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ardmore:ZT:愛德華茲對中國教會的意義--四位當代中國牧者訪談錄(橡樹下)
送交者: ardmore 2013年01月09日07:57:31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愛德華茲對中國教會的意義--四位當代中國牧者訪談錄(橡樹下)



2012122003

【編者按】

在有關愛德華茲的權威傳記《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以及愛德華茲名著《宗教情感》出版之際,橡樹文字工作室就"愛德華茲對中國教會的意義"這一主題, 專門採訪了中國家庭教會中的四位牧者(或是全職的牧師,或是帶職傳道的學者,或是傳道人兼出版人)。他們從不同角度,或簡或繁地表達了各自的看見。

王雙燕:

一些年前,當我讀到約拿單·愛德華茲所著的《宗教情操真偽辨》一書時,感覺非常新鮮!因為在神學領域,專門用一本書的篇幅來描寫情感的並不多。愛德 華茲在美國第一次大覺醒的時代背景下,寫了上述有關宗教情感的文集。當時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教會經歷大復興,但如使徒保羅所說的:"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 我開了,並且反對的人也多"。復興挑旺了不少信徒對敬虔和聖潔的追求之心,不過來自撒旦的虛假混淆也夾雜在其中出現。尤其是關於宗教情感與經歷的爭論,已 到了白熱化的地步。愛德華茲相當關注這種現象,所以寫下了這本書。

我們現在並沒有處於那樣大的復興年代,但關於理性和情感的爭論,並沒有止息。也許這爭論,並不像在大復興中出現得那麼強烈,但這個話題,在教會歷史 的每個時期,從沒有止息過。我還記得教我《教會歷史》的老師,不斷在重複一句話:"教會歷史的鐘擺,在理性與情感當中擺來擺去。每當很傾向於一個極端的時 候,就有制衡的力量出現,但常常矯枉過正,偏向了鐘擺的另一邊,很少有鐘擺在當中即平衡的時候。"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竭力追求和諧與平衡,因那是成熟的 基督徒的生活特徵。

在教會中,有一些人認為情感是軟弱的表現,把自己藏在信經、信條、教義和理性背後,自己儘量不流露情感,也不接納他人所表現出的情感。愛德華茲在書 中,對情感的定義是"積極有力、活潑熱切的意志行動"。他認為"真實信仰主要在乎情感。"情感被壓抑的後果,將會失去對信仰的主動和熱切,無法達到屬靈生 命的豐滿。或許外在行為表現比較規範,但在與神和與人的關繫上,頗有隔閡並狹隘。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論到情感和經歷的時候,曾說:"人除非能與自己的情感一致,否則不可能合宜地談論聖經;因為唯有如此,人內心的感受才能與外面聽 到的一致。那些智力很高,在感情方面卻冷若冰霜的人,即或是教皇或神學博士也不會明白聖經。我們如何能擁有這種合宜的情感呢?只有聖靈能創造這種情感,他 能改變我們的情感和動機,賜給我們合宜的情感去認識、去落實。" 當然,我們必須提到另一面。情感豐富甚至強烈,並不能證明它是來自救恩經歷。教會中也有些人去模仿和製造屬靈情感,以致落入撒旦的詭計,讓一些人反感,更 加排斥情感,甚至把真實的信仰經歷摒棄了。筆者的一位神學同學,曾因在受難節沒有痛苦之情導致心中內疚,腦海中要不斷使自己思想耶穌所遭遇的每一下釘錘, 最終使自己流淚。這樣製造"應該"的情感,毫無益處。愛德華茲在書中說:"虛偽的情感似乎可以暫時使心軟化,但至終反使心剛硬。"僅有感覺是不夠的,真實 屬靈情感的果子是基督徒的行為。雖然有時行為未必來自信仰,但健康的信仰經歷一定會結出行為的果子——從順服神的命令、追求聖潔、恆心忍耐等等而來的責任 和行動。

我剛聽說,《宗教情操真偽辨》是《宗教情感》一書的縮減版。我也很期盼看到這本書的全貌。我們無法把一本厚書總結成一個簡單的公式套用。如果期待對自己的情感分辨能力增強,多花時間在禱告和閱讀上,日久必有果效。

張守東:

愛德華茲具有永恆的意義,因為他是把探索聖經真理和追求聖潔生活結合在一起的牧師的榜樣,因此他對我們當今中國的牧者仍有意義。他生活於其間的18 世紀北美殖民地是一個信奉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理性討論予以完美解決的時代。因此他著述頗豐,試圖用豐富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辨析屬靈生活中的難題,比如哪 些是被聖靈感動的真實表現,哪些是出於個人自己的幻覺。他說,愛和謙卑最可能被偽造,因為虛偽的人發現這是自己最容易被人認可的美德。牧師只有充分運用上 帝賦予的理性和自己勤於閱讀得來的學識才能具有良好的屬靈洞察力和辨別力,從而對會眾進行得體而非空泛的教導。

