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國公立教育與基督信仰的傳承 |
送交者: 生命季刊 2022年11月02日11:12:32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當代美國公立教育與基督信仰的傳承 文 | Ben Merkle 米該雅整理 《生命季刊》第103期
本文音頻為米該雅朗讀: 來源:根據Ben Merkle的視頻“Wield The Sword: Education”翻譯整理;承蒙Founders Ministries允准翻譯,特此致謝。 視頻鏈接:https://youtu.be/YSgG9yRi8Lo
翻譯:Rita Kaspar, 錢鈞,利百加
匯編整理:米該雅
編者按: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基督徒普遍重視下一代的教育。但是,美國華人基督徒的第二代信仰流失率極高,這是有目共睹的現象。許多孩子年幼時隨父母參加教會,但上大學後便遠離基督徒團契和教會生活。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新聖安德魯學院(New Saint Andrews College)的校長本·默克爾(Ben Merkle)在“創立者事工”(Founders Ministries)製作的一期視頻中深入探討了這一問題。本文是這一視頻信息的中文翻譯,部分內容和段落次序有所調整。
信仰傳承的危機
教會正處於一場嚴重的危機。我甚至不確定我們對此是否有清楚的認識。這場危機是,我們正在失去我們的下一代。如果你回顧教會過去幾十年的光景,就會發現我們很難成功地把信仰傳遞給下一代。我們在不斷地失去我們的孩子。當你深入研究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時,你會發現,一般來說,通常在他們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問題就表現出來了。Lifeway 最近的一個調查顯示,在高中時經常參加教會的學生當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只要他們一進入大學,就至少有一年不再去教會了。其中大部分人永遠不再回教會了。這是非常嚴重的危機。
想像一下,你把你的孩子放在諾曼底登陸的第一批船上。想一想他們將面臨的死亡威脅。將之與孩子去上大學後遠離基督的比例相比,他們在當今美國典型的大學裡要比他們在諾曼底的海灘上更危險。在大學裡三分之二的學生會離棄信仰。而在諾曼底海灘上死亡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你更深入地思考,你會意識到,在諾曼底海灘上,人們失去的只是地上的生命,但在大學校園裡,他們失去的是永恆的生命,那是更為沉重的代價。在現實中,你可能不敢把孩子們放在諾曼底登陸的船上。但是,你卻不假思索地把孩子送去了大學。
大學是問題的一部分。但這個問題遠遠超出了大學本身。孩子遠離信仰的過程貫穿了從學前班到高中的階段。他們在大學階段徹底遠離信仰只是漫長過程的最後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慢慢地將自己與父母的信仰脫離,最終投身於一個相反的方向。
美國公立教育體系的問題
世俗的左派運動鼓勵不生孩子,遠勝過他們鼓勵生養孩子。他們推廣的思潮導致的結果是,同性婚姻不能生出孩子;支持墮胎的女權運動謀殺自己的孩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放縱淫亂的生活方式不願擔負養育孩子的責任。這實際上都是不能生養眾多的文化。那麼,接受世俗教育的學生從哪裡來呢?實際上,他們的學生是來自於教會。基督徒生下孩子,把他們養大,然後把他們送去學校。在那裡,左派捕獲了他們。政府作為新的“世俗主義父母”取代他們的親生父母,灌輸給他們全新的思想體系。自由派其實在依靠保守的基督徒家長為他們養活孩子,並把孩子拱手送給他們。而我們就在學校里把孩子交給他們了。左派在依靠教育系統作為供應鏈來獲取我們的孩子。
