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真”理
整場“反送中運動”與2014年“雨傘運動”截然不同,在於後者是港人爭取較理想的政制方案,教會領袖難有共識,而前者則是維護港人一直看重與享有的人權、自由與法治。當港人原來享有的“法治”(Rule of law),限制公共權力的運用,從而保障公民的自由與權利。然而,“逃犯條例”卻變成了“以法管治”(Rule by law),港人隨時無理被捕與被控,並送往司法不公的大陸受審。
香港政府官員與建制派議員更不斷透過謊言欺哄港人,拒絕聆聽專業團體意見,如大律師公會與律師公會等。不同宗派、神學院與機構紛紛發表公開聲明,表達對“送中”條例的憂慮與關注。6月7日,香港最大宗派香港浸信會聯會罕見地發表聲明,表明“不能閉口不言”,要求撤回送中修例,立場鮮明。6月9日,另一主要宗派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也提出質疑,“擔心政府朝向不聆聽民意、不尊重專業意見的方向走,破壞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兩個教會團體“教牧關懷團”與“基督教教牧聯署籌委會”,於本次運動負起重要領導與協調角色。“守護真理、拒絕謊言”便是教牧與信徒持守的信念。基督徒群體要“說出真理”(speaking the truth) 與“活出真理”(living the truth),才能踐信福音的真確。
6月12日立法會停車場外(添美道),一群教牧與信徒於現場,分隔於示威者與警察對峙中。當警察要清場,施放催淚彈時,沒有保護裝備下的我,近距離經驗了催淚彈,當時雙眼刺痛,全身發軟,喉嚨發乾,只能拚命逃跑。也有其他教牧與信徒有類似經歷。
警民衝突事件發生後,政府迅速定性事件為“暴動”,“教牧關懷團”不能接受,因與教牧現場所見所聞相反,就在6月13日召開記者招待會,有7位教牧親身分享現場故事,譴責政府以暴力鎮壓和平示威者。
當教牧與信徒不為本身利益,挺身而出,維護港人核心價值,守護真理,就能得着大多市民的認同。在不少抗爭者眼中,只有“銀髮族”與“教牧”是可信任的一群。
惟有教會選擇站在弱者一方,不畏權勢,堅守真理,教牧與信徒的身體力行,歷史會留下忠實的見證與評價 !
“善”牧同行
“教牧關懷團”與“基督教教牧聯署籌委會”於6月10至12日政府總部外面舉行“免於被擄的恐懼、同為這城求平安”四場公開祈禱會。6月11晚散會前,主持教牧臨時以一首詩歌《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作為散會之用,意外地竟成為集會人士詠唱不息的聖詩。整個6月,這首詩歌成為大多抗爭者重覆和應的“金曲”。《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成為“教會在場”的最佳寫照。
有本地調查反映,69% 香港市民反對逃犯送中條例。及後,6月12日示威者占領立法會附近道路,警方以催淚彈清場,衝突升級,結果是6月15日政府宣告“暫緩”送中修例。
6月16日晚,筆者通宵留守於立法會示威區內,也負責帶領兩次祈禱時段。同場有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分享 :“羊在哪裡,牧者就要在哪裡!牧者不單止要在羊群中間,更要帶領他們,亦要在互相互動之中,去認識自己的身分,亦要體察羊群所面對的困難和痛苦。”當年輕世代不畏警察濫用武力,甚至不怕黑幫無差別襲擊(7月21日元朗黑夜、8月5日荃灣與北角),善牧就要選擇站在羊群當中,與他們同在同行。
外界這樣評論 :“基督徒和牧者為此次運動展示的道德勇氣和抗爭恆心,相信是繼和平占中後,民間非暴力抗爭的重要支柱。”(黎恩灝,〈橡膠子彈與Hallelujah的鬥爭〉,《明報》,2019年6月25日。)
對比2014年雨傘運動時,我與其他教牧及神父趕往現場,勸阻示威者衝擊行政長官辦公大樓的行動。那趟事件,我們受到示威者的譏諷與排斥,不受歡迎地離開了現場。這趟社會運動,氛圍截然不同,集會人士肯定教牧在場的唱詩祈禱,能給予群眾心靈的安慰與力量。
“美”化心靈
教牧與信徒於整場運動中所做的貢獻,就是提供靈性資源,“美”化心靈。除了舉辦多場公開祈禱會之外,有部分堂會更開放場地作休息站服務,提供基本人道支援,如洗手間、飲水、充電、憩息與查詢資訊等。
7月21日發生“元朗黑夜”事件,黑幫持續襲擊市民,卻遲遲不見警察到場處理後,不少市民感到憤怒與懼怕。當筆者知悉7月27日下午於元朗有遊行集會,我便聯絡了相熟的地區堂會牧者,建議開放場地,成為群眾的“心靈救護站”。
那日中午,筆者前往元朗一間開放作休息站的堂會,現場支援教牧與義工。起初,上來使用服務的不多,及至五時左右,警察開展清場行動,防暴警隊與三部警車已在堂會門前附近駐守布防。當警察向前驅散群眾,示威者不斷四散逃走。這個時段,就有大批人潮湧入教會。
有記者分享 :“經過一輪激戰後,我收到太太的信息說,有位住工業村附近的同事有家歸不得,因為已被警方設了封鎖線,無法穿過防線,非常驚慌。我馬上叫太太教她去附近已有準備的教會,但因兵荒馬亂,她走呀走呀,最終去了宣道會元基堂。恐懼難過的畫面和經歷,令她情緒一度失控痛哭,感恩有教會牧師陪伴和安慰,最終平安回到家中。”(楊軍〈727元朗的一杯涼水〉,7月29日)
每當警民衝突後,有些示威者與街坊面對濫放催淚彈、警棍毆打與無理搜捕,陷在驚慌中,教會就成為身體避難所與心靈休憩站。當筆者站在門口接待,感受到使用者離開堂會時,他們的面容真誠地感謝教會於危難時的款待。
筆者與其他教牧於這個危難時勢中,透過主日講道、祈禱、寫作分享、互通資訊等,凝聚教牧,結合力量,彼此支援。教會成為教會,就是在亂世中展示基督的臨在,何處有愛,何處就有上主而來的美善力量 !
結論
身處動亂年代,教會領袖於整場“反送中運動”中,不能獨善其身,隔岸觀火。相反地,更多年輕一輩教牧,敢於進場,守護真理,與民同行,美化心靈。我們不知結局如何,但教會已於香港歷史裡留下了不能抹掉的足跡!
--原載:《曠野》,2019-09-01
http://www.cap.org.tw/W/w-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