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876483.html
平安。這個問題很大,我考慮下一周“問答與回應”以專題的方式介紹一下“馬丁路德的基督論”,特別是馬丁路德論舊約中的基督。關於相關的討論(附件收到),我的建議如下。第一、不能離開聖經討論教義,不能用教義論證教義,用傳統論證傳統;也不能 傳統與聖經並行,甚至在實質上,將傳統放在聖經之上。與其“干啃傳統”,不如“干啃聖經”。因為再偉大或純正的傳統,只能是從聖經來的,並只能是對聖經的某一種角度的理解。教義永遠小於聖經,宗派教義尤其如此。我們只能在堅守教義的同時繼續向上帝“開放”。正因為如此,聖經以歷史敘事而非系統教義和邏輯論文的方式賜給了我們。這是聖靈最好的啟示,但願我們不要忘恩負義,駱駝吞進去,蠓蟲濾出來,丟棄魚和麵包,卻鼓石而歌;或者退而求其次,又將糞土放在鮮花之上。願所有糞勇前進着的神學都抱羞蒙虧,早些悔改得以自由。與此相關,單單引證舊約中的“預表”(箴言8:22)是不能用來建立教義的,也如有時候大衛可以預表耶穌,但不是說大衛就是耶穌。因此不能從智慧被造直線結論基督=智慧=被造。
第二、語境、言詞與邏輯。首先,引證傳統要警惕斷章取義和割裂語境。一方面,至少路德的傳統從始至終反對分裂基督,反對離開神性談人性,離開人性談神性;偏執人性或神性,都出於魔鬼(這才是路德神學的精髓)。另一方面,如果“基督的人性”不在舊約中,上帝就不可能說人話;神不可能按自己的形象造人,耶和華不可能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其次,要注意人(human)、人性(human nature)、肉身(flesh)、人的樣式(the likeness of men)這四個概念。一方面,這四個概念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即使教父也存在語言使用的盲點,就是在使用其中一個概念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說另外一個概念,或者包含另外一個或幾個概念。其中“人性”和“肉身”的關係,類似“聖靈”和“五旬節的聖靈”之間關係。舊約中基督的人性是一直存在的,如果基督的人性只是某一時段與神性共存,這在邏輯就是謊言;不僅與教義的否定部分衝突,也與“從古至今到永遠一直一樣的基督”和“亞伯拉罕之前就有我”等經文衝突。不僅如此,當有人偏執“基督人性被造”之時,他略去了主動者。這話的意思本是:基督人性是被神造的,基督人性是被三位一體的神造的,基督人性是被三位一體的神按基督的人性造的……這裡面擁有一種理性無法擺脫的同義反覆。如果沒有“按基督的人性”這個概念,聖經很多經文都是不可理解的(在所有被造之先,在祂裡面,借着祂、靠祂、借祂、為祂等等);而若基督的人性只是“後來”被造的,或者聖子從起初沒有人性,那麼聖子和聖父就不可能是兩位,只能是一位了。所以,神人二性的討論,應當是以三位一體為邏輯前提。
最後,我建議弟兄姐妹遠離這些爭論。使用聖經根本沒有的神學術語(“人性”、“被造”、“基督人性被造”)進行你死我活、曠日持久的爭辯,這本身就是試探,只能敗壞捲入和聽見的人。教義爭辯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因為誰都沒有直截了當的聖經根據,都是對“相關經文”的二次推演。大公教義最後成為傳統,主要依靠的是順服和信心,而不是權力和理性。既然聖經沒有清清楚楚地提出和重複這些“專有名詞”,一方面是神不需要我們定義祂;另一方面,我們也根本沒有能力完全按神的心意去論述之。所以從使徒行傳開始,傳福音和得救從來不以“三位一體”、“神人二性”為出發點和前提,儘管你的道理包含相關教義信息;傳道和傳教(義)還是不同的。至於有些邪教將宗派教義視為得救的前提,用教義取代基督,更是瀆神的。不過這可能正是有些人特別熱衷教義爭辯的原因之一,或者為了宗派既得利益,或者為了名利之徒的未得利益——在大戰風車中教義成了肉身,成就一些“神學秀士”。偏執性的神學爭辯最終結果,只是將爭辯者中心取代基督中心,“我”取代“這個人”(基督)。但這個“我”實際上只是抓鬮瓜分耶穌衣服的兵丁,是神學賭徒,他咋咋呼呼舉起來的教義,最多擁有的只是耶穌衣服的碎片或複製 照片;他卻總是宣布並勉強所有人相信:這是上帝的兒子,這衣服是被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