如果你留意美國教育界的員工結構,你會發現他們一直在這方面努力。一所典型的公立高中里,99%的健康衛生老師、97%的語文老師和87%的數學老師都來自於民主黨。他們以巨大的力度在公立學校里強化他們的意識形態。(編者註:並不是說所有民主黨的老師都有明顯的意圖給孩子灌輸左派意識形態,但如此懸殊的黨派比例導致公立學校的教育不可避免地意識形態化。)我不是說,只要老師都來自共和黨就萬事大吉了。我只是想指出,這一現象表明了當今美國公立教育體系的意識形態化的程度已經令人難以置信。一個特定的政治黨派已經在專心致力於接管從學前班到高中的教育系統,直到把學生送給大學教授。事實上,大學教授是現在美國最左傾的一群人。他們確實在竭力占領教育系統。因為他們明白,俘虜下一代的思想具有策略性的重要意義。他們並不一定都喪心病狂,似乎在暗地裡摩拳擦掌籌劃如何敗壞美國的年輕人。事實上,他們當中很多人真誠地相信他們的理想,也知道如何成功地宣傳和推進他們的使命。他們對教育系統的專注與努力是基督徒和保守派沒能做到的。
有些保守派經常談論他們對深層政府的懼怕。他們擔心沒有經過民選的華盛頓官僚系統企圖控制一切並主導一切,而我們對此無能為力。但我相信,美國最根本的“深層政府”其實是教育系統,就是從學前班到高中,直到大學。我們的教育系統已經被世俗世界觀完全掌控,並且極為成功而周密地將之灌輸給我們的孩子。教會從未看到過像最近這一兩代的情況,從父母到孩子的信仰承傳的折損率如此之高。而這種情況發生的時間正好就是在我們把孩子拱手讓給世俗政府來接管教育的時間。Voddie Baucham 曾說,“如果你把孩子送給凱撒那裡受教育,他們回來時成了羅馬人,你就不要吃驚了。”
為什麼我們的下一代以如此高的比率離開基督信仰?是因為缺少了什麼而導致他們開始慢慢遠離信仰嗎?他們在智識上缺乏對“世界是什麼”和“人是什麼”的健全認知,包括世界如何運轉和頭腦當如何工作,等等。他們沒有被教導如何思考。世俗教育系統的失敗之處在於,它只提供最基本的批判性思考,卻沒有提供基督教信仰幾千年來所建立和傳承的縝密嚴謹的思考能力。當今世俗教育缺少了基督信仰的思考方式,並沒有教導孩子如何思考。讓我給你舉幾個例子來證明這一發展軌跡。這就是在過去五十年內所發生的。
在1961年,當時典型的大學生一周需要在功課上花大約40小時,包括課堂聽課,課外研讀,寫作業,等。這其實就是一項全職工作。的確,要作一個大學生應該就是一項全職工作。到了2015年,一個典型的大學生平均每周在學校花的時間是17.5小時,其中包括了去課堂上課,以及課外作業,等。
假設這兩個典型的大學生在他們各自的時空環境裡都只選擇滿足學分的最低要求,即每周12個課時。那麼,在1961年,除了在教室里的12個小時,這個學生還需要付出28個小時的課外學習。我們以同樣的算法來看2015年的學生。花在學校的時間(17.5個小時)減去在課堂里的12小時,他們現在只剩5.5個小時用於課外學習。因此,在1961年,一個學生需要28個小時來應付大學課程。在2015年,應付同樣的課程,學生只需要5.5個小時。然而,更有趣的比較是,在1960年代,大學生的成績中有15%是A。2015年,45%的大學成績是A。請記得,我們現在比較的是28個小時和5.5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也就是說,攻讀同樣的大學課程,現在學生只需要花費五分之一的時間,但能拿到A的機率卻增加了三倍。
明顯,我們的教育系統已經把教育的嚴謹性和深度嚴重縮減了。我們不斷地把水平降低。另一方面,大約三分之二的高中生畢業以後繼續上大學。但是在所有高中畢業生里,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標準會考的成績達到可以上大學的水平。也就是說,在所有大一的新生里,不到一半的人真的具備大學的學習能力。另外一項近期的研究表明,有多達45%的學生在大學的前兩年間(大一和大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沒有得到提高。