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哀歌中讚美上帝 —“哀歌的五種特徵”翻譯(zt生命季刊) |
送交者: nngzh 2020年04月17日08:18:14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在哀歌中讚美上帝 ——“哀歌的五種特徵”翻譯 文/巴基姆(Dr. Glenn Packiam)著 吳家望譯 生命季刊微信專稿
音頻為韓凱弟兄朗讀:
本文譯者:
目前,人類面臨一場歷史性的大瘟疫。我們看到很多文章,解釋上帝為什麼允許苦難存在,教我們怎樣度過病痛的難關,怎樣在聖經里找到答案。筆者以前也寫過這一類的文章。聖經中有許多直接表達哀痛的篇章,筆者也寫過介紹文章。我們會將部分參考文章列在本文的尾部,供讀者參考。
最近,英國著名神學家賴特(N. T. Wright)在時代(Time)雜誌發表一篇短文,叫做基督教不曾也不會為新冠病毒提供答案(Christianity Offers No Answers About the Coronavirus. It's Not Supposed To)。他說:“解釋周圍發生的事情及其起因,並不是基督徒的職責。實際上,基督徒的職責不是去作出解釋,而是為其哀傷。當聖靈在我們內心哀傷時,即使在自我隔離的情況下,我們也能成為彰顯上帝的愛以及祂醫治大能的一座小小聖殿。隨之而來的,將會是新的可能性、新的善舉、新的科學理解、新的希望。” 他的意思是,哀傷吧!像聖經教導的那樣,讓聖靈來帶領我們發出哀歌吧!
以下翻譯的是賴特博士推薦的巴基姆博士(Dr. Glenn Packiam)的一篇文章:“哀歌的五種特徵”(Five Things to Know about Lament)。
哀歌的五種特徵
Dr. GlennPackiam
原文鏈接 https://ntwrightonline.org/five-things-to-know-about-lament/
1. 哀歌是一種讚美
研究舊約聖經的學者計算過,約三分之二的詩篇屬於哀歌體。然而,希伯來聖經詩篇的書名(標題)是 תהלים(tehillim),源出於動詞 תהלה(tihillah),意思是“讚美”。那麼,包含這麼多哀嘆、埋怨的一本書,如何被視為是讚美之書呢?
我們需要為某些詞彙做出定義,在通常的用法中,哀歌和怨言是可以互換的。在聖經中,抱怨和哀嘆發生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區分為不同的概念。在曠野時,以色列人向上帝抱怨缺乏麵包、肉和水(出埃及記16-17)。他們以最壞的動機來揣測上帝:祂“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16:3)上帝以大能將他們從埃及拯救出來、在紅海中保住他們的性命,而他們卻將這位救主描繪成惡人。他們的抱怨實際上是一種審問上帝的方式,也是在試探祂。但是在詩篇中,以色列人懇求上帝以祂無盡的愛來回應他們,因為祂是正直、公義的上帝,祂在歷史中一直信實守約。通過以色列人這兩種不同態度的對比,我們可以說,抱怨是對上帝的指控、是對上帝屬性的侮辱;而哀歌則是對上帝的信靠,對上帝屬性的信心。
2. 哀歌是親密關係的證據
詩篇中以色列人能將他們的哀痛帶到上帝面前,其根據就是上帝與他們所立的約。這些祈禱和詩歌並不是像那些巴力的先知們,徒勞地嘗試說服遠方的神明注意到他們的呼求:“在所築的壇四圍踴跳,… 用刀槍自割、自刺,直到身體流血。… 他們狂呼亂叫,卻沒有聲音,沒有應允的,也沒有理會的。”(王上18:25-29) 這些人是被獨一創造主耶和華稱為“長子”的人。(參考出4:22)他們在祈求他們的父親採取行動。
周六早上,我和妻子想睡懶覺,想一覺睡到八點再起床時,但我們的孩子卻肚子餓喊着要吃早餐,他們不會跑到隔壁鄰居家去討食物吃,他們會理所當然地闖進我們的臥室說:“爸爸媽媽可以弄雞蛋給我們吃嗎?”我們會被他們搞得有點惱火,但其實我們對他們的要求感到高興,因為這恰恰證明了我們之間的親密關係。
與此相反的一個情況是非常讓人傷感的,羅素.摩爾博士在他的新書“被收養的一生”中說,他在俄羅斯的一間孤兒院進行收養孩子的手續,育嬰室里的安靜讓人感覺不安。那些躺在搖籃里的孩子從來不哭,不是因為他們什麼都不需要,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不會有人管他們。只有知道有人愛他們、有人會照顧他們的孩子才會哭。對於基督徒來說,當我們的哀哭被帶到天父面前時,證明我們與祂之間的關係,證明我們知道誰是我們的供應者。
3. 哀歌是親近上帝的途徑
心理學家認為,孩童對照顧者(母親)有兩種依戀:“逃避型依附”和“焦慮(矛盾)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 to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逃避型依附”的孩子學會依賴自己,避免依賴照顧者,所以當照顧者不在時他不會很失望。“焦慮型依附”的孩子當照顧者離開時會感到沮喪,當照顧者回來時又會感到矛盾,想要親近照顧者,卻對她的離開表示憤怒。
華裔心理學家潘女士(Bonnie Poon Zahl)研究了年輕基督徒在依附上帝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attachment to God,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她將人的知識分為兩種:注重於理性的“頭腦知識”(head knowledge)和注重於經驗的“心靈知識”(heart knowledge)。她用科學方法分析了許多年輕基督徒的反應後,發現注重於理性的基督徒偏向“逃避型”地依附上帝,注重於感性的基督徒在“焦慮”地依附上帝的同時,又“避免”親近上帝。
