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東方,西方傳教士也接踵東來。其中最著名的是耶穌會士意大利人利瑪竇。利瑪竇於萬曆十年(1582年)抵澳門,後在廣東及南京、南昌、蘇州等地傳教。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他同另一耶穌會士龐迪我,由南京來到北京,向皇帝獻上天主像、聖母像、聖經、十字架、萬國地圖、自鳴鐘、西洋琴等諸方物。明神宗大喜,即留利瑪竇住在北京,於宣武門內賜給房屋,並允許設堂傳教,生活所需皆由朝廷供給。此後,利瑪竇遂寄居北京幾十年,至萬曆三十八年病死,年五十九歲。明神宗賜葬地於北京阜城門外滕公柵欄,以後這裡又建教堂,成為北京傳教士公墓。
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根據中國情況,開創新的傳教方式,取得了很大成功。他的傳教方式,主要有三條。第一,走上層路線,與官僚士大夫交接,結識公卿及大儒學者等,並且爭取皇帝的支持,因而得以在中國立足。第二,隨從中國風尚,以減少傳教的阻力。如學習中國語言,讀儒家書籍,改穿儒服,又以儒家經典來解釋基督教教義,力圖說明基督教教義與儒家思想相通,甚至不惜修改教規,允許教徒祭天、祭祖、拜孔等。第三,介紹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以此作為傳教的門徑,由於這些科學知識有益於實用,可補中國之不足,因而得以取信於士大夫,見重於當局,徐徐引人入教。
除利瑪竇外,明末來中國的著名傳教士還有意大利人熊三拔、艾儒略,日耳曼人湯若望,瑞士人鄧玉函,西班牙人龐迪我等。這些傳教士大都遵循利瑪竇所開創的方法,在中國各地傳教。至明朝末年,全國各重要地方幾乎莫不有教堂,教徒已不下數萬人。到了清初,教徒更增至十五萬人。
除了傳教以外,耶穌會士還傳入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知識,主要有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學、物理學、火器製造等。這些科學知識的輸入,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對於中國士大夫階層中的少數先進分子,起了一種喚醒的作用。可惜這些科學知識僅能為少數人所認識和接受,如象徐光啟、李之藻等近代科學的先驅者;而未能在廣大社會上引起反響,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轉自: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