他們在如何思考和判斷,以及如何行事的基本能力上,完全沒有進步。我認為,這個現象是因為他們當中有大約一半人在高中畢業時有上大學的能力,而另外一半並沒有。因此,大學的前兩年就被降級成為有補習班了。那些批判性思考能力停滯不前的學生,其實就是當初有能力升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大學的前兩年教育把他們排除了,大三的學業才開始對他們有挑戰性。仔細審查這些統計數字,你會發現我們的整個教育體系正在慢慢地變得廉價,劣等,甚至成為一個笑話。換句話說,我們的孩子並沒有被教導如何做最基本的思考,因此,他們完全沒有預備好為我們的信仰進行分析和辯護。
與世界對抗的基督教教育
我相信好的教育必須是基於基督信仰。我們應該用基督信仰培養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但是,我們暫且把這個預期拿掉。試問,我們的孩子到底有沒有被教導如何思考?我們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而且學校系統讓學生們打了敗仗。
我還在基督徒家庭的孩子中觀察到,他們被灌輸了一個觀念,即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唯一責任就是要作一個好人,讓別人喜歡。作為家長,我們想要我們的孩子具備“基督教的好人”的人格特質。這種特質可以來自於忽略上帝的律法,而以世人定義的“好人”素質來取代上帝要求我們順服的真理。我們想要我們的孩子成為“好人”。可是,當孩子去上大學時,他們會被世俗主義挑戰。有一些事情需要他們用堅定的態度去持守,但他們從來沒有學過怎麼堅持立場。他們不知道怎麼做到“與世界對抗”(拉丁文:contra mundum)。這個詞是因早期教會領袖亞他那修(Athanasius)而出名。他意識到,如果要堅持信仰的立場,一定要“與世界對抗”。要有能力對抗一個極有力量的對手,他必須無畏,大膽。但是,我們並沒有教導我們的孩子怎麼做到這一點。我們只教他們作個好人,作個好人,作個好人。但是,我們不可能用好人的姿態對抗世俗主義。孩子們面對世俗主義帶來的屬靈爭戰時並沒有作好準備。我們的孩子沒有辦法“與世界對抗”。
教育是“決定點”
我妻子的祖父吉姆·威爾森是一位天賦異稟的傳道人。吉姆從海軍軍官退役後開始傳道,並把在服役生涯學習到的經驗帶入傳道服事裡。他寫了一本書,書名是《戰爭的原則》。在書中,他把軍隊裡的戰略原則應用到傳道思維上。他提出了一個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概念:“決定點”(decisive point)。“決定點”就是一個可以改變結果的轉捩點。一個“決定點”可以改變整個事件的發展。一個“決定點”是事態轉變的關鍵和樞紐。當你看到某件事同時具有策略性和可行性,這件事就可以成為一個“決定點”。策略性的意思就是,它會有深遠的影響。可行性則代表這是一件你有權去做,也有能力去做的事。所以,當某事件同時具有策略性和可行性,這件事就成為一個“決定點”。很多事情可能非常有策略性,但是我們做不到。有些事情非常可行,但對未來並不具任何影響力。你要尋找的是一個同時具有策略性和可行性的事。當你找它到的時候,你就找到了“決定點”。教育是對教會極為關鍵的“決定點”。我們可以顯明看到教育是一個決定點,因為人本主義的世俗世界觀已經利用教育來對抗我們了。經由教育這個管道,他們已經對教會的發展和福音的傳播造成了巨大破壞。我們若真的想要用福音來拓展教會,我們必須把這個“決定點”拿回來,即我們需要把教育奪回來。
Paideia式的教育
讓我們用παιδεία(Paideia)這字來思考教育。在歷史上,Paideia 是指年輕的希臘貴族所受的教育。但paideia 的意思不至於此。它包含了如何閱讀,寫作,算數,和對當時的科學概念有基本的理解。它還包含了比這些更深遠的意義。這個字的涵義超越了教育,類似於“沉浸於某種文化中”。在古希臘時代,paideia 不是只涉及如何思考,更確切地說,是如何用希臘人的方式思考。Paideia 塑造了人們對希臘文化的欣賞,培養人們對希臘文化的愛好,包括希臘人的哲學、文學、音樂。那是在培養人們對自己身為希臘人的榮譽感,對自身文化的忠誠和摯愛,及致力於把自身的文化完整地代代相傳,並以極大的熱情把希臘文化帶入各個城市,以及活出一個希臘人卓越的生活。
