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ZT:神父為什麼不結婚
送交者: Bach 2005年04月20日09:02:22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神父為什麼不結婚

不是只有神父才不結婚,教育家、科學家、單身貴族不也都如此嗎?
  許多人對神父不結婚這件事,常感到神秘而又好奇。曾以唱「燒肉粽」而聞名寶島的前光啟社社長美籍丁松筠神父,就常被問道:「丁神父,你人既長得帥,歌又唱得好,為什麼會想不開,跑去當神父呢?」語氣中總帶着無限惋惜的意味。

  記得多年前,有位初嘗失戀滋味的社會青年來見我,一副萬念俱灰的表情,對我說:「神父,我覺得人生實在沒有多大意義,不如乾脆當神父算了。」

  又在天主教大專夏令營里,有位長得又高又大的男生向我表示,將來有意修道當神父。當時我好奇的問他,為什麼好端端的會有這種想法,他竟回答說:「結婚多麻煩啊!何況我怕負不了家庭的責任。」當時聽在耳里,真感到啼笑皆非。

  其實,神父之所以不婚,並不像一般人想像中那麼消極。何況不結婚也不是在神父中才有的現象,像時下流行的所謂單身貴族,就是一個較明顯的例子,只不過他們之所以不結婚,往往帶着較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罷了。

  另一種選擇不結婚的人,動機要比前者來得積極而有意義。例如一位以教育天下英才為己任,而選擇以校為家的教育家;或一位為謀求人類更大福祉,而必須整日埋首於實驗室內的科學家,當他們發覺在理想與婚姻兩者之間無法兼顧的時候,毅然放棄婚姻的幸福。像這種無我為人犧牲奉獻的精神,是令人既感動而又敬佩。

 

耶穌的第一批弟子中,大多是結過婚的

  至於神父們之所以不結婚,與後者相當類似,只不過在以上所說的理由之上,還多了一層更崇高的宗教意義。

  根據聖經記載,在耶穌的第一批弟子中,大多是結過婚的。例如瑪竇福音第八章,就有這樣的記載:「耶穌來到伯多祿的家裡,看見伯多祿的岳母正在生病發燒,躺在床上,遂摸了她的手,燒就退了,她就起來伺候祂。」

  要了解神父為什麼不結婚,基本上必須要先有個觀念,那就是:教會規定神父不准結婚,原不是聖職人員本質上的要求,而只是一種附帶的條件,因為神父是一些被天主特別揀選與召喚去擔任聖職,以延續耶穌贖世救人的神聖事業與偉大使命的人。而教會在對耶穌一生生活的不斷反省中,深深的了解,耶穌是一位完全為別人而活的人。從福音的記載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耶穌每天從早到晚,東奔西走,馬不停蹄,不但到處傳播天國的喜訊,同時也盡心盡力的解除世人身心雙方的各種疾病與痛苦。他是那樣的專注與投入,有時候連吃飯的時間都找不出來,而被他的親友視為瘋子一般。

  也許,有人認為,耶穌終身不婚,乃是因為婚姻有損他神性的尊嚴。而其實,他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不願受到家室之累,並且無後顧之憂,好能真正達到完全為別人而活的理想。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瑪竇福音第十九章,論婚姻與貞潔的一段話看出來。

  當日,有些法利塞人,以是否可以休妻的問題請教耶穌。當耶穌答說不可以的時候,門徒就問他說:「人同妻子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倒不如不娶更好。」耶穌對他們說:「這話並不是人人能領悟的,而只有那些得到恩賜的人纔能領悟。因為有些從母胎生下來就已經是閹人了;有些是被人閹的;但有些閹人,卻是為天國而自閹。能領悟,就領悟罷!」這段話的第一種人,是天生不能生育的;第二種人是因故而被去勢。例如我國歷史上的太監和受宮刑的囚犯;而第三種人則是不管在生理或心理各方面,都有為人父母的能力,但卻為了天國而自願成為不生育的人。就如同耶穌以及追隨他而當了神父的人,就屬於這樣的。

