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赫巴巴
愛遍及宇宙
生命同愛不可分割。哪裡有生命,哪裡就有愛。即使最初級的意識也總是在試圖衝破自身局限,以體驗同其它形式的某種統一。雖然每個形體都獨立於其它形體,但實際上,它們都是同一個生命整體的不同形式。即使在幻相世界,對這一隱蔽內在現實的潛在感覺,也間接地表現在一種形體對另一種形體的吸引上。
非動物界的愛
一切行星和恆星所服從的引力定律,都是以自身的方式對滲透宇宙每個角落的愛的隱約反映。甚至反感力量也實際上是愛的表達,因為有些事物相互排斥是由於它們被另外一些事物更強烈地吸引。反感是正面吸引的一個負面後果。普遍存在於物質構造本身的內聚力和親合性是愛的積極表現。在這個層面的一個鮮明例子是磁體對鐵的吸引。愛的所有這些形式都屬於最低的類型,因為它們必定受到初級意識的制約。
動物界的愛
在動物界,愛更為明顯,它表現為對周圍不同對象的自覺衝動。這種愛是本能的,它採取的形式是試圖通過占有合適的對象,來滿足各種欲望。老虎試圖吞食小鹿時,它可以說在某種真正意義上愛上了小鹿。性吸引是這個層面上愛的另一種形式。在這個階段愛的所有表現都有一個共同點,也就是說它們都試圖通過愛的對象來滿足某些身體衝動或欲望。
人愛必須順應於理智
人愛遠遠高於上述所有低級形式的愛,因為人具有充分進化的意識。雖然人愛承繼了低於人類的愛的形式,但它在某種程度上又有別於這些低級形式,因為從此以後它的運作必須與一個新因素也就是理智共同進行。有時人愛表現為一種孤立於理智的力量並與之平行。有時它表現為一種與理智混淆的力量並與之衝突。最後,它表現為一個和諧整體的組成部分,這裡愛與理智達到平衡並融入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愛與理智的三種結合
因而人愛可以達到與理智的三種結合。在第一類,思想領域與愛的領域儘可能分離;也就是說,愛的領域幾乎不為理智的運作所及,愛極少或根本不被允許涉入思想領域。當然,靈的這兩個方面是永遠不可能徹底隔離的。但是當愛與理智交替作用(交替占優勢)時,理智不能啟迪愛,愛不能給理智活力。在第二類,愛和理智同時運作,但它們不是和諧地工作。儘管這一衝突製造混亂,它卻是向更高狀態發展中的必要階段,這裡愛和理智達到真正的結合。在第三類愛中,愛與理智的這一結合乃是既成事實,其結果是愛和理智都發生徹底的變化,從而帶來一個新的意識層面,與正常的人類意識相比,這個新意識層面最好被稱作超意識。
愛的不同種類
人愛出現在充滿欲望的自我意識母體。愛在很多方面都帶有這些因素的色彩。正如我們從萬花筒里較簡單因素的不同組合中可以得到千變萬化的圖案那樣,我們也因不同精神因素的新組合而發現幾乎無限種類的愛。不同的花朵中有無數不同的色度,人愛中也有不同的微妙區別。
愛的低級形式
人愛被很多阻礙因素所包圍,比如痴迷,淫慾,貪婪,嗔怒和妒嫉。在一種意義上,甚至這些阻礙因素也要麼是愛的低級形式,要麼是這些低級形式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可以把痴迷、淫慾和貪婪看作愛的反常和低級形式。痴迷使人迷戀於感官對象;淫慾使他產生與之有關的感官欲望;貪婪使他想據之為己有。在低級愛的這三種形式中,貪婪傾向於從原始對象發展到獲取它的手段。因此人們產生對金錢、權力或名聲的貪求,這些又能成為占有不同欲望對象的工具。當愛的這些低級形式受到阻撓或阻撓的威脅時,嗔怒和嫉妒便由之產生。
愛的這些低級形式阻撓了純愛的釋放。在擺脫低級愛的這些限制和歪曲形式之前,愛的溪流就永遠不會清澈穩定。低級是高級的敵人。如果意識陷入低級的節奏,它就不能夠從自己所營造的習慣中掙脫出來,從而難以前進。愛的低級形式因而繼續干擾高級形式的發展;必須放棄它們,才能使愛的高級形式自由表現。
愛與痴
不斷地行使辨別力有助於高級愛衝出低級愛的外殼。因此必須把愛與痴迷、淫慾、貪婪和嗔怒等阻撓因素嚴格區別開。在痴迷中,人成為其迷戀對象的假想魅力的被動犧牲品。愛則是對被愛對象的內在價值的積極欣賞。
愛與欲
愛亦有別於淫慾。在淫慾中是對感官對象的依賴和隨之而來的靈性從屬,但愛卻把一個人置於與形體背後之實在的直接和協調關係中。因此淫慾被體驗為沉重,愛被體驗為輕鬆。淫慾使人生狹窄,愛使生命擴展。愛過一個人就如同把另一個生命添加到你自己的生命上面。你的生命就好像增了倍,你實際上生活在兩個中心裡。你如果愛整個世界,就會通過他人的感受而間接地生活在整個世界裡;在淫慾中,有一種生命的衰落感和對某個被視為“另一個”的形體的無望依賴感。因此淫慾加重孤立與痛苦,愛帶來統一和快樂。淫慾是消耗,愛是恢復。淫慾尋求滿足,愛體驗滿足。在淫慾中有興奮,在愛中有平靜。
愛與貪