當使徒保羅在與以弗所教會說話時,他抓住了paideia這個概念。在以弗所書第六章第四節,保羅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着主的教訓(παιδεία, paideia)和警戒,養育他們。”保羅是在說,有一種根基於基督信仰的paideia,那是主耶穌的paideia。基督徒應該竭力把子女沉浸在基於基督信仰的文化中,通過這種“文化沉浸”的方式教育子女。
回到申命記第六章,摩西給出了類似的教導。“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系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命記6:4-9)
摩西在申命記第五章講述了十誡,然後在第六章,他說這些教訓要 “系在手上為記號”。也就是說,上帝的律法要帶出我們手所做的一切行為。“戴在額上為經文”暗示了我們要用上帝的話語來解讀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神的話語是我們的過濾眼睛,用來理解和回應世界上的一切現象。我們應該不遺餘力地讓孩子們懂得這些原則。我們應該用上帝的話語當作濾鏡來教孩子認識世界。所以,paideia 所需要的工具就是聖經。所有的事物都應以聖經為基礎來建造。你應該把它放在家裡的“門柱上”,放在“城門上”,放在你要去的所有地方。Paideia 應用的範圍涵蓋全世界,包括我們看見的所有事物和我們做的所有事情。
屬靈復興與教育復興
回顧教會歷史,我們會發現,孩子們長大後普遍離開教會是近代才有的現象。在漫長的教會歷史中,這不是常態。正常來說,基督徒會養育出信主的兒女,信仰因此代代相傳。當然,我們要向外傳道,分享福音。但有史以來,父母把信仰傳給子女是更普遍的。而且paideia 式的基督教教育一直是被神用來傳承信仰的重要工具。這並不是說你把孩子放到基督教學校就能保證孩子相信福音,這僅僅只是一個能夠傳承福音的工具和管道。但是我們必須嚴肅地重視它。
在教會歷史上,在許多重要的歷史階段,當神賜福給教會使信仰復興之前,教會總是先有教育的復興運動。16世紀的宗教改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宗教改革運動中的許多重要人物在改教之前都是由一些教育復興活動培養出來的。他們嚴肅地學習神的話語,他們忠實於純正的基督信仰,他們活出基督徒該有的生活方式。將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短短一代人之後,宗教改革就發生了。我們可以在教會歷史中看到這種模式,當我們認真地落實基督教教育,我們會經歷到屬靈的祝福和教會的成長。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充滿朝氣的、有實力的、有熱情的基督教教育的再次復興。
但是請切記,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我們付出極大的代價。這需要在時間上,金錢上,及所有其他不可預期的事上做出巨大的犧牲。如果你自行在家教育,你需要奉獻很多時間專注在孩子身上。這意味着你沒有辦法成為雙收入家庭,因為你們其中一個(通常是妻子)必須留在家裡與孩子一起學習,而丈夫必須拿出工作之外的時間教導孩子。這真的是時間上的代價。如果你決定送孩子去一所私立的基督教學校,那麼,你除了需要通過支付房產稅的方式來資助當地的公立學校之外,你還要支付你的私立學校的學費。這也是一筆巨大的代價。有些教會的弟兄姊妹則聯合起來一起幫助教會的家庭培養孩子成為基督徒。