當然,愛德華茲絕不是一個用學識的羽毛美化自己的書呆子。他從未忘記把禱告、默想和閱讀得來的屬靈知識運用於日常的實踐。他不斷地反省自己的罪,竭 力尋求上帝給他的心意更新,使自己在每時每刻的生活中真正成為新造的人,成為上帝永恆真理的祭壇上被獻上的活祭。他不僅更新自己,也要求會眾真正悔改走天 國之路,以免在未來末日審判的日子因承擔上帝的義怒而被投入地獄之火。他是如此愛自己的會眾,以至於他寧肯被那些因對他的管教懷恨在心的少數人煽動起來的 會眾剝奪牧師職分,也不願為了維持生計而放任會眾過悖逆上帝的生活。對於那些為了果腹或虛榮而與教會中的稗子一起擠壓麥子生長空間的牧師,愛德華茲是一個 提醒:一切都是過眼煙雲,唯有天國才是永恆。

如果您是一位願意把身心靈完全交託給主耶穌的牧師或信徒,愛德華茲的《宗教情感》和馬斯登的《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都是聖潔生活不可多得的靈修指南。

江登興:

閱讀《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這本傳記,讓我深切渴望教會裡面持續能夠出來復興。這個復興是基於麻木的會眾對於自己未歸正的靈魂危險處境的醒覺,以及 對於天堂的榮耀和地獄的恐怖的認識。我覺得自己的事奉和當代的教會在這一點上非常無力。我也深切認同這本傳記所說的,基於加爾文主義正統教義的敬虔,是教 會復興的希望。

愛德華茲的《宗教情感》,在閱讀上給我非常大的挑戰,這樣的著作是需要耐心細讀的,而當代的我們非常忙碌。但是,稍微一讀就給我非常大的幫助。這部 作品裡提到,上帝不僅讓他的子民有兒女的名分,而且向他們傳遞自己的屬性。正如,他不僅使我們染上葡萄的氣味,而且向枝子傳遞葡萄的汁液。這是一個有深切 屬靈經歷和與聖靈相交的人才能夠述說的體會,但是愛德華茲的長處是,他不僅經驗了,而且用嚴謹的神學把這些屬靈的經驗表達出來了。

這是一個有真正豐富靈里經驗的人。讀《宗教情感》,我希奇當代的靈恩派問題在愛德華茲那裡早就得到了非常好的反省和批判,然而我們不願意聆聽他,也 聽不進去。大約八年前,我自己有一次在禱告時聽到一個清晰的聲音,但是後來證明這個聲音不是出於神。我一直對於清楚判斷禱告中得到的聲音和異象是否出於神 有某種困惑,愛德華茲非常清楚地幫助我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說:物理性地聽到某種聲音,或者神奇地得到某節經文,並不能證明這是出於神,因為這是魔鬼也能做 的工作。而聖靈的工作,一定伴隨着對於救恩真理的某種開啟,或者是把人帶入對於救恩的更深認識中。這是聖靈要做的工作。

顏新恩:

依我看來,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了解兩件最基本的事情:愛德華茲的主要屬靈遺產與中國教會的基本狀況。但這兩方面,都不容易理解。就愛德華茲而 論,從他浩瀚的著作,以及汗牛充棟的研究文集,就可知其複雜性;就中國教會而言,我們甚至不知從何說起。但我希望先問另外一個問題:愛德華茲究竟有何特別 之處,以致對中國教會具有特別的意義?

像非洲的奧古斯丁與歐洲的加爾文一樣,北美洲的愛德華茲也是一位普世性的偉大神學家。瀏覽教會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看出愛德華茲的獨特之處。愛德華茲作 為美國大覺醒復興時期的領袖,同時也被譽為清教徒神學王子。這兩點使得他超越了大多數奮興家和神學家。教會歷史上,有些人帶來一些靈性的復興,卻伴隨着反 智、反律法、反秩序的結果;有些人則促進了某些神學貢獻,卻產生教條化的法利賽派副作用。愛德華茲卻在二者之間取得了罕見的平衡。這絕不是簡單的中庸之道 而是超越。所有品嘗過理智研究和屬靈操練之間張力的人,都能體會這其中不偏左偏右的艱難。幾乎很少有人像愛德華茲那樣,同時在科學、哲學、神學、牧養(講 道)、靈修、宣教、家庭生活、子女教育上都有着卓越的貢獻。他為牧者樹立了一個典範:一個牧師是可能在學術研究、屬靈操練、牧養教會、家庭生活、文化愛好 之間取得平衡的。在此,我要特別指出他在教義和靈修方面的傑出貢獻。顯然地,他的著作對於中國教會而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愛德華茲的廣博令人印象深刻,但這一切在他的生命中非常和諧。因為他思想的核心是三一上帝的榮耀。在此框架下,他以聖約的角度理解上帝的作為。他認 為這也是全本聖經所見證的。在此亮光下,創造與救贖、天國與世界、心靈和肉身就不會被割裂。這是基督徒整全生命的基礎。相應地,在實踐層面,他建構並見證 了寬廣的屬靈生活模式:聖道與聖靈並行。雖然這是加爾文的主張,恕我妄言,加爾文本人並沒有展現出這種平衡[1]。愛德華茲身處復興時代,他駁斥一味追求 奇蹟的狂熱分子,提醒他們不要迷信經驗而要回歸聖道的規範;同時,他也嚴正地警告那些不相信奇蹟的"理性派",要相信上帝的作為並去體驗聖靈的大能。現在 我們要來思想:他的這些主張對中國教會有何價值?

