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山居煎茶 |
送交者: OFUFUO 2017年09月02日04:35:23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兩個人,一壺茶,兩隻粗瓷老碗。山風吹來,清香溢滿青翠山谷。 文/南山如濟 在高高的山頂上,白雲悠悠。兩個人,一壺茶,兩隻粗瓷老碗。山風吹來,清香溢滿青翠山谷。竹林的氣息,松葉的氣息,讓人想起茅舍里身着破舊衣衫的禪者,想起隱沒在山間油菜花叢中的農夫。杜鵑鳥在啼叫,初夏來臨。 在過去,終南山裡的山民很少喝茶,餓了吃饃,渴了飲水,這是他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生活習慣。如果是夏天,直接從小溪里捧一掬山泉水喝,據說很解渴。我們住到山上以後,特意準備了大水缸和舀水瓢,山民和過路人就可以用瓢舀水喝了,即方便,也衛生。我們還將茶器搬了上來,有時間就泡茶喝。 開始時山民看着很稀奇,我們就請他們一起喝,後來也就習慣了。幾年時間下來,他們也有了喝茶的習慣。但如果是夏天,或者幹完活後,他們仍舊喜歡捧着山泉水喝。 山居泡茶很簡單,一大壺水燒開後提到茶台邊,倒在泡茶用的小提梁壺裡,沖壺燙盞後,就可以泡茶了。如果人多,或者幹完活後很渴的時候,我們就用粗瓷碗沖茶喝。投茶後,提起大水壺直接沖點,稍稍晾一晾,就可以飲用了。茶台也很簡易,我們用山民遺留下來的石磨盤當茶台,雖然厚重,但很簡樸,而且不怕風吹雨淋,也不怕被人抬走。 煎茶往往都是在上午或者下午無事的時候進行。洗手洗臉後,來到茶亭里坐下,汲山泉,生槐火,聽着壺中松風響動時,備器備茶;待得壺中響聲漸息,水就煎好了。此時提壺離灶,沖甌燙盞,投茶、瀹茶。出湯罷,第一盞茶湯供奉山神和諸佛菩薩,第二盞供養在座大德及出家人,然後依次奉茶。山風徐來,茶香盈鼻,茶簾輕揚,蒲團止靜,真有高隱世外的感覺呢。 看到我們飲茶,山民嘲笑說:看你們這樣子喝茶,都能把人急死! 如濟贅語: 清人震鈞在《煎茶說》中寫道:“煎茶之法,失傳久矣,士夫風雅自命者,固多嗜茶,然止於水瀹生茗而飲之,未有解煎茶如《茶經》、《茶錄》所云者。” 《茶經》為唐人陸羽所著,《茶錄》是宋人蔡襄編寫的。可見自唐及宋,煎茶是件很風雅、很奢侈的事情,已經失傳好幾百年了。 日本有一本《煎茶訣》的茶書,據說是我國清代民間文人葉雋撰寫的,有日僧蕉中老衲的補文。此書在我國無傳,在日本僅少數人讀過。 《煎茶訣》論及煎茶時說:“凡每煎茶,用新水活火,莫用熟湯及釜銚之湯。熟湯,軟弱不應茶氣;釜銚之湯,自然有氣妨乎茶味。陸氏論三沸,當須騰波鼓浪而後投茶;不爾,芳烈不發。”可見,煎茶法在中國大陸雖然已經失傳,但在鄰國日本卻一直有承傳,雖然面目稍異,卻也令人略感欣慰。 山居煎茶,當然不能像震鈞要求的那樣儒雅,也不能像《煎茶訣》所寫的那樣精緻,只是用了這兩個字的名相而已。 山居燒火用劈柴,燒水用不鏽鋼壺。用的時間久了,壺身與爐灶成為一個顏色——黑乎乎的油煙色。許多到如濟居茅棚的人,第一眼看到我們用過的燒水壺會很詫異,因為完全看不出壺的本來面目,有些人還以為是老鐵壺呢。其實只是壺身上粘了一層煙灰而已,壺依然是壺,沒有絲毫改變。 喝茶用碗,很大很殘缺的粗瓷碗。 許多人第一次用這樣的碗喝茶,也會詫異詫異,問:你們就這樣喝茶?我答:是的。這些碗都是山民遺留下來的,雖然粗大,卻也有一種質樸之美,很適宜山居生活。時間久了,大家喝茶都喜歡用碗。這也難怪,爬了十幾里山路,流了不少汗,小壺小盞的可不解渴啊。 據禪宗公案記載,唐時趙州和尚待客有三重標準:第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如濟居待客也有三等標準:第三等人用工夫茶具,第二等人用素瓷小碗,第一等人用粗瓷大碗。 試問屋外山峰,你們是哪一等人呢?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6: | 王峙軍牧師:主耶穌啊,我願你來(ZT生命 | |
2016: | 其實,大家忽略了一點:無論事情的真相 | |
2015: | 請 MEAN 和 新歌進來 | |
2015: | 在人沒有“義戰”;在神則有“聖戰”。 | |
2014: | 基要課程:福音、教會與國度 | |
2014: | 以色列成熟過程_4-創世結晶讀經208 | |
2013: | 我們為什麼非要搞清楚是“普遍救贖”還 | |
2013: | 宣教士辯論中的兩大缺陷與改革宗最大的 | |
2012: | ZT:林書豪奇蹟之夜布道會 將榮耀全歸上 | |
2012: | 詩篇 81 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