愛也同樣有別於貪婪。貪婪乃是以各種粗鄙和微妙形式的占有。它既試圖占有他人和濁對象,又試圖占有諸如名聲權力等抽象無形的東西。在愛中不存在另一個人附屬於你的個體存在上的問題,只有自由和創造性的傾注,它給被愛者的精神生命注入生氣活力,卻不為自己希冀什麼。不可思議的是:試圖占有另一個對象的貪婪,實際上卻把自我置於對象的支配之下;而旨在把自我獻給對方的愛,實際上卻把被愛者納入自己的靈性存在。在貪婪中自我試圖占有對象,卻反被對象所占有。在愛中自我無保留地把自己奉獻給所愛,卻在該行動中把被愛者包含在自己的存在中。
純愛由恩典所喚醒
痴迷、淫慾和貪婪構成一種靈性疾病,該疾病又常常因嗔怒和嫉妒等惡化徵兆而變得更加致命。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純愛乃是靈性完美之花朵。人愛受這些限制性條件的極大制約,以至於發自內心的純愛難以產生。因此當這種純愛出現在求道者心中時,它總是一種饋贈。作為對大師的恩典降臨的回應,純愛在求道者心中產生。當純愛首先作為大師的饋贈被接受時,它在求道者的意識里牢牢紮下根,如同播在肥沃土壤里的種子。種子有一天會發出幼苗並逐漸長成大樹。
對恩典的靈性準備
但是,大師恩典的降臨要取決於求道者的初步靈性準備。只有在求道者的性格中培養出一些神聖品質之後,對恩典的靈性準備才能充分。例如,當一個人避免背後中傷並多想他人的優點而非缺點時,當他實踐高度忍耐並希望別人幸福甚至不惜犧牲自身利益時,他便準備好接受大師的恩典。阻撓這種靈性準備的一個最大障礙是擔憂。當一個人靠極大努力戰勝這個憂慮障礙時,他便為培養構成信徒靈性準備的神聖品質鋪平道路。求道者一準備好,大師的恩典就會降臨,因為作為神愛之海洋的大師總是在等候着其恩典能夠在他們身上結出果實的靈魂。
純愛極為罕見
由大師恩典所喚醒的那一類愛是一罕見特權。甘願為子女犧牲一切甚至生命的母親,準備為國家獻身的烈士的確極為高尚;但他們也未必品嘗過這種產生於大師恩典的純愛。甚至那些終日在洞穴和山上打坐並完全進入三昧(入定)的瑜伽士也未必擁有這種寶貴的愛。
純愛是最好的修煉
由大師恩典所喚醒的純愛比求道者可能利用的其它任何刺激都更有價值。這種愛不僅結合了所有修煉的優點,而且能夠最有效地引領求道者達到目標。在這種愛誕生後,求道者就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同神聖至愛結合。意識從其它所有願望中的這種撤退引向無限的純潔性;所以沒有什麼能夠比這種愛更徹底地淨化求道者。求道者總是甘願為神聖至愛獻出一切,對他來說沒有做不到的犧牲。他的一切思想都遠離了自我並完全集中於神聖至愛。通過這種越來越強烈的愛,他最終衝破自我的枷鎖並同至愛結合。這就是愛的“完婚”。當愛獲得這樣的結果時,它便成為神愛。
神愛與人愛
神愛與人愛有着性質的不同。人愛是愛一中的“多”,神愛是愛多中的“一”。人愛導致無數的混亂與糾葛,神愛引向整合與自由。在神愛中個人和非個人方面等同平衡;在人愛中這兩個方面則交替上升。當個人因素在人愛中起主導作用時,它導致對其他形體的內在價值的完全忽略。如果愛不受個人感情的影響,比如責任感,它又常常使一個人變得冷淡、呆板和機械。責任感成為個體行為的一種外在限制,但在神愛中則有無限的自由和自發性。人愛在個人和非個人方面都是有限的;但融合了個人和非個人因素的神愛卻有無限的生命和表現。
愛者與至愛在神愛中合一
甚至最高類型的人愛都受制於個體性的局限,這一直堅持到意識內化的第七層面之前。神愛產生於個體心消失之後並擺脫了個體性的束縛。在人愛中愛與被愛之二元堅持存在,但在神愛中愛同至愛成為一體。在這個階段求道者跨出二元領域並與上帝結合;因為神愛即上帝。當愛者同至愛合而為一時,那既是結束又是開始。
宇宙因愛而生
整個宇宙是為了愛而誕生的,也正是為了愛它才繼續存在。上帝降入幻相領域,因為至愛與愛者之間的表面二元最終有助於他對自身神性的自覺享受。愛的發展受二元張力所制約和維繫。為了繼續愛之遊戲,上帝必須經受被分化為眾多靈魂的表面分裂。他們都是他自己的不同形式,在與他們的關係中,他同時扮演神聖的愛者和神聖至愛之雙重角色。作為至愛,他是他們所欣賞的真正和終極對象。作為神聖愛者,他是他們的真正和終極拯救者並把他們引回他自身。因此,雖然整個二元世界僅僅是幻相,但這個幻相的產生卻是為着一個重要目的。
愛的能動性
愛是上帝的一體性在二元世界裡的反映。它構成了創世的全部意義。若是愛被排除在生命之外,世界上的所有靈魂都會完全相互外化;在這樣一個無愛的世界裡,唯一可能存在的關係和聯繫將是膚淺和機械的。正是因為愛,個體靈魂之間的聯繫和關係才有意義。正是愛把意義和價值賦予二元世界裡的所有事件。在把意義賦予二元世界的同時,愛又是對二元性的永久挑戰。隨着愛的增強,它激發起創造性的衝動並成為靈性能動性的主要動力,該動力將最終使意識恢復到存在的原始一體性。
——《美赫巴巴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