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智慧是否也是“虛空”
送交者: 生命季刊 2021年06月09日08:05:40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Image

 

智慧是否也是“虛空”

——從傳道書7:1-12節看基督

 

文 | 蔣虹嘉

《生命季刊》第97期

 

音頻為王昊宇弟兄朗讀

 

 

在剛結束的2020福音大會上,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溥偉恩教授(Dr. Vern S. Poythress)給大家講解舊約中的基督,用到創世記和詩篇作為例子。其實不只摩西五經,歷史書,先知書和詩篇,舊約里的智慧文學(包括約伯記、箴言、傳道書)也在見證基督,將我們引向基督。主耶穌在約翰福音5:39說“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指的是整本舊約。在此以查考傳道書7:1-12節來看這卷書如何指向基督。

 

經文翻譯(自希伯來原文)

 

1.美好的名比美好的膏油更好,人死的日子比人生的日子更好。

 

2.往哀喪的家去比往宴樂的家去更好,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3.憂愁比喜笑更好,因為在臉面的憂愁中,心是喜樂的。

 

4.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5.聽智慧人的責備,比聽愚昧人的歌唱更好。

 

6.因為鍋下燒荊棘的爆聲怎樣,愚昧人的笑聲也怎樣;這也是虛空。

 

7.因為壓迫使智慧人變為愚妄,賄賂敗壞人的心。

 

8.事情的終局比事情的起頭更好;存心忍耐比居心驕傲更好。

 

9.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

 

10.你不要說:“先前的日子為何比如今的日子更好?”因為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

 

11.智慧的好處如同產業一樣,叫見天日的人得益處。

 

12.因為智慧如同影子,錢財如同影子;而知識的益處就是,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性命。

 

背景和結構

 

作為智慧文學的一部分,傳道書通過提醒我們人生比“非黑即白”更加複雜,從而對箴言作出了現實性的反應。傳道者(Qoheleth),也就是傳道書的作者,質疑傳統的智慧未能對發生在現實中的許多事提供滿意的答案。智慧是否具有任何真正的、永久的價值?傳道者在6:10-12中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作為這整一段經文的引文部分。傳統的箴言是否僅僅是虛空的?這些箴言是否對人有任何益處?在這如影子一般經過的地上的一生中,人能獲得哪些益處?這當中的幾個關鍵詞:益處、虛空、影兒,呼應了7:1-12中傳道者所闡述並肯定的這些反問中的幾個要點。傳道者質疑以一系列諺語式(“…比…更好”)表達的傳統智慧的價值,並得出結論:這也是虛空(7:6)。的確,“加增虛浮的事”對人毫無益處。人的智慧是靠不住的,只能提供暫時的保護(7:11-12)。

 

在這整段經文裡最為常見的一個詞組是“…比…更好”(和合本譯為“強如”或“勝過”),在希伯來原文裡是由בוֹט(“好”)和表示比較的ןמ組成的,意思是兩個不同事物的比較和對比。該詞組出現八次(7:1, 2, 3, 5, 8, 10)。בוֹט(“好”)也由此成了本段經文中最突出的一個詞,共出現過八次。其他反覆出現過的詞包括:“智慧”,出現過七次(第4, 5, 7, 10–12節);“心”,出現過五次(第2, 3, 4, 7節);“愚昧”,出現過三次(第4–6節)。

 

這段經文如何把我們引向基督?根據文本上的順序,我分四個主題來解釋和闡述這段經文:    

 

(一)誰有着被永遠記念的名?(7:1-4)

 

(二)誰是公義正直的?(7:5-7)

 

(三)誰是智慧的?(7:8-10)

 

(四)是否存在着具有永恆價值的智慧?(7:11-12)

 

一、誰有着永遠被記念的名?(7:1-4)

 

經文註解

 

在本段經文中,八個“…比…更好”表述的前四個(7:1-4)關乎着和“死亡”這一與現實有關的問題。傳道者首先引用了一句箴言,意思為:以死亡建立起來、且超越死亡而持續存在的名,要比代表着最好物質的膏油更好(7:1)。“名”不僅指活着時的好名聲,更指死後持久被人所記念。表面上看,前半節(7:1a)的比較似乎符合另一句箴言:“美名勝過大財;恩寵強如金銀”(箴22:1)。鑑於後半節(7:1b)談到死比生更好,這裡所強調的“名譽”乃是以“死”來建立的,並且死後會持久存在。但這又與2:16相矛盾,傳道者在那裡說:智慧人和愚昧人都永遠無人記念,人人都將被忘記。這可能反映一個潛在的預設:人們不應當在今生享受物質和所有物,為的是要死後贏得名譽。但更好的解釋是:傳道者通過顛覆的修辭手法,將7:1a中那句似乎明智的諺語(“美名比膏油更好”),帶入到7:1b中該諺語依舊符合邏輯、但不明智的結論中(“死的日子比生的日子更好”),從而質疑這句諺語的明智之處。傳道者懷疑:僅僅為了想要打敗“死亡”這一現實而擁有持久的名譽,這是否有任何益處或價值?