  固然,我們並無意說,有家室的聖職人員,無法善盡職責,因為的確也有不少做得很好的人。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無法否認,正因為有了家室之累及後顧之憂,也就很難找出更多的時間和擁有更大的心理自由;而這兩者卻都是為做到完全為人而活的最主要的先決條件。舉個實例來說吧,最近我有個機會,應邀給基督教的一些牧師作專題演講。當時正逢他們的教會正在討論與職務調動有關的事宜。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隱藏於牧師們心中的那份焦慮與不安。因為對他們來說,職務調動已不只是個人的問題而已,必然會牽涉到一家大小。而對沒有家室之累及後顧之憂的神父們來說,就不會牽涉得那麼廣。他只需把原有職務向接任者交代清楚,就可以了無牽掛的奔向新的工作崗位了。兩者相較,神父們的確有了較多的自由和較大的機動性。

提早實現天國天使般的生活

  神父不結婚,除了有前面所提到的好處外,還有着一層不易為一般人所懂的深奧的宗教意義。即使在教友中,能夠領悟的人也極少。

  瑪竇福音第二十二章第三十三到三十四節,記載了一段耶穌和撒杜塞人討論有關復活的對話。由於撒杜塞人不相信人死後將來可以復活,所以就想出了一個非常古怪的問題,想把耶穌難倒。因為根據舊約梅瑟的規定,凡哥哥結婚而無後的,死後弟弟就得娶嫂嫂,以便為他立嗣。現在有七兄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而娶了同一個女子。那麼,將來復活的時候,她又到底該是誰的妻子呢?撒杜塞人自以為聰明,心想耶穌必定無法回答。但是耶穌卻對他們說:「其實,你們都錯了……因為將來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如同在天上的天使一樣。」由此可見,神父不結婚還象徵天國里那種天使般的生活狀態,且是此種生活狀態在人間的提早實現。

 

對於「獨身」的戒律,有人是知難而退,有人是半途而廢,有的人則是悟道之後又還俗

  基於上述理由,教會遂從第十二世紀起規定:凡願意擔任聖職者,同時也必須接受獨身的條件。所以,凡自認無法接受這種挑戰的人,就不應選擇這條不平常的道路,以免將來後悔。在我將近三十年的修道生涯中,就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有的一開始就知難而退;有的半途而廢;也有的是在修道三、四十年之後還俗。而其中有兩位給我印象最深。

  第一位是我二十二年前在一鄉間教堂認識的外籍神父,年齡差不多是三十五歲,當時我還是修士,到他那裡度假,也順便想了解一下偏僻地區的傳教情形。在一次閒聊中,他甚表遺憾的告訴我說:「我喜歡當神父,但同時也非常嚮往婚姻生活。」果不出所料,沒過多久,他就還俗了。

  第二位是我在大學執教時認識的一位國籍神父,年已四十開外。記得一個傍晚時分,他跑來我辦公室對我說:「我已獲得羅馬許可,可以還俗結婚了!只可惜我離開的太晚了!」眼神里,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那分遺憾和惋惜。

  神父獨身,原是個人自由的抉擇,誰也勉強不得,所以在跨出第一步之前,就必須慎重考慮,絕對不能感情用事,以免日後生悔。在步上祭壇成為神父之前,有一段漫長的培養過程,教會給個人足夠的時間考驗和反省,個人也有絕對的自由,決定將來是否願意接受聖職,哪怕當了神父之後,如果覺得當初選擇錯誤,或覺得無法再繼續下去的話,只要有教會當局的批准,照樣可以還俗。因為與其痛苦的活着,還不如高高興興的在世俗中事奉天主更好,因為天主說過:「我喜歡心甘情願的犧牲與奉獻。」

  而其實,獨身只不過是神父生活中一種比較消極的要求罷了!貞潔要遠比獨身來得高貴而又較具挑戰性。這也是為什麼神父所誓發的聖願,不叫「獨身願」,而稱之為「貞潔願」的道理。

 

「神父六根不淨」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也不是只有天主教才有

  不久前,報載美國有人曾對數以千計的神父,作過一次問卷調查,據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在這數千位的神父中,有不貞的比例很大。近日某報也刊載了一篇以〈神父六根不淨?〉如此醒目及吸引人的字句做標題的文章。文中報導說:在五年前,西德的一些婦女們成立了一個名為「婦女主動反對獨身」的組織。根據她們的調查結果,發現西德境內近二萬名的天主教神父中,平均每五位神父中,就有一位未遵守貞潔清規的。

  我們且不論她們調查的動機和調查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但神父中有不貞的現象,卻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種不貞的事實,並不始於今日,自古已然。只不過是在到處性泛濫及處處是色情的今日世界裡,想要出污泥而不染,的確是要比以前困難多多罷了!

