”,而在古代“雅“與“夏”二字互通,雅言也就是夏言,即夏人所說的話,而夏人最早又生活在嵩洛地區。

最早的“詞典”《爾雅》

所以,嵩山方言裡面一定包含了豐富的“雅言”元素。所以說它是上古雅言的“活化石”,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夏人”生活時代的歷史文化信息。 由此,雖然我們從方言角度還無法弄清“鱉樣兒”、“熊樣兒”和“鳥樣兒”這三個詞彙到底是如何產生的,但是至少可以推斷,它裡面應包含着先民們當時的一些觀念和看法。

說“鱉樣兒”、“熊樣兒”和“鳥(diǎo)樣兒”與上古在嵩山地區活動的黃帝、大禹以及後來的商人部族的圖騰有關,主要理由也有三個。

一是黃帝部落圖騰為熊。

黃帝部落的圖騰為熊,基本是學界的共識,主要依據有兩個,一是從文獻典籍看,《史記·五帝本紀》中載:“黃帝為有熊。”《史記》集解引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又引黃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又,集解徐廣曰:“號有熊。”

班固《白虎通義·號章篇》也說:“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故黃帝部落的圖騰當為“有熊”即熊。二是有學者從漢字起源角度論證黃帝部落的圖騰為熊。楊亞長先生認為我國古代的姓、氏最早大都來源于氏族圖騰,而我國的漢字最早則應主要來源於這種表示氏族圖騰的象形文字,因而我們在探討氏族的圖騰時,應當以分析他們的姓氏為主要根據。

《大明一統志》說:"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

據文獻記載黃帝為姬姓。姬字從女從臣,而商周青銅器銘文中的臣字實際上當為熊的豎立形象,所以姬字最早為熊的形象,“因而可證明黃帝氏族應當以熊為圖騰”。(楊亞長《炎帝、黃帝傳說的初步分析與考古學觀察》,《史前研究》1987年第4期)

西周銘文中包含的“臣”

二是商族部落的圖騰是鳥(diǎo)。

商族部落的圖騰是鳥,這一論斷也是學界共識。《史記·殷本紀》中說:“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即商人之祖。

《詩經·商頌》中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也證明了這一點。 另外,許多專家還從文字學的角度,通過出土的甲骨文“商”字的字型,判斷上面為鳥頭,下面是窯口或者鳥卵的形狀,從面也說明商族部落的圖騰為鳥。

甲骨文“商”字,說明商族部落的圖騰為鳥

三是“三足鱉”是大禹部落的圖騰。

這個論斷,學界有,但不是很清晰,需要費點工夫理理。 首先,從夏族首領鯀與禹的關係來看,禹的父親是鯀,《說文解字》言:“鯀,魚也。”即鯀為大魚,而是個什麼樣的魚類呢?《國語·晉語八》中記:“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

這裡的黃熊,歷代已有定解,它並不是山中的熊,而為一種水獸,即“三足鱉”。《左傳釋文》云:“熊一作能,三足鱉也。”《史記夏本紀》張守節正義云:“鯀之羽山,化之黃熊,入於羽淵。熊,音乃反,下三點為三足也。”《爾雅·釋魚》中有“鱉三足,熊。”

三足鱉,上古水獸,據《爾雅·釋魚》:黃能,即三足鱉

讀“奴來切”,即“nài”。既然父親是“三足鱉”,大禹隨其父是自然而然的事。 其次,文獻典籍中,同樣有大禹化為“三足鱉”的記載:《淮南子》云:“禹治洪水,鑿轘轅開,謂與塗與氏曰:‘欲餉,聞鼓聲乃去。’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化為熊,慚而去。至嵩山腳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其中“禹化為熊”。

這個“熊”字,也並非是我們現在說的山中之熊,同樣是水獸“三足鱉”。這個觀點也是共識,一方面由於大禹是在治水,所以所化之物,也只有是水獸。另一方面鯀、禹同化為熊,也反映了鯀與禹前後的共同圖騰文化傳承。 另外,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據是在嵩山大室闕上的“三足鱉”圖和啟母闕上的“大禹化熊”圖,都以三足鱉的形象,更直觀的告訴我們,大禹治水所化的就是“三足鱉”。

