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奇异恩典
万维读者网 > 彩虹之约 > 帖子
跨越生死
送交者: 生命季刊 2022年08月14日09:21:02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death-defeated-wallpaper.jpg

 

跨越生死

 

文 | 吴献章

《生命季刊》102期

 

音频为洪彪弟兄朗读:



 

 

“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该挑选什么。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1:20-23)

 

林肯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乎长短。”这可以从保罗的话得到同样的引申推论:“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生命的亮度比长度更重要。然而,传统文化向来忌讳谈论死亡的华人,读到被囚禁在罗马的保罗说“我死了就有益处”、“情愿离世……这是好得无比”、“效法他的死”时,不免心中泛起疙瘩:怎么尽说这些不吉利的话?是活得不耐烦吗?谁不期望鹤寿松龄,秦始皇不就为此派人出海找仙丹?难道死在罗马就成了喜剧,而非悲剧?

 

另一方面,了解保罗对欧洲科学和文明影响之深远的读者,更有拦阻保罗厌世的理由,劝他“您可否尽量活久些,不要那么早就想结束人生?您如果能多一两次旅行布道,去一趟两河流域、印度乃至东亚,今天伊拉克、阿富汗可能不会落入回教世界的战乱,佛教温床的印度和尼泊尔不必鹄候William Carey,而华人也不必浪费一千八百年,直到马礼逊才带来福音!”

 

其实,这并非保罗第一次提到死亡。在他真正走到生命尽头之前(提后四6“我离世的时候到了”),两次书信显示出他正濒临死亡的威胁。第一次是哥林多后书叙述他在以弗所发生暴动时(徒十九章),所经历到“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时,他“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他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林后1:8-10),因此陈述“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愿意离开身体……”(林后五2-8),这跨越死亡的凯歌,对于“人死如灯灭”的唯物主义思维,简直匪夷所思!

 

from death to life.jpg

 

第二次,就是在腓立比书。此时保罗随着第四次旅行布道到了罗马,两年被“捆锁、软禁”的尽头(徒二十八30-31;腓一7、13-14),他没有怨天尤人,反倒写信给腓立比教会,吟唱着“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一20)!这两书都记载着他踩在死亡线上、甚至不惜跨越死亡的安然,而后者更是“夸张”:“我若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你们也要照样喜乐,并且与我一同喜乐。”(腓二17-18)这种面临死亡却欣然自若的观点,比妻子过世后“鼓盆而歌”的庄子更具实质的洒脱,也比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所认为“生命只不过是灿烂的浪费罢了!”(Life is nothing but splendid waste),更能带给人盼望和鼓舞!

 

写腓立比书的时候,不仅保罗面临死亡的威胁,腓立比教会差遣来帮助保罗的以巴弗提也“病了几乎要死”(腓二27)。其实,我们每天都比前一天靠近死亡,人生是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眼泪里结束,正如李斯特在他的《前奏曲》序上写着:“我们的一生,不就是由死神敲出头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之歌的一系列前奏吗?”维根斯坦也说:“人一出生,就往死亡直奔。”叔本华说得更尖锐:“人生如拼命前行的船,克服一切危险后,却在死之礁石前,全舟粉碎。”

 

祈克果说:“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分别在于人知道死亡。”然而人有拒绝承认自己会死亡的盲点,正如挪威作家易卜生(Ibsen)最后作品(《当死者复生/When We Dead Awaken》)最后说:“当我们这些死者复生时,我们会看到什么?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活过。”贝克尔(Ernest Becker)在《拒斥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书中指出,人不肯承认会有死的一天,1974年拿了普立兹奖的这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说:“没有信仰的人很难面对死亡。”他临终前(1974年得奖之后二个月死于癌症!)数个月曾说:“除了凡尘的喧声外,死亡的声音一直在我们耳边细语。没有任何其他事比想到死亡及害怕死亡,更能使人心神不安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必须思索如何跨越,无论我们承认或不承认!