就具體的狀況而論,可能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中國教會的印象。儘管如此,但就思想模式而言,卻也並非不能做些宏觀的總結。事實上,中國教會的神學傳統 還遠談不上豐厚,即使以普世新教教會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思想也顯得十分單薄[2]。雖然還未經過嚴格的研究,但我接受這樣一個經驗判斷:中國教會的思想主 要是改革宗和靈恩派這兩個陣營,外加一個比較糊塗的所謂福音派。僅列一二。思想狹隘就容易偏頗乃至偏執,這是中國家庭教會相對分散的原因之一。很多人認為 是政治因素造成的,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中國家庭教會有現在的聯結(儘管不深)正是政治的環境所維持的。把我們拴在一起的,不是神學與異象,而是共同的困境 和磨難。如果哪天有機會展開自由的對話,恐怕只會更形分散。這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傳道人在完全沒有宗派的神學和權威的約束下迷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個人" 的亮光和體驗以至權威。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約束,不過僅是一點可憐的福音派信念維持(大多時候就是指個人得救部分)。自然而然地,我們就滑向了二元化的世 界觀,這是中國家庭教會最主要的傳統之一。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應該算倪柝聲和王明道二位前輩吧。隨着近年改革宗信念擁護者在城市教會的興起,他們使這一根深 蒂固的傳統逐漸得以改變,並以文化使命消解教會與社會的分離。依我有限的觀察,雖然現在仍然只是一個"入世"的起步,但似乎已露出矯枉過正的徵兆。因為二 元化世界觀雖然偏頗,但聖經的確描述了"二元"對抗的存在:心靈與肉體、光明與黑暗、良善與邪惡......完全取消二者的張力,很容易世俗化。這同樣是 錯誤的。而另一方面,在二元化道路上走得更遠的則是靈恩派。這個群體(包括極端靈恩派和溫和靈恩派)則占據着中國信徒相當的份額。無論是哪一派,如果我們 願意聆聽愛德華茲的教導,那麼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調整。

宗派是必須的嗎?很多研究神學的人會給出很肯定的回答。很多人認為中國教會的下一步也必須是宗派化。但事實並不這麼簡單。最初幾個世紀的教會(使 徒、教父時期)並沒有類似的宗派,但卻以正統神學維繫着教會的大公性(合一)。但為什麼今天的教會做不到?其中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神學太過於狹 隘,以至於爭執一些不太重要的東西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教義。中國教會的建造少不了神學的重建,但真正的建樹必須是核心的神學論題。在聖經和教會傳統中,沒有 任何其他教義比三一論更直指基督教信仰的本質(請參考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序言)。教父們竭力探索的教義神學正是三一論。有一點值得提出,和愛德華茲一 樣,教父們也都是教會的牧者。如果中國的牧者願意學習愛德華茲以三一論作為思想的總綱,這將是中國教會之幸。這個教義的宏大,可以包容中國的複雜,也可以 平衡執於一端的偏激。這有助於中國教會未來的合一。因為三一論,也只有三一論,才能統攝一切:多與一、同與異。避免無謂的紛爭。這個教義也能有效平衡"理 智"與"心靈"的偏好,使改革宗人士更多留意聖靈,靈恩派人士更嚴謹地研讀聖言。學習三一論,能使我們擺脫個人主義、英雄主義與功利主義,去建造健康的教 會,在聖約的框架下,建構一元的世界觀,以及整全的生命。

--------------------------------------------------------------------------------

[1] 在我膚淺的閱讀里,加爾文的著作給人的印像是冷靜的論述,很少描繪甜美的屬靈經驗。儘管他談到了不少禱告神學,但讀過靈修大師著作的人,很快就會看出二者 的區別。事實上,除了清教徒復興時期的屬靈傳統(例如約翰·班揚、約翰·歐文、慕安德烈等)外,加爾文主義者普遍精於智識而短於屬靈操練。

[2] 筆者記得曾在北京聽林慈信博士的講座,他非常精彩地分析了"新教的八重身份(傳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主日證道:用智慧迎接2012年(路加福音
2012: nngzh【聖經背誦】【哥林多後書】第4章
2011: 關於以色列人在末後再嫁接回去,我的理
2011: 以西緬弟兄請進
2010: 孫莉:勇敢面對死亡與患難
2010: cetsadmin:尊貴的設計
2009: 母親與教會
2009: 【聖經查經】【以弗所書】第六章 - 第
2008: 誠之研經課:路加福音Study 2 & 3
2008: 靈修版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