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我們樂意付上代價來培養敬虔的後代,我們就必須為教育樹立正確的目標。當今基督徒的教育觀念普遍在哪裡出了問題?問題不只一方面。但我發現,其中最大的和最值得擔憂的問題是,基督徒並不明白教育的目標是什麼,至少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看是這樣的。我們被兜售了一套世俗觀念,即教育基本上就是職業資格認證。也就是說,你受教育是為了獲得某種技能,從而能夠找到某種工作。但這是一種非常機械化的思考方式。
我是一名大學校長,經常和父母們談話,試圖說服他們正確地思考大學教育。我發現,很多父母們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嗡嗡運轉的機器。這個機器就是人才市場。他們的責任就是教育孩子成為一個精雕細琢的小齒輪。這個齒輪被配置某種合格的技能,從而可以供應給這個機器使用。如果父母盡到了責任,正確地完成了任務,比如孩子沒有拿到不實用的學位,他們就可以把這個齒輪提供給這個機器。如果這個齒輪確實具備一些實用的技能,這個機器就會接受它。然後它就開始在機器裡面有規律地運轉。美好的人生就從此開始了。
如果父母犯了錯誤,或者做了一些與眾不同的嘗試,他們就非常擔心把孩子提供給這個機器的時候,這個機器會拒絕接受,以至於他們的孩子從此一生漂流,找不到人生定位。他們認為這是必定會發生的事。父母們對教育的看法往往從這種狹窄的實用和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
但從聖經角度來說,並非如此。教育是品格的塑造,是世界觀的形成,此外還有更宏大的願景。實際上,當你給孩子提供符合聖經的教育時,孩子的就業能力會更強。他們的就業能力不僅是找到工作,更是能夠提供工作,為其他人創造就業機會。他們可以成為僱傭別人的人,或創造機器的人。但是,如果你教導孩子,他們努力的目標就是被他人聘用,那麼,這將在孩子心裡灌輸一種奴顏婢膝的態度。這對他們一生都有影響,包括他們如何看待選舉、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問題。他們只會為了被其他人接受而一味地順從,並投其所好,卻無法成為能夠改變世界的人。但耶穌基督希望我們不要成為被世界奴役的人,而是成為影響世界的人。
難道父母想要孩子有好工作、好福利和好的退休計劃就錯了嗎?這種想法本身並沒有錯。但若把這當終極目標,那就有問題了。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榮耀神,並永遠以祂為樂。重要的是,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當你跟隨神時,祂並沒有應許給你財富。但當你跟隨神走順服的道路,神給你的“福利”卻是更美的。
父母總是把好工作、好福利、好的退休計劃當作安全感的保障,以為獲得這些東西,孩子的日子才會過得比較好。如何讓父母擺脫這種想法呢?老實講,這正是我的挑戰。我在現在任職的大學擔任校長已經五年了。我花了五年的時間觀察與我們對抗的阻力。我發現,要想說服一些家長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子女的未來,是非常困難的事。第一個需要幫助家長看到的是,對孩子最大的期許應當是對信仰的忠誠。家長必須要衡量孩子的信仰忠誠度,然後家長們必須要看到,世俗的教育目標很有可能削弱孩子們對信仰的忠誠。家長必須二選一,選擇所要的是什麼。當你選擇對信仰保持忠誠時,神會把其餘的也都加給你。所以你應該選擇對信仰的忠誠。
培養“自由人”
培養敬虔的後代,並不一定讓孩子長大後成為宣教士或牧師。他們可以在世界上有一份自己的職業。但是,他們可以用信仰在職場中影響世界。我喜歡箴言中的一個希伯來單詞:ָלשמ (mashal)。這個詞有“講述箴言”的意思。這個詞還有一層意思是“像君王一樣統治”,如同大衛坐在寶座上指揮別人。將“箴言”和“統治”這兩層意思聯繫在一起是一種智慧。認識這個世界,分析這個世界,治理這個世界。這是一種智慧。因着這樣的智慧,基督徒通過某種方式去帶領別人。從聖經的角度看,只是一種如君王一樣的行為。當我們給孩子提供paideia 式的基督教教育,我們就是在教導他們怎麼樣去治理,怎樣去帶領(編者:這與以僕人的心志服事他人並不矛盾)。我們需要培養下一代認識神創造的世界,不僅了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更能明白世界應該發生什麼。讓孩子們不是以社會機器中的齒輪的樣式進入世界,而是以帶領者的樣式進入這個世界。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建造機器的人和引領未來的人。這是我們對基督徒的下一代應該抱有的期待。這就是學習謀生技能和為神的榮耀而工作的區別。