 

摩西就为生命短暂而深深叹息:“你使人归于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你叫他们如水冲去;他们如睡一觉。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诗九十3-6)现代人走在不归路的历程中,会经过“四化”:“知识退化,器官老化,思想僵化,等待火化。”瑞士基督徒神经科学家图尼埃(Paul Tournier)说:“接受年老及接受死亡是一体两面之事。”想要跨越死亡,得先看透“因为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雕谢。”(彼前1:24)路德因此说:“即使最健壮时,我们都应当将死亡放在眼前,好让我们不会期望能在地上永久长存,而能够──姑且这么说──一只脚踏在天上。”

 

潘霍华说:“逃避死亡是浪费生命的最短途径。”莎士比亚也说:“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难怪看透人生短暂的保罗,在监狱期间一刻都不得闲,趁着跨越死亡之前的空档,忙着写监狱书信(以弗所书、歌罗西书、腓力门书和腓立比书),并在被新约学者称为巡回书信的以弗所书中鼓励信徒:“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五14-17)

 

照理说,进了监狱不就等于被迫退休吗?退休的人生若没有焦点,退休就是等死(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语),除非有跨越死亡的视野和动力。难怪天主教修士罗尔(Richard Rohr)说:“人生,就是练习上天堂。对于还没有好好过一生的人来说,死亡确是个威胁。”圣公会牧师巴贝奇(Stuart Babbage)指出:“退休可以令人生退化成极端自私、自恋、自我沉溺的生活,但也可以成就满载、细心关顾与服事的生活。”原来,退休(英文re-tire=换轮胎)也是重新评估个人召命的关键时刻,“我们每时每刻都蒙上帝重新呼召,因此每时每刻都是‘出发之时’。”(Karl Barth语) 

 

葛理翰在他的《乐龄标竿/Nearing Home》中记载一位96岁的老奶奶如何跨越死亡,“打发”年老时光,天天重新出发:“许多独自在家的时间,我就坐在椅子上,打开祷告的名单,天啊!竟然有这么多人需要代祷,时间好像不够用!”葛理翰鼓励我们这些晚辈,不要一直盯着看自己的软弱无力,而要把时间花在思想神和祂的能力。保罗临终前就是如此鼓励年轻的提摩太:

 

“我初次申诉,没有人前来帮助,竟都离弃我;但愿这罪不归与他们。唯有主站在我旁边,加给我力量,使福音被我尽都传明,叫外邦人都听见;我也从狮子口里被救出来。主必救我脱离诸般的凶恶,也必救我进祂的天国。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提后四16-18)

 

老年的履历可成世人的资产,即使当事人跨越死亡之后,仍然继续对以后的世代说话。奥古斯丁73岁时旷世巨作《上帝之城》才修订成书;加尔文27岁就完成了《基督教教义》第一版,但直到50岁才终于修订完成第五个版本;约翰牛顿50岁作圣诗《奇异恩典 / Amazing Grace》;约翰班扬到了50岁才出版《天路历程》。路益师虽然成名得早,但也到58岁才完成那套畅销千万的奇幻文学《纳尼亚传奇》系列作品;怀海德65岁出版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富兰克林78岁发明双光眼镜,威尔第73岁才写《奥赛罗》,毕卡索则持续绘画到九十余岁,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汤玛斯曼(Thomas Mann)在死前一年的79岁高龄还出版长篇小说《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指挥家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甚至94岁仍与人签署长达六年的录音合约。

 

退休观念是十九世纪晚期的产品,西方世界到了晚近才有养老金。英国神学家休斯顿(James Houston)说:“基督教字典里没有退休两个字。”给年轻人智慧的教导,是老年人的责任。圣经先贤到老都没有放弃呼召,不论是亚伯拉罕、雅各、以赛亚、耶利米、亚拿、西面、以利沙伯……等,这些云彩般的见证人都成为我们的榜样,死后仍在说话(来十一4),提醒我们不论活多久,“换个轮胎”依然为主,更要靠主跨越死亡!保罗亦然,他没有在监狱中自私、自恋或自我沉溺,他选择再出发,为了主和祂的教会而活,写信鼓励、安慰腓立比教会:“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叫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因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就越发加增。”(腓一23-26)

 

在监狱被强迫退休的保罗,之所以如此挂念着腓立比教会,乃因教会是他在苦难中建立的(徒十六章),和他有着血浓于水的感情,“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林后八2),还体贴地供应他经费上的缺口(林后十一9;腓四15-16)。更重要的是,这教会“从头一天直到如今,你们是同心合意地兴旺福音。”(腓一5)因此保罗称赞他们“是我的喜乐、我的冠冕”(腓四1),这是保罗赋予自己所建立的教会的稀有“头衔”,也难怪写此信时的使徒虽被捆锁在御营(腓一13),书信中却洋溢着超越死亡的喜乐气息(一25-26,二17-18,三1,四1、4、10),与卡谬所主张“唯一的哲学问题是为何不自杀?”以及海德格所主张的“人生以死亡为目的”,实有天壤之别。

 