  其實,不貞的現象也不是在天主教的神父中才存在着。其他的宗教里,也有同樣的情形發生。例如在佛教里,不也有六根不淨的出家人嗎?甚至連有家室、妻子、兒女的基督教牧師,照樣也會爆發出所謂的性醜聞事件。例如不久前,在美國,就連續發生兩位頗具影響力的基督教名布道家,由於性醜聞而致身敗名裂,令牧師們蒙羞,實屬可惜。

  神父們雖然接受獨身的條件,也鄭重誓發過貞潔聖願,但畢竟他們仍有血肉之軀,所以免不了還有一般人的七情六慾,一旦受到誘惑而把持不住的話,偶爾跌倒在所難免,這原是可諒解的。但是如果不貞而變成習慣性的行為的話,則已經不是如同西德該婦女團體所說的,只不過是「犯了一個過錯而已」的小事一椿了。因為不貞,事實上是嚴重違反貞潔願的罪。在這種情形下,基本上,凡有這種困難的神父,就必須求助於心理專家及神修輔導。如果發現接受輔導之後,情況仍然無法改善的話,他就必須重新考慮,是否應該繼續度聖職的生活?不清不楚的活下去,不但內心痛苦;為教會也不會有好處,為教友來說,更可能立下惡表。

 

貞潔是「藏在易碎瓦器的珍寶」

  神父的獨身,原是個人自由的抉擇,所以,一個人如果無法做到守身如玉的地步,一開始就不應該貿然接受自己認為無法背得了的十字架。否則,對自己無益,對其他的聖職人員也是一種不公,會影響到他們的清譽。

  貞潔是神父獨身的榮冠,也是一個人對天主忠貞不二愛情的象徵。所以,神父獨身而又不貞的話,便失去獨身原有的意義與價值;獨身也會因此而顯得黯然無光。貞潔,就如聖保祿宗徒所描寫的,是「藏在易碎瓦器的珍寶」,所以神父們不能不小心翼翼的保護它。

  對於一切有關神父獨身或不貞的新聞報導,我都會寄以相當的關注。因為它表示社會大眾對此問題的好奇與關切。但是在這些報導中,能有持平之論的報導,說實在的,倒是鳳毛麟角了,不是過分誇大或加以刻意渲染,就是太過主觀的批判。因此,當我每次讀到此類的報導時,心中常會產生一種憂慮與不安,深怕一般不了解真相的社會大眾,會受到它們的誤導,認為神父獨身與守貞是既不可思議,也絕對做不到。

  我就曾聽說過這樣的一個笑話。話說住在教堂隔壁的一戶教外人家,根本不相信神父可以絕對禁慾,於是每晚都監視着教堂的大門,看一看神父是否有「走私」的行為?經長期觀察後,終於相信,他們的確是一些令人敬佩的出家人。雖然,這只不過是一個笑話而已,但在這個笑話里,不是多少也反映出某些人認為禁慾是不可思議的心態麼?

  認為神父禁慾是既不可能也不可思議的人,主要是受了「食、色性也」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觀念的影響。我個人認為,把「食」與「色」二者相提並論或混為一談,其實並不正確。因為此二者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並不完全一樣。食的重要性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絕對的,因為如果不吃,就無法維持生命。這就是「食以維生」的道理。至於性呢?性固然是人之大欲,也是天主賦予人類一件極其美好的禮物,它也是人參與天主繼續創造人類生命的方法,達到生兒育女的目的;同時還能增進夫婦的恩愛。但是,沒有它,人照樣可以活下去,而且也可以活得相當幸福。

 

人性不只是獸性和感性而已,還有理性、悟性和靈性

  不錯,如果我們把人性看成只有獸性與感性的話,那麼,性慾未能得到滿足,的確有違反人性之虞。但在這兩者之上,還有着理性、悟性與靈性等更高的人性層面。神父的獨身與禁慾,原是為了追求極高靈性生活的境界,也是對於人生的真諦有了澈悟之後,所作的一種理性的抉擇。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不但不違背人性,反而應該視為人性的提高與升華。

  神父獨身容易遭到的另一種非議,就是對父母不孝。此種看法是受了國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統觀念的影響。那麼,神父真的不孝嗎?我想,答案是在於我們如何看「孝道」這個問題了。父母生我、養我、育我、愛我,所以孝敬父母乃天經地義之事,無庸置疑:也是天主十誡中第四誡「你應孝敬父母」的要求。但是如果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在狹義孝道之上,還存在着一種更大的孝,那就是天主的兒女對天父;受造物對造物主的大孝。十誡第一誡即開宗明義說:「欽崇一個天主在萬有之上」。而具體的表現,就是服從天父的旨意了。關於這一點,連父母也不例外。所以,當父母一旦認清了自己的孩子被天主所揀選去擔任聖職的時候,就當盡己所能,鼓勵孩子慷慨答覆天主的召喚。這也是為什麼,虔誠熱心的父母,會以孩子當神父為榮,甚至有父母熱切祈求天主,揀選他們的孩子去當神父。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來自天主最大的恩惠與降福,感謝都來不及,又那裡會怪孩子不孝呢?