登封啟母闕保存了大量珍貴傳說故事

那麼,為什麼現在所有書上都寫為“熊”呢?這是由於文字的演變,使表示“三足鱉”的那個字(能字下面三點)消失了,所以只好用熊字代替了。

但目前學界有一個主流觀點,認為夏部族的圖騰從鯀到大禹是有變化的,即先是鯀時的“三足鱉”,後是大禹時的龍。其觀點的依據主要有兩個,一是從文字學角度,鯀為魚類,而禹為蟲類;二是說大禹是“三足鱉”的鯀和“長蛇”修巳所生。“

所以,禹繼承的是母親的龍圖騰姓氏,而不是父親的龜鱉圖騰。”(《田兆元:大禹治水故事背後有什麼秘密》。解放日報2017-04-12 )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的”綠松石龍“

我認為這個觀點的依據並不充分,最大的硬傷是,歷名文獻和考古發現中,還沒有看到大禹化蛇或者龍的記述和文物。 因此,我認為完全可以斷定夏部族從鯀到大禹,其圖騰都應為“三足鱉”。

綜上所述,黃帝部落的圖騰為熊,大禹部落的圖騰為“三足鱉”,商族部落的圖騰為鳥。由此,我們就可以大膽推斷這三個嵩洛方言詞彙表達的肯定與這三個部落的圖騰有關,也基本可以弄清“鱉樣兒”、“熊樣兒”和“鳥樣兒”的原始含義了。

即嵩山方言中的“熊樣兒”與“鱉樣兒”中的“熊”和“鱉”,應為當時嵩山地區黃帝、大禹兩個部族的圖騰,而“鳥”則是後來外來的“商”族的圖騰,所謂“熊樣兒”最早應是以“鱉”為圖騰的大禹部落人對黃帝部落人的貶損或開玩笑,而“鱉樣兒”則是以“熊”為圖騰的黃帝部落人對大禹部落人的貶損或開玩笑。

黃帝之功

後來又來了“商人”,嵩山地區的人又以“鳥樣兒”對他們進行貶損或開玩笑。

他們之間為什麼會互相貶損和開玩笑呢?我認為這應是常理,當部族之間有爭鬥時,兩族的人們相見,就會互相貶損,當兩個部族之間相對和平相處時,又會互相開玩笑。

在現在嵩山方言中,為什麼三個詞彙的含義和用法為什麼又沒有區別了呢?這也符合歷史的演進事實。由於隨着部落之間的不斷聯盟、兼併,最後都成為了統一的華夏民族,這三個詞彙最終由族與族之間變成了人與人之間使用,其含義和使用方法也就也逐漸演化為一樣的了。

另外,就“熊樣兒”、“鱉樣兒”和“鳥樣兒”這三個詞彙的使用區域,“熊樣兒”和“鱉樣兒”使用範圍相應小,主要在嵩山周圍的中原一帶,而“鳥樣兒”則基本流行全國大部分地區。

青銅器上的”鳳鳥紋”

這一現象我推斷與這三個詞彙的產生時間有關。

由於商人部族來嵩山地區比黃帝部族與大禹部族要晚,所以,“熊樣兒”、“鱉樣兒”和“鳥樣兒”這三個方言詞彙中,“鳥樣兒”應產生的最晚。同時,商人來嵩山後,中華民族的多民族統一已具雛形,文明也已相對發達,圖騰也趨於一致了,熊、鱉圖騰相應消失,所以,“鳥樣兒”則很容易流行更廣的範圍。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趙呆子,原名張國昌,登封人,1970年生,1993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長期致力嵩山文化研究,主編《嵩山古詩詞》,華夏文明探源工程《大嵩山》撰稿人之一,公開發表有關嵩山文化論文數十篇,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數百篇。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yujimedia@163.com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0%(0)
0%(0)
  我說“鳥樣”時沒有“diao樣”的意思😄 /無內容 - 謹守 12/01/23 (7665)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與你同住的外邦人就是你的喪門星=你苦
2022: 堅強的母愛
2021: 【里程信仰問答之二三】《聖經》的預言
2021: 你為誰而活?(含音頻)
2020: 感恩……
2020: 兩種選擇,計算
2019: 成都秋雨之福教會長老覃德富以非法經營
2019: 我的前同事Don
2018: 一個比中國人還中國人的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