吊诡的是,哥林多后书和腓立比书这两封陈述使徒接近死亡的书信,却充斥着喜乐和凯歌。在叙述“多受基督的苦楚”的哥林多后书中(林后一5),保罗高唱着“感谢神!常率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林后二14)在叙述“遭敌人惊吓”的腓立比书中,他“霸气”地宣告“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2-13)这些“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这打不死,进而超越死亡的经历(徒十六章),封杀了(如荷马的)宿命论的悲观、哀愁及负面的思维;也驳斥了伊比鸠鲁为代表的享乐主义所主张“死亡对我们不算什么!”的悲壮、无奈、无知的观点。

 

1 Corinthians 15-55 Death Where Is Your Victory brown.jpg

 

从保罗经典的修辞问句“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看出(林前十五55),死亡是“很要命”的!它似乎有“位格”,且如在街市宽阔处、十字路口、城门口、道旁高处呼喊的智慧(箴一20,八2-3),总借着人间丧礼情景对人说话。福音派精彩的神学家范浩沙(Kevin Vanhoozer)在他《牧师──公众神学家》(The Pastor as Public Theologian)书中如此描绘死亡(页251-255):

 

“死亡是出类拔萃的讲道者,一副棺材会比一个摇篮讲出更好的道。智慧人凝视棺材,知道这事有一天会轮到自己。智慧人坐在火葬场,重新认识自己是必死的,就对自己说:‘假如我会死,那么我应该怎样活呢?’如果我们预备死,就会知道如何活。”

 

这观点和葛理翰的岳父钟爱华医生(L. Nelson Bell)所说:“只有那些预备要死的人才会预备好好地活”(Only those who are prepared to die are really prepared to live)相互呼应,也与圣经“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传十二1)完全吻合。

 

从当子路问孔子:“敢问死”时,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回答看出,我们所尊敬的孔子对死亡的意义并无清楚的解说,未曾跨越死亡的儒家人本主义(与其他宗教或人本哲学)思维,推导不出这“以终为始”的人生观!反观神学家赫姆(Paul Helm)犀利地指出:“一个人生命的全部基本上是严肃的,他必须在神面前为此负责,向神交账……对于他究竟如何使用自己的生命,他个人必须向神负责。”只有被“首先的、末后的”上帝启示、光照(启一8),人才能有跨越死亡的眼光,坦荡荡地在祂面前活得安然!

 

保罗敢说“我死了就有益处”如此颠覆性的宣告,乃是因为耶稣已经跨越死亡,从死里复活!基督从死里复活也预告了祂还要再来,且预告了我们身体的复活得赎(罗八23),保证“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壹三2)那时,“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祂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腓三20-21)

 

跨越死亡前的人生完结篇,可能最精彩(Vance Havner语)。被称为美国最杰出的银行家摩根(J. P. Morgan),临终遗嘱很是令人难忘、动容:“我将灵魂献给救主,全然相信祂的宝血洗净我罪,并救赎我脱离罪恶,让我清洁无瑕疵地来到天父宝座之前;唯愿所有儿孙,不计危险,不计代价,全力维护捍卫这份可称颂的全然救赎,唯藉耶稣基督的宝血,一次献上,永远有效。”

 

人生如球赛,最后的分数决定终局的胜负,可见生命的终点比起点更重要。引用马太福音十三章3-9节耶稣撒种的比喻为引言的班福德(Bob Buford),在他的畅销书《人生下半场》第一句话说:“没有人知道自己将在什么时候离开世界。但只要我们愿意,每个人都可选择自己的墓志铭。”祁克果也说:“最要紧的是了解自己,明白神真正要我做的是什么……找到我能为之生、为之死的理想。”约翰牛顿则说:“目前我仍在将死之地,很快就要进入复活居所。”在在提醒我们这些“未亡人”,活出以终为始、昂然跨越生死的人生!

 

run to Cross.jpg

 

“只是我先前以为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祂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使我认识基督,晓得祂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7-14)

 

run to Cross.jpg

 

吴献章 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旧约教授,教牧宣教 研究中心执行长。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手机主页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1637949035660576.png


阅读本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备份网站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1637949059445651.png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1: 致我的亲人:“好人不信下地狱,坏人信了
2019: 圣灵的成圣之工,如何做在我们的生命中
2019: 救人的不是教义 句号 - 几贴汇总
2018: 德以诚为本
2018: 平约瑟“恩典福音”的错谬 (ZT生命季
2017: 以弗所书2:8解经,兼驳斥球迷对这节经
2017: 耶稣宝血洗净罪人罪为义人,句号。不要