 

接下來,7:2“遭喪的家”和“宴樂的家”分別指葬禮和婚禮。在當時的猶太文化中,遭喪之家也像宴樂之家那樣吃喝。那麼,這一對比的要點是什麼呢?傳道者在後半節中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和享受婚宴的狂喜相比,沉思“死亡”這一普遍現實,並活在對這一現實的認識中要更好。如果人們如此看重自己死後的名譽,那麼人死的日子的確會比人出生的日子更重要(7:2)。人參加葬禮時,不得不面對“死”的現實,也更加嚴肅地對待“生”。

 

由此,憂愁強如喜笑(7:3a)。憂愁這個詞原意是“惱怒”,是一種痛苦和不幸的體驗,在智慧文學中帶有負面內涵。“惱怒(或憂愁)強如喜笑”,這似乎有悖於傳道者在《傳道書》之後提出的勸勉:人應當歡喜快樂地吃喝(9:7)並除掉心中的愁煩和痛苦(11:10)。傳道者在後半節(7:3b)作了解釋——“因為在臉面的憂愁中,心是喜樂的”。生命是悲喜交織的,正如另一句箴言所講的——“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快樂至極,就生愁苦”(箴14:13)。考慮到喜和悲、生和死的既交織又相互矛盾,傳道者質疑了傳統教導——“唯有智慧人在葬禮上憂傷,而愚昧人沉浸在婚宴的狂喜中”——是否過分簡化了事實(7:4)。這節經文總結了第一部分,並幫助過渡到下一個主題:智慧人和愚昧人之間的對比。

 

闡述

 

在這第一部分里,傳道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鑑於死亡的普遍現實性和生命境況的複雜性來明白這些傳統箴言?希望在死後維持人的名譽、從而來戰勝人的必死性,這是否是幻想?死是對人犯罪的懲罰(羅5:12)。神在伊甸園中宣布了這一審判,作為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悖逆的結果(創3:19)。從那時起,墮落後的人便試圖借着為自己建立名譽,來尋求不死和永恆。該隱為自己的兒子以諾建了一座城,並以他來命名(創4:17)。大洪水後,人們想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來傳揚他們自己的名,但被神挫敗了(創11:4, 9)。諷刺的是,越是不敬虔的人,越想要保存自己的名譽。

 

唯有一人,就是亞伯拉罕,神對他說:“我必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2)。當自豪地稱呼自己為亞伯拉罕子孫的以色列民興起時,這個應許便開始應驗了。最終,這個應許在耶穌基督里得到了完全地成就:祂是亞伯拉罕特有的一個後裔,借着祂,神的祝福要臨到人類(加3:16)。由於耶穌一生的順服以及在十字架上為人的罪而代贖式的受死,神便賜給祂超乎萬名之上的名,這樣萬膝都要因耶穌的名跪拜(腓2:8-10)。再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徒4:12)。唯有耶穌的名被敬拜並記念到永遠。

 

唯有基督借着死亡而勝過了死亡(來2:14)。祂為我們的罪而死,為我們的稱義而從死里復活(羅4:25)。借着基督,我們也宣告勝過了死亡(林前15:55-56)。此外,對於那些忠心到底的人,神應許他們的名必不從生命冊上被塗抹,而是會在天父和眾使者面前被耶穌基督所承認(啟3:5)。

 

唯有對基督以及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而言,死的日子才強如生的日子。耶穌稱自己的死是“得着榮耀”(約7:39;12:16, 23, 28)——十字架是神的榮耀,借着十字架,罪人被拯救,並得着永生。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成了”(約19:30)——救贖之工完成了!對信徒而言,死亡就是我們通往天家的大門:那裡沒有憂愁或哀傷,只有喜樂與平安。

 

“憂愁比喜笑更好”這個表述也適合於基督以及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耶穌“多受痛苦”(賽53:3),祂親自擔當了我們罪的重擔和患難。祂教導自己的門徒:為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5:4)(待續)

 

參考文獻 

1.希伯來聖經 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2.T. Longman所著的How to Read Proverbs (Downer’s Grove, IL: IVP, 2002).

3.C. L. Seow所著的Ecclesiaste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收錄於The Anchor Bible 系列(Double Day Publishing, 1997).

4.Roland E. Murphy所著的Ecclesiaste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23A (Thomas Nelson Inc., 1992).

5.Thomas Krüger所著的 Qoheleth: A Commentary, Hermeneia: 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Minneapolis, MN: Augsburg Fortress, 2004).

6.David J. Treier所著的 Proverbs and Ecclesiastes,收錄於Brazos Theological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Grand Rapids, MI: Brazos Press, 2011).

 


蔣虹嘉 畢業於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現居美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ZT: 我們的能力是否限制了我們的責任﹖
2020: 在美國動亂中,如何“行公義好憐憫”?(z
2017: 你們自己說說:這算什麼做世界的鹽和光
2017: 小凌,整天這麼凌亂着可不是回事兒
2016: 逾越節的羊羔要用火烤,斷不可吃水煮的
2016: 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