詩篇中的哀歌幫助基督徒在依附上帝的同時又願意親近上帝。真誠是詩篇的價值所在,詩篇的作者們把所有的情感和一切的經歷都陳明在這位與我們立約的耶和華面前,堅固了我們與上帝之間的親密紐帶,肯定了我們對上帝的依戀。摩西五經用五本書來表達上帝的誡命,詩篇用五大部分來指導我們如何回應上帝。上帝以祂的話語呼召我們與他建立關係,而哀歌是我們回應的方式之一。
4. 哀歌是祈求上帝採取行動
聖經中的哀歌不僅是排遣挫折、沮喪情緒的出口,哀歌更是祈禱的一種形式。而祈禱不是消極的。詩篇中的許多哀歌都是行動的呼籲。他們懇求上帝關注他們,並為他們採取行動。許多舊約學者將這樣的“請願書”看為詩篇中的哀歌的基本要素。動詞“聽”的希伯來語שׁמע(shama)在詩篇中就出現過100多次,多數是祈求上帝“聽到”我們的請願,或是我們“聆聽”上帝的回應。
例如詩篇61:2 :“上帝啊,求你聽我的哀嘆,側耳聽我的禱告!”詩人求上帝聽(shama)他的哀哭,覺得不夠,還要上帝“側耳”聽他的禱告。動詞“側耳聽”原文是 קשׁב(qashab),是“專心聽”(listen attentively)的意思。
耶穌教門徒祈禱時,他不是讓他們做些好事來打發時間,而是邀請他們參與迎接天國的到來。在保羅的書信中,他的祈禱不是序言,而是他整封信的前提,體現了他的神學思想,表達了上帝的作為。
5. 哀歌是與痛苦的人同哀哭
詩篇22篇是哀歌的經典。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通過這首詩來向父神禱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詩22:1,可15:34)
當我們定期用詩篇來祈禱時,也許會發現其中有幾篇似乎不太“適應”我的生活和需要。但是隨着我們對詩篇中的祈禱習俗有更多理解,就會意識到原來這些詩歌的重點是將我帶入整個聖徒群體中——所有過去的和當下世界上的聖徒。也許我們並沒有四處遇敵、被人追殺,然而敘利亞的基督徒呢?還有正在與癌症爭戰的弟兄姐妹呢?我們禱告的想象力越好,就越能意識到詩篇的祈禱是參與歷史和普世教會的祈禱。
我們不僅要為受苦的人哀哭;也要與他們感同身受。當我們鄰舍的痛苦經歷成為我們祈禱的實質內容,我們就能真正愛我們的鄰居,因為這就是耶穌為我們所做的。神學家們分析了耶穌問上帝為什麼離棄祂,這在三位一體及道成肉身的神學教義中意味着什麼,但我們常常忽略的是,耶穌在十字架上以詩篇22篇祈禱,這也成了許多第一世紀猶太殉道者的祈禱。當耶穌以最卑賤屈辱的方式死在十字架上,祂的禱告中感受和承擔了所有人的苦痛。我們在禱告中發出的哀歌,都是對這終極祈禱發出的“阿們”。
哀歌不是我們的最終祈禱,而是哀痛期間的祈禱。詩篇中多數的哀歌詩篇均以“讚美誓言”結束:我們立志要答謝神的拯救。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從死里復活,所以我們知道悲傷不是故事的結局。現在我們低吟的哀歌,未來將成為一首宏大交響樂。當每一滴眼淚都被抹去,當死亡被得勝吞滅,當新天新地降臨、一切都更新了,當聖徒以榮耀的身體復活……那時,我們將大聲唱出那最偉大的詩歌:哈利路亞!
而今,我們在哀歌中讚美神,在盼望中等候神。雖然如此,我們仍要祈禱:主啊,我願你來!
作者 格蘭巴基姆博士是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市,新生命教會的副主任牧師,也是新生命教會市中心分堂的主領牧師。獲杜倫大學博士學位,也是作家和詩歌作者。譯者 吳家望 現居美國。
請閱讀本文譯者有關苦難的文章: 上帝為什麼允許世界上有邪惡存在?https://www.cclifefl.org/View/Article/6315 上帝為什麼允許世界上有苦難存在?https://www.cclifefl.org/View/Article/7034
敬請閱讀本刊新號最近文章:
深度文章:災難中的安慰與盼望(含音頻) 美國抗疫日誌:與收養的8個青少年孩子宅在家裡(含音頻) 疫情恐慌中回望客西馬尼:祂仍然掌權!(含音頻) 請掃描關注生命季刊新號:
生命季刊 來,追求認識我們的神!
有問題? 回應本文,生命季刊牧師團將為您解惑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便可看到本刊全部文章及視頻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9: | 聖經: 砍下論 | |
2019: | 預苦期靈修第43日 聖殿:連一塊石頭也 | |
2018: | “五教同光”(轉貼僅供參考) | |
2018: | 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新的《宗教事務條 | |
2017: | 教會的虛偽現象(四):“情緒四重奏” | |
2016: | 曾邵愷老師對改革宗神學生的一個建議( | |
2016: | 也談西安要不要恢復長安 | |
2015: | 遠和遠粉將柴玲妖魔化的後果 | |
2015: | 加爾文教的神”很任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