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基督徒偶爾討論一個問題:一個牧師究竟能牧養多少會眾?答案取決於牧養的內容。
首先,牧養的內容是上帝話語的教導。在現代通訊非常便利的今天,一個牧師可以同時同地向成千上萬的人講道,而且一個牧師的牧區可以遠超他所在的社區與時代。比如網上的證道信息,可以非常方便地讓遠在世界各地的人聽道。而先賢牧者的美好講道,可能超過數世紀向後人說話。這是文字的跨越時空的巨大能力。而永恒生命之道,正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宣揚的。
其次,牧養的內容包括牧師的訪談關懷。根據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一個牧師能夠親自牧養的會眾大概在一百人上下。這裡假定牧師每周探訪兩三家人。那麼在一季度之內,一個牧師能夠探訪的家庭數目應該在三四十戶,合約一百人上下。也就是說,在一個有三四十戶家庭的教會,一個牧師一年最多可以重複探訪關懷平均每家四次左右。
但一個教會不能指望所有會眾的關懷都由牧師來完成。牧師花最多時間與精力關心的常常是問題家庭。在教會肢體生活中,關懷最好是互相的,沒有被忽略的,形成一張緊密的關懷網。每個人或家庭單元都是這個關懷網上的一個網結。而一個牢固的關懷網上的網結需要至少三到四個周圍的網結緊密相連。也就是說,一個讓人感到切實被愛的群體需要人均三到四個最貼心的朋友家庭。一個牧師家庭也是這個關懷網上的一個網結,與骨幹同工家庭,共同組成提綱挈領處的那些重要網結。每一個網結既被周圍的網結所堅固,又成為它周圍網結的堅固者。從這個淺顯易懂的生命關懷網結的比喻里,我們看見一個不容忽視的聖經真理:肢體若彼此切實相愛,就真是主的門徒了。
這張生命關懷網,必須是開放的。開放性體現在它樂意接納"局外人"成為"家裡人"。網外的局外人要能夠被吸納,融入愛的大家庭,成為一個新的網結,這張關懷網,可以不斷增大,達成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互幫互愛的美好境界。
但這張生命關懷網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大而仍然靈活機動又固若金湯。根據我們教會黃小石長老的研究發現,北美華人教會大小分布狀態可以用"兩親分子"(親水親油分子)的"自組結構"大小分布方程來精確描繪(見黃小石2011年著作"實存的真相"書末附錄:教會大小與自組結構大小分布方程)。大多數華人教會聚會人數在一百人上下(臨界人數)。一百至六百會員的教會數目,呈指數函數方程分布,每多135個會友的教會數目遞減約36%。影響教會成長快慢的因素很多,但根據這一數學模型,最重要的變數取決於核心同工團隊中基督徒的親和力與一般會員之間的親和力的差別。這一差別越小(即價值觀取向越趨同,彼此親和力越相近),教會成長潛能也越大。但教會成長要超越七百人的"自然"瓶頸,需要採納更複雜與高級的結構,最好是親和力帶來的合一性與內在局部熵增(混亂度高)帶來的多元化有機而平衡地並存。
筆者曾在某篇神學作業中提出"門徒訓練與宣道是教會復興增長的兩把金鑰匙"。動力學模擬試驗明示,假定十個創始熱心基督徒在一個萬人社區開始一個教會,每個熱心門徒只有五年熱心傳福音結果子時期,其間各帶領二十人信主並造就訓練其中兩個人成為熱心門徒(10%門訓成功率),而第二代新門徒也同樣只有五年的熱心傳福音結果子時期,帶領二十人信主並造就其中兩人成為下一代為期五年的熱心門徒,如此代代相傳,只要三十五年,萬人社區的四分之三成員都會成為教會的一分子。由此可見,10%的門徒訓練成功率,有限度的宣道傳福音果效(五年帶二十人信主),就可以帶來社區的廣泛福音化與教會的復興增長。耶穌說:"天國好像面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團都發起來"(馬太福音 13:33)。利滾利,息生息,是今世之子都懂的幾何級數增長之道,教會的復興增長,更需要一代又一代被主的道改變生命成為富有感染力的門徒。
在這流感橫行的季節,我在思考另一種屬天的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