當清教徒第一次登陸到北美大陸,有多少個工作等着他們呢?當他們從五月花號下來,他們去哪裡找工作?哪裡有就業辦公室,讓他們一進去,職位就在那裡等着他們呢?那個時候沒有現成的職位。但是,那個時候有很多工作要做。這裡就體現了思想觀念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雇員和自由人的區別。老闆要告訴雇員做什麼,給他分配任務,他可以按照老闆的指示去做。雇員必須服從他的老闆。在現今社會,這就是世俗主義和人本主義的目標。他們給我們安排任務去實現世俗主義的議程。他們讓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去做,而我們的目的只是為了糊口。相反,一個“自由人”會看着這個世界,說:“我知道我有一位天父。這是天父的世界。天父告訴我這個世界的真相。我要進入這個世界。我要去事奉天父,順服天父,去改變這個世界,去榮耀天父。”這個“自由人”踏入帶領者的位置,比如文化領域的領袖,社區的領袖,在他的教會、學校、社區做帶領者。這是非常不同的觀念。
我們要殷勤教育我們的孩子們成為“自由人”,成為自由的男人和自由的女人,成為天父的眼中看為喜悅的王子和公主。我們希望基督徒的下一代走出去的時候是這樣的人。這就需要我們為了這個目標而教育他們。這意味着,教育遠遠不只是拿到一個畢業證書。教育包括職業技能,也包括批判性思維,就是坐在那裡思考一段文字,思考一段論證,明白它到底是什麼意思,然後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出創造性的問題,去明白這些文字背後的思想。神創造了這個世界,創造了我們的思維和邏輯運用的方式。我們孩子應該學習如何從上帝的創造出發,用有說服力且吸引人的方式,清楚簡要地以書面文字、口頭表達或電影語言等途徑向世人表達出他們相信的是什麼。向周圍的人傳講他們正在做的事,說服他人也來加入這個事業。這就是文化領域的領袖。他有能力把自己的異象傳遞給他人,用他的論證和語言去贏得其他人進入他指引的方向。如同一個軍官用這個方式命令他的士兵去影響這個世界,為了神的榮耀去擴展神的國度。為了實現這一願景,我們可以用傳福音的方式,同時也用摩西和保羅所教導的方式。就像摩西在申命記里所說的,又如保羅在以弗所書裡勸勉的,透過聖經的眼鏡看清這個世界,通過聖經世界觀認識這個世界,然後帶領其他人進入神的國度。所以,教育的內容遠超過了學習怎麼用Excel表格。當然,你需要知道怎麼用Excel表格,但是你需要知道的要比Excel表格更多。我們需要把這樣的異象傳遞給我們的孩子,並為了建立這樣的教育體制而付出代價。
閱讀本刊更多文章,請點擊👇 或長按識別二維碼👇
閱讀本刊先前發表的文章,請點擊👇 或長按識別二維碼👇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1: | 查經分享:創世記第十七章 | |
2021: | “瞎眼今得看見”的恩典,你得到了嗎(含 | |
2020: | 神保守教會而自毀其工是對“一旦永遠” | |
2020: | 解經:三重天與玻璃海 | |
2019: | 無題(轉貼僅供參考) | |
2018: | 初熟的果子與靈性的身體 | |
2018: | 無知的人哪,你所種的,若不死就不能生 | |
2017: | 思考題:什麼叫“神的國”? | |
2017: | 一件與唐崇榮有關的令人遺憾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