 

神父真的「無後」嗎?

  下面,就是一個非常感人的真實故事。

  趙神父是生長於大陸北方一個非常熱心虔誠的天主教老教友家庭。父母由於近親聯婚,以致十三個孩子中,趙神父成為僅存的碩果。但是,天主卻又偏偏揀選他走聖職這條路。照理說,他的父母一定會感到非常難過及難以割捨才是,甚至也有權要求他留在父母身邊,克盡人子的孝道。但是,由於兩位老人家事主至孝,認為這是天主賜他們趙家的最大光榮,所以不但不加阻撓,反而鼓勵有加。

  離別的前夕,母子默默相對,趙神父歉疚的對母親說:「娘啊!我這趟去,咱們趙家可真的要絕後了!」母親含着淚水安慰他說:「孩子,如果你結了婚而無後,娘當然會感到遺憾。但是你如果是為了當神父,光榮天主而絕後,做娘的是不會介意的。」

  翌日清晨,父親親自送他上路。在路的盡頭即將告別的時候,父親緊緊的拉着他的手說:「孩子,你離開我們,我們心裡當然是捨不得,但是我們仍然為你能被天主揀選而感到高興。此趟你去,爹和娘對你只有一個期望,希望你不要半途而廢才好!」父親遠遠的目送他離去,一直到他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薄霧之中。

  大陸淪陷之後,趙神父和其他修士一起逃難,遠走菲島,繼續修道,後被派來台傳教,從此與父母失去了連絡。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之後,他曾返鄉探視,才從鄰居口中獲悉,兩位老人家為了他去當神父和堅守信仰之故,相繼受到迫害而離開了人世。而他,至今仍堅守自己聖職的崗位,並未讓父母失望。

  神父真的無後嗎?其實也不盡然。如果從肉體方面說,他們的確是無後,但是如果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看,神父卻又是多產的。因為他們為天國孕育了無數精神的子女;也為社會國家默默的培育出一批批奉公守法,德養兼備的好公民。這也是為什麼教友們喜歡稱他們為「神父」﹙精神的父親),而又習慣性的稱自己是他們的「神子」﹙精神的子女)的道理。

于斌樞機晚上常「湊上一角,來個三缺一」

  神父由於沒家室,所以容易遇到諸如「神父,您會不會感到空虛寂寞?」這一類的問題。下面就是發生在于斌樞機身上的一段趣聞。

  在一次證道中,他告訴我們說,有位教外朋友,心想他老人家孤家寡人一個,一定常感到空虛寂寞。有一天,終於忍不住向他老人家說:「樞機啊!您白天要日理萬機,一定非常忙碌,但是,到了晚上,一個人在空空洞洞的屋子裡,會不會感到寂寞呢?」樞機回答他說:「怎麼會呢?晚上常湊上一角,來個三缺一啊!」由於這位朋友不是教友,當然無法領悟他老人家話中的幽默,所以詫異的問樞機說:「怎麼,你們天主教神父還可以打麻將啊!」樞機看他不懂,遂解釋說:「我不是指打牌啦!我是說祈禱。因為我們相信的天主是『三位一體』的天主,所以跟天主交談,不就等於湊一角麼?」經樞機這麼一解釋,這位教外朋友才恍然大悟,笑了起來。

  寂寞孤獨原非神父的專利品。在我多年來接觸人群的經驗里,深深的了解,寂寞孤獨是人生無法避免的一部分。而在這些經驗中,依我個人的觀察,恐怕喪偶之痛所帶來的寂寞淒涼最是難令人忍受。

