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牧在讲解《罗马书》的时候,说世间人的信心有四种:眼见的信心、经验的信心、证据的信心、理性的信心。依我看,眼见和证据都是经验,所以信心大体上也就两种:一种是经验的信心,一种是理性的信心,大体对应哲学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最近开始读谢文郁的文章,谈到信心与理性的信仰悖论。这篇文章本身写的很好。我还在继续阅读中。此处就先写一点东西算是踩个脚印。
抛开信耶稣这么一个特殊对象,绝大多数生活中的事件,所需要的信心都是来自于经验和理性。我举个例子来说好了。
大家都坐过飞机吧?坐飞机需要不需要信心呢?我对坐飞机是没什么信心的,每次坐飞机都暗中祷告,下飞机都暗自庆幸。主要原因就是坐的少,也就是说,经验不足难以支撑信心。而那些把坐飞机当家常便饭的,他们的信心显然更多,这种信心当然是基于经验的。
我知道有基督徒会反问,不管坐多少次飞机,就算你基于经验确保飞机99.9999%不会出事,剩下的0.00001%怎么办?这不还是需要信心吗?这个不是信心,而是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就象买股票的人,他买这只股票并不是因为对这支股票涨有100%的信心,而是因为他在风险和收益的取舍平衡中,愿意承担那部分风险。
我们的生活中,每一刻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生活就是由微小的风险组成的,对小风险事件的忽略,是我们必须的心理技能。比如说,你出门可能出车祸,不出门房子可能会塌,吃饭会被毒死,不吃会被饿死,吃饭前先拿银针验毒?可能会被老婆掐死。反正总有这样那样的风险等着你,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做:该死球朝上。虽然话很粗,但是风险承受意识是满满的。也就是说,我们对未知之事虽然没有确据,但我们必须承受相应的风险,否则寸步难行。
现在我们来看看唐牧的一个奇妙的逻辑。按唐牧说,人没有做DNA验证就敢喊爸爸,这件事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了信心不需要眼见不需要经验不需要证据不需要理性。显而易见的,你不可能看见你爸妈造你,也不大会有经验和证据。就算你做了DNA检验,你怎么保证那个做DNA检验的阿姨没有跟你爸爸串通好呢?所以唐牧的结论就是:凡事无论大小必须信心。
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喊爸爸的难题。首先,你小时候并不知道爸爸的生物学意义。爸爸跟姑姑二叔三大爷都是一种代号,你一喊他就答应比巴浦洛夫的实验还准,你当然也就叫习惯了。而等你长大,你懂事了,你知道了爸爸这个词具有一种特别的生物学意义。然后,你会怀疑你爸爸不是亲爸爸吗?一般不会,除非有个隔壁叔叔跟你长得很像。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小概率事件啊!从常理来说,一个男人,他给你买玩具买好吃的陪着你玩他疼你爱你,如果他不是你爸那他只能是耶稣了。
很早以前,我就注意到了唐牧的这种美妙的信心逻辑,而且这种逻辑在华人基督徒里流传的不是一般的广泛,几乎跟爱因斯坦信神的传说流传的一样广。所以我觉得有些学问有些英文单词其实就是拿来眩的。
特殊的事件,小概率的事件才需要提供证据。如果我说明天耶稣不会来,恐怕没有问我要证据。如果我说明天耶稣会来,你肯定问我要证据。新歌也举了个很好的例子,银行取钱需要证据吗?不需要。银行发钱需要证据吧?当然需要。这种生活中的常识,应该稍微想想就能明白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