  猶記得十年前,我曾陪伴過一位年已六十,剛剛失去愛妻的老先生。他的太太因突發性的心臟病,住院沒多久就離他遠去。雖然家中有一個獨子,但是父子關係並不理想,所以老人家一直感到非常孤獨。他曾告訴我說,自從太太走後,每晚躺下,不見枕邊人的蹤影時,眼淚會奪眶而出;凌晨見不到洗臉台上已擠好牙膏的牙刷和桌上那杯熱騰騰的牛奶時,眼淚會像斷了線的珠子,滾滾而下;傍晚路邊攤老闆端上冒煙的蚵仔面線的剎那,眼前早已是模糊一片了。

  神父們並不是為寂寞孤獨而選擇獨身,它只不過是獨身生活中可能產生的一種後果或現象罷了。在我將近二十年的傳教生涯中,可以說幾乎沒有為寂寞或孤獨所苦過。也許,這是由於在修道之初,早已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在每天的生活里,好像永遠有見不完的人和做不完的事似的。雖然還不至於像耶穌一樣,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忘了而被親友視同瘋子一般,但是從早忙到晚卻是事實,那裡還有時間讓我去咀嚼寂寞與孤獨的滋味,更何況。當一位神父付出越多,越去關愛別人的時候,他所獲得的回饋也自然相對的增加,而他所獲得的這些愛與回饋,要遠遠超過妻子和兒女所能給予的。

 

教會要解禁了,神父可以結婚了,「恭喜你囉!」

  自從二十二年前,天主教召開第二屆梵帝崗大公會議以來,給教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活力與蓬勃的朝氣,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但是,另一方面也無可否認的,在這漫長的改變過程中,有多少聖職人員相繼還俗了。面對這急遽的變化與令人憂心的情勢,免不了會引起部分人士的關切。他們禁不住要問:「教會難道無視於如此嚴重的情勢和人性的需要,而仍然一味堅持神父必須獨身的要求麼?」我們能夠答覆的是,教會對於這些問題知道得要比我們清楚;教會不但了解目前神父人數逐漸減少的危機,同時也了解人性的需要。而教會之所以到現在仍維持這個規定,是因為教會在聽過各方面的專家們的意見及全球大多數教友的願望之後,所作的決定。畢竟,在權衡各方面的利害關係之後,教會認為,目前維持神父獨身的要求,為整個的教會還是利多於弊的。我們不能因為某些人的困難而放棄了一項行之有年的美好傳統。否則,不是變成了因噎廢食嗎?

  多年來,由於神父獨身即將解禁的關切之聲甚囂塵上,所以有時候會遇到教外一些好心人士安慰我說:「聽說不久教會就可以准許神父結婚了!恭喜你囉!」對他們這分愛心與關切,我是既心領又感動,但是有時也覺得有點兒啼笑皆非。因為心想:如果我想結婚的話,當年早就不會走上這條聖職之路了。那怕是現在,如果我真的以為,當神父為我已失去意義的話,解不解禁,又有何差別呢?我仍然可以一走了之。畢竟,當初選擇這條道路,並未受到外來的壓力,完全是個人經過慎重考慮後所作的選擇。直到如今,不但沒後悔過,而且走得是越來越起勁。

 

「得到此恩賜的人」甘心領受不自由的自由

  根據統計和分析:在所有還俗的人士中,結婚並非最主要的原因。何況,誠如本文開頭我們就提到過的,獨身並非聖職本質的要求,而只是附帶的條件而已,所以是當然可以改變的。所以,有朝一日,當教會認為可以解禁的話,那時,神父們就可以有選擇的自由了。我倒真不敢想像,那又將是如何的一種局面?到時候,如果神父們都忙着去交女朋友、約會或相親的話,又那裡能找出時間來傳道及解惑呢?

  其實,還俗的聖職人員,只不過是占全球數十萬聖職人員總數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之所以會令人產生神父難以獨身及禁慾的錯覺,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受到大眾傳播媒體對這件事情過分誇大渲染的影響。像以神父不貞為題材的電影,就曾接二連三的在國內上映,而且賣座不惡。就如幾年前在國內螢光幕播出的電視影集「刺鳥」,就曾帶給社會上相當多的影響。基本上,直到如今,絕大多數的天主教聖職人員,仍然默默的堅守着自己的崗位,也忠於自己所誓發過的貞潔聖願。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的說,果真有那麼一天,教會真的不再堅持神父必須獨身的話,相信仍會有許多神父不改初衷,願意繼續維持獨身的生活。因為,畢竟他們是屬於耶穌所說的,那種「得到此恩賜的人」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中國家庭教會對政府、宗教政策